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841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之公共管理学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目录

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841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之公共管理学考研核心题库(一) ... 2 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841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之公共管理学考研核心题库(二) . 10 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841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之公共管理学考研核心题库(三) . 20 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841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之公共管理学考研核心题库(四) . 29 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841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之公共管理学考研核心题库(五) . 38

一、概念题

1. 政策效果

【答案】政策效果是指公共政策实施对客体及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或效果。在公共政策评价中,政策效果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公共政策预定目标的完成程度; 公共政策的非预期影响; 与政府行为相关的各种环境的变化; 投入公共政策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公共政策所取得的收益与投入成本之问的比率。公共政策评价中的政策效果有如下儿种类型:①直接效果:②附带效果:③潜在效果:④象征性效果。

2. 战略管理

【答案】战略管理可以理解为管理者有意识地选择政策、发展能力、解释环境,以集中组织的努力,达成目标之行为。也可以理解为制定、实施和评价使组织能够达到目标的、跨功能的艺术或科学。战略管理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战略管理是未来导向。战略管理为组织未来的发展设立愿景,规划蓝图。

(2)战略管理着重于较长远的、总体的谋略,关注全局而非局部,关注长远的利益而非当前的利益。

(3)战略管理是一个组织寻求成长和发展机会以及识别威胁的过程。战略管理的一个基本的宗旨便是利用外部机会和化解或回避外部威胁。

(4)战略管理是直觉和理性分析的结合。战略管理即采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同时又关注经验、判断、感觉和直觉对于制定政策的作用。

(5)战略管理是持续性与循环性的过程。由于组织环境不断的发生变化,组织应该持续不断地关注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发展趋势,以便作出必要的调整。

(6)战略管理是前瞻性思考和由内而外的管理哲学。主要表现为:向前看,寻找问题和机会,寻找重构问题的新方式,从他人的或外在的观点来看组织问题。

3. 政策创新与传播框架

【答案】政策创新和传播主要有两种解释框架。

(1)内部决定模型。该模型假设,地方政府的行为不会受其他地方政府行为的影响,认为职能部门创新的因素在于地方政府内部的政治、经济或社会特性。

(2)传播模型。与内部决定模型相反,传播模型则认为政策创新本质上是政府之间的关系,其把一个地方政府采纳的某项政策视为模仿其他地方政府先前采纳的政策。

4. 模型

【答案】模型是指主体为了某种特定的认识日的,依据相似性原则而创造或选择一种系统,用于代表被研究的对象。通常把模型分为实物模型与理论模型。公共政策分析所讨论的对象经常既可以是定性相似,也可以是定量相似:既可以是外在的相似,也可以是内在的相似:既可以是结构的相似,也可以是功能的相似。

5. 第三部门

【答案】第三部门是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机构,其既不属于政府公共部门,也不属于市场经济部门。那些以服务公众为宗旨,不以营利为日的,其所得不为任何个人牟取私利的机构,都可划入第三部门。因此,在第三部门中,既可以看到一些在形态和功能上更接近政府机构的组织,也可以看到一些在形态和功能上与私人部门中的企业组织相类似的组织,还可以看到一些具有非正式特征的组织。

第三部门的主要特点包括:①它既可能提供私人物品(服务),也可能提供公共物品(服务); ②它主要由正式的组织构成,但这些组织可能是公共组织,也可能是私人组织; ③它在提供物品(和服务)时一般并不以营利为主要目标; ④第三部门的活动往往建立在人们自愿地提供各种资源并在提供物品(或服务)的过程中进行自愿的合作的基础上来解决问题。正因如此,第三部门也称作“志愿部门”。

二、简答题

6. 以中国为例,分析中国公共管理现在面临的主要挑战。

【答案】当前,我国公共管理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非政府组织越来越多的介入到公共管理中。政府对公共事务的决策仍起着主导的作用,但非政府组织在其间的角色作用也逐渐增强,虽然这种增强还不够。同时,政府对第三部门(NGO )的管理,既存在着管理过死的制度剩余现象,又存在着管理不足的制度医乏现象,巫需尽快转变这种管理模式。

(2)透明化管理

行政化管理的模式应该是服务化的,只是提供服务的一种模式。这要求充分的透明化,减短中间过程中由于官僚体制而造成的资源占有,同时减少由于信息流转过多造成的信息损耗。如何缩短管理中间环节,缩短管理者和管理对象接触的距离,已成为现在政府部门改革的方向。

(3)公共管理者的行动研究能力

简单的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模式对于现代的公共管理已经不适用了。一个公共管理者,除了应有擅长行动的能力外,还要培养行动研究能力。

(4)专业化路线

目前,我国公共管理面临的一个新挑战就是对于政府部门、公共部门和其他的公共管理组织

的专业化要求。这就要求管理人员首先要有突出的专业化技能,要有不同于其他人员、其他部门的独特之处。

(5)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的互动

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二者虽有不同的着眼点,但也存在着一些共性。公共管理在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上面,可以更多地向工商管理企业学习,从而使公共管理有更好地发展。

7. 简述人力资源的特性。

【答案】从广义上来看,一国的人力资源泛指现在和未来一切可能成为生产性要素的人口,它包括现实的人力资源(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拥有的实际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潜在的人力资源(一个国家和地区中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和未来的人力资源(那些未达到劳动年龄的人口)。从狭义上来看,人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组织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的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人力资源的一般具有以下特性:

(1)人力资源为能动资源

人力资源最显著的特性在于它的能动性,这是其区别于一切资源最根本的特质。人力资源之能动性,核心表现为人力资源在管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在经济和管理活动中,人力资源的活动总是处在发起、组织、操纵和控制其他资源的中心位置。人力资源能统合其他资源,结合其他资源的效益,因而其脱离了“纯粹资源”地位,而创造更高的价值。另一方面,与其他资源相比,在经济活动中,人力资源是唯一起创造作用的资源。创新是一切组织活动的生命,而只有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才能承担不断创新的任务。

(2)人力资源是高增值性资源

人力资源基于“人”的特性,其所产生的价值与影响、收益的份额远远超过其他资源; 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一样,在投入使用以后都可能引起损耗,但人力资源却能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补偿、更新和发展。因此,人力资源是一种高增值的资源。

(3)人力资源无法储存

人力资源往往无法储存,如果现在不及时应用人力资源,就不能得到人力资源的价值,同时也不能保留人力资源以待日后使用,社会知识、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闲置的”人力资源逐渐流失其价值与特性。因此,闲置的人力资源是对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唯有前瞻性地、有计划地与适时地运用人力资源,才能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

(4)人力资源必须不断地投资、维持与提升才能保持其价值和增值

人力资源的老化表现为人的体力、智力、知识、技能以及态度与行为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而人力资源的老化结果表现为这种资源的价值或所能创造的价值的减损。为了维持人力资源的价值,一个组织只有依据社会和环境发展的要求、组织与个人的要求,持续不断地投资于人力资源,强化其知识、技能与态度,才能适应变革的压力,发挥人力资源的价值。优良而又可靠的人力资源实为组织最重要的资产和资本,人力资源系统是组织的动力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