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313历史学专业基础之中国近代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国家主义派(醒狮派)
【答案】国家主义派是曾琦、李璜等于1923年12月在法国巴黎成立的一个组织,初名为“中国国家主义青年团”。1924年秋在上海形成中国青年党在国内最初的组织。他们创办《醒狮》周报,随后又出版多种书刊,因此被称为“醒狮派”。他们初期活动的一切主张,都以“中国国家主义青年团”的名义发表,因此社会上又称其为国家主义派。国家主义派鼓吹反苏反共;强调“全民国家”,否定国家的阶级性;宣扬“全民革命”与“阶级合作”,反对阶级斗争等。为揭露国家主义派理论的反动本质,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青年团,通过《向导》、《中国青年》等刊物,对国家主义派进行了有力地批判。国民党左派也开展了反对国家主义派的斗争。1926年下半年后,国家主义派的影响日益缩小。
2. 《何梅协定》
【答案】《何梅协定》是华北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和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往来的备忘录和复函。主要内容是:①取消国民党在河北及平津的党部;②撤退驻河北的东北军、中央军和宪兵第三团;③撤换国民党河北省主席及平津两市市长;④取缔河北省的反日团体和反日活动。根据这一协定,国民政府丧失了在河北省的大部分主权。
3. 萍浏醴起义
【答案】萍浏醴起义是清末同盟会策动的武装起义。1906年夏,黄兴派刘道一、蔡绍南等返回湖南整顿会党,宣传革命,得到会党首领龚春台的响应。龚春台密谋起义,创立洪江会,设宗籍贯于麻石,势力发展到萍乡、浏阳和醴陵等县。1906年12月3日,龚春台率二三千人在麻石起义,各地会党首领先后响应,起义群众总数达3万人以上。清政府急调湖南、湖北、江西、江苏等省4万军队四面围攻义军。起义军浴血奋战,坚持了一个多月,最终失败。
4. 马嘉理事件
【答案】马嘉理事件是指1875年英国在我国云南制造的边境事件,又称滇案。1875年2月,马嘉理带领武装“探路队”由缅甸闯入云南,没有和地方官协商就强行入境,并扬言要进攻腾越城。腾越地区人民在云南边境杀死了马嘉理。1876年,英国借此事强迫清政府签订《烟台条约》。
5. 会党
【答案】会党是清末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对民间秘密会社的总称。在此之前,天地会、哥老会
等通称“会”,自兴中会与天地会首领联络后,始称“会党”。主要特点有:①会党除有反清复明的121号外,组织上还实行家长式领导,首领由大首领加封,一切唯首领之命是从;②组织成员以破产农民、手工业者和游民无产者为主体;③有很强的地方性; ④采取秘密方式进行活动等特征。会党在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斗争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6. 廷寄
【答案】廷寄是清代公文传送制度之一。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后逐渐形成。朝廷给各省高级官员的谕旨,交由内阁传抄者,称为明发;凡属机要文书,不便由内阁明发者,则由军机大臣专办,盖军机处印密封,上书“军机大臣字寄某官开拆”或“传谕某官开拆”字样,用四百里或六百里文书递送各省,称为廷寄。清末,廷寄改由电报拍发,故称电寄。
7. 远东慕尼黑
【答案】远东慕尼黑是指抗战初期西方列强企图牺牲中国利益而与日本妥协的事件。1938年英法等国于德国慕尼黑签订协定,使“慕尼黑阴谋”成为帝国主义各国暗中勾结,牺牲他国利益的代名词。抗日战争爆发后,英国方面希望保护其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利益,美国也希望参加对自身有利的谈判,以解决中日战争,因此在1938年到1939年间,英美酝酿召开所谓的“太平洋国际会议”,德国、意大利也一度进行劝和调解,企图以牺牲中国利益的方式,取得与日本帝国主义的妥协。这种阴谋同英法等国在慕尼黑的阴谋相类似,所以当时舆论界称之为“远东慕尼黑”,或叫“东方慕尼黑”。
8. 欧事研究会
【答案】欧事研究会是1914年在东京组织的以研究欧事为名的政治团体。1914年7月一战爆发后,部分流亡日本、尚未加入中华革命党的同盟会员,为探讨世界大战与中国革命关系,加强联络,以研究欧事为名成立该会。主要成员有李根源、邹鲁、章士钊、李烈钧、程潜等人,黄兴为名誉主席,实际负责人为李根源。该会对国事主张停止内争,一致对外。1915年下半年,袁世凯加快复辟帝制步伐,部分成员李烈钧、李根源等开始向孙中山靠拢,参加了讨袁护国战争。
9. 文祥
【答案】文祥是晚清洋务派大臣,洋务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咸丰年间任军机大臣。I860年,英法联军攻逼北京,命署步军统领,随恭亲王奕訢留北京与英法议和。次年,被任为总理衙门大臣。任职期间,倡导洋务“新政”,成为中央政府中著名的洋务派首领之一。咸丰帝病死后,协助奕、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1862年(同治元年),擢左都御史、工部尚书,兼署兵部尚书,并任内务府大臣,兼都统。1865年,署户部尚书,率神机营赴东北镇压王达、马傻子起义。1871年,授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次年,为体仁阁大学士。光绪帝帝继位后,晋武英殿大学士,专任军机大臣及总理衙门大臣。曾与奕诉等奏请办理海防六事,即“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又支持左宗棠进军新疆,加强塞防。1876年病死,谥“文忠”。
10.科学与玄学论战
【答案】科学与玄学论战是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思想界的又一次大交锋,又称“科学与人生观论战”,或叫做“人生观之论战”。其核心问题是讨论科学能否解决人生观问题,并引发出人们对科学与玄学、物质与精神、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等诸多问题的讨论。论战缘起于1923年2月张君劢发表“人生观”演讲,到同年张发表长文反击丁文江的驳斥;从1923年5月梁启超作《关于玄学科学论战之“战时国际公法”》,到同年吴稚晖发表《一个新信仰的宇宙观及人生观》,其间科学派、玄学派双方人物纷纷登场,论战愈演愈烈。1923年11月陈独秀为论战文集《科学与人生观》作序,邓中夏发表《中国现在的思想界》,直到1924年岁末,“科玄”论战发展为科学派、玄学派和唯物史观派三大派的思想论争。
二、论述题
11.论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条件。
【答案】(1)首先,政治原因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重要因素。生产力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因素,但不是惟一的因素。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在人类历史的发展只在本质意义上、最终意义上体现,在历史的某一点上可能其他因素更具决定意义。20世纪50年代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正处在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点上。当时社会主义生机勃勃,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还没有从它的种种危机、诸多社会矛盾以及战争的阴影中走出来。历史上惨遭各个帝国主义侵略的中国人民不会赞成在中国搞资本主义,而对社会主义具有高度的热情、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突出成就,又极大地增强了广大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既然确立了走社会主义道路,又认定搞资本主义没有前途,加上西方国家封锁禁运,社会主义国家大力援助,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既有外在的压力,也有内在的动力,是大势所趋。
从现实情况看,新中国的政权基础很不巩固,国际上西方国家虎视眈眈,国内在土地改革后的两极分化已经出现,城乡资本主义势力有日益扩大之势,危及新生共和国政权的基础。中国共产党不得不把巩固新生政权的任务放在突出的位置,必然对危及政权统治基础的私有制进行限制甚至消灭。因此,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就不能从纯经济的角度考虑,必须从政治的角度思考。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环境与苏俄相比具有某些相似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们可以把它称为中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其次,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推行计划经济的必然要求。国名解放初期,由于受国际局势的影响,经济建设环境相对封闭,物资严重匮乏,形成短缺经济时代,国家必须大量投资搞建设。同时,国民经济生活比较简单,推行计划经济,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统筹规划,进行大规模的国民经济建设,从理论上来说,计划经济与工业化时代是相适应的。事实上,计划经济在国也产生了奇效。50年代国仿效苏联模式推行计划经济,巩固了新生的共和国政权,壮大了国营经济的基础,这是所有问题的核心。而推行计划经济必然要求把私营经济纳入计划经济的轨道。对私营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当时整体经济环境的客观要求。
(3)最后,赶超西方国家的强烈愿望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主观动因。1840年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