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313历史学专业基础之中国近代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朝贡体系

【答案】朝贡体系,是从公元前3世纪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常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鸦片战争后,中国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首次以文字规定了中国和外国平等往来,朝贡体系的基础开始动摇。1871年,中国清朝政府虽然一再以“大信

,不约”为借口拒绝同曾经的朝贡国日本签订平等条约,但是最后仍然被迫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

朝贡体系开始破裂。随着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中法新约和马关条约的签定,朝贡体系内最后的成员越南和朝鲜也脱离了这一体系,朝贡体系彻底崩溃。

2. 训政时期纲领

【答案】训政时期纲领是国民党结束军政实行训政之后的施政准则。1928年10月,国民党通过训政纲领六条,作为约法未制定之前的施政准则。训政纲领规定政权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行之;闭会期间由国民党执行委员会执行之;训练国民逐渐推行选举、罢免、创制、复决“政权”;国民政府行使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会拥有训政时期大政方针的决策权;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解释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等。

3. 《中英烟台条约》

【答案】《中英烟台条约》是1876年为妥善处理马嘉理案,清政府同英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876年9月,中英代表李鸿章和威妥玛在烟台签订该条约。主要内容有:①中国向英国赔偿款银20万两;②允许英人开辟印藏交通,前往西藏、云南、青海、甘肃等省“游历”;③开放宜昌、芜湖、温州、北海为通商口岸;④外贸免纳各项内地税、扩大领事裁判权等。此约扩大了英国对中国的侵略特权,使英国得以侵入我国云南、西藏地区。

4. 史迪威事件

【答案】史迪威事件是抗日战争后期中美外交关系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与国民政府在对日作战的战略方针及有关问题上发生矛盾斗争,美国总统罗斯福应蒋介石要求从中国战区召回史迪威,此为史迪威事件核心。其经过大致为:1942年1月,二战反法西斯同盟国宣布成立中国战区,由蒋介石担任最高统帅。同年3月,美国派遣史迪威中将来华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一职,辅佐蒋介石指挥抗战。但双方因职务、个性和战略见解的不同而屡生摩

擦。由史迪威指挥的緬甸战役失败后,蒋介石萌生了撤换他的念头,而史迪威认为,战败的责任应由国民党将领承担。此后两人矛盾愈演愈烈,1944年双方最终摊牌,美国政府不得不召回史迪威。

5. 海军衙门

【答案】海军衙门是指1885年清政府设立的管理全国海军的机构。全称“总理海军事务衙门”。总理是醇亲王奕譚,会办是北洋大臣李鸿章。开始是清政府为收回海军统一指挥权而开设,但南

1888年编成北洋海军,北洋仍为湘淮系集团所盘踞。在海军衙门中,实权由李鸿章掌握。制定《北

洋海军章程》,设置提督、总兵等职。北洋海军在甲午战争中覆灭后,海军衙门被裁撤。

6. 中共三大

【答案】中共三大是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的中心任务是讨论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问题。会议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中共三大的不足在于,对民主革命中的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农民土地问题和建立革命军队问题都还缺乏明确的认识。

7.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答案】《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1945年8月14日中华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就对日作战后期及战争结束后解决双方争议问题的一个条约。根据条约换文,中华民国政府允许将依公正的公民投票的结果决定外蒙古是否独立。1945年10月20日,外蒙人民在外蒙当局的监视和控制下进行公民投票,结果显示97.8%的公民赞成外蒙古独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1950年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时的换文规定,《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失效。

8. 时务学堂

【答案】时务学堂是戊戌变法运动中湖南维新派在长沙创办的新式学堂。由谭嗣同等发起,于1897年10月在长沙创办。熊希龄任提调,梁启超任中文总教习,欧榘甲、韩文举、唐才常等

任分教习。教学内容包括经、史、诸子和西方的政治法律与自然科学。戊戌政变后改为求是书院。

9. 洪宪帝制

1915年12月12日,【答案】洪宪帝制是1915至1916年袁世凯进行的复辟封建帝制的活动。

袁世凯宣布接受帝位,复辟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并下令废除民国纪元,改民国五年(1916年)为洪宪元年,史称洪宪帝制。同年12月25日,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护国战争爆发。袁世凯称帝使北洋集团分崩离析,列强也撤回了对袁的支持,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

10.《天朝田亩制度》

【答案】《天朝田亩制度》是指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的纲领性文件。以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平分土地为核心,宣布“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力图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太平天国推行了作期基层政权的乡官制度,没有实施平分土地和国库制度,而执行“照旧交粮纳税”的政策。《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当时广大贫苦农民强烈反对地主阶级残酷剥削的要求,以及获得土地,追求平等平均的理想社会的渴望。它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封建落后性,这个矛盾是由农民小生产者的经济地位决定的。

二、论述题

11.论述科举制度的发展与作用,分析清末废除科举制的影响。

【答案】(1)科举制度的发展与作用

①隋朝:隋朝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了九品中正制,隋文帝时期开始用实行分科考试的方式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期始建进士科,并以“试策”取士,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隋朝的科举制度并不完善,但通过这一制度,开始改变由士族把持朝廷的局面,使得任何参加者都有成为官吏的机会,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②唐朝:隋朝灭亡后,唐朝继承了科举取士制度,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的关键人物。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提高了科举取士的地位;到武则天时期还増加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期,开始使用高官主持,以后成为定制。

唐朝的科举制度不仅为唐政府输送了大量人才,而且科举中及其重视诗赋,使得有唐一代成为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促进了文化的兴盛;此外通过科举取士,将官员选拔的权利完全掌握在了政府手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加速了门阀士族的衰弱。

③宋朝:宋朝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宋朝常举的科目较唐朝大为减少,但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所有及地的人都成为天子门生。同时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这时科举也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方法。

宋朝的科举制度在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的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但由于录取人数过多,导致后期出现了选官过冗过滥的局面。

④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科举制度发展的鼎盛时期。两朝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明代以前,学院只是为科举培养人才的方法之一。到了明代,进学院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