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41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之公共管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T. 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答案】史密斯模型是指山史密斯提出的一种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其最大的贡献在于提出目标群体、执行机构与环境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史密斯认为,政策可以被界定为由政府在旧的机构内,设立新的处理公共事务的模式或机构,或改变原来的处理模式的复杂行动。政策发布以后即在社会上产生一种“张力”。政策付诸实施以后,政策执行者和受政策影响者,就会感受到一种张力或压力,以及由此带来的冲突。政策执行所产生的张力可能会引起激烈的抗议,因此可能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实现政策目标,也可能带来一些其他变革。如果在对张力进行处理以后,运作顺畅,就实现某种制度化,在必要的时候才给予回馈。史密斯将影响政策成败的重要因素归结为以下四类:
(1)理想化的政策。即政策目标是否切合实际? 政策内容是否妥当? 政策规定是否明确、可行?
(2)执行机构。即负责政策执行的政府机关或单位的特性如何?
(3)目标群体。即受公共政策影响的政策对象的特性如何?
(4)环境因素。即影响政策执行或被政策执行所影响的环境方面的因素,可能是文化的、社会的、政治的或经济的。
2. 对策论
【答案】对策论是研究互动决策的理论。互动决策,即各行动方的决策是相互影响的,每个人在决策的时候必须将他人的决策纳入自己的决策考虑之中,当然也需要把别人对于自己的考虑也要纳入考虑之中,从而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战略。
3. 事后评价
【答案】事后评价,是指公共政策执行后对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又称为效果评价,这是对一项政策的最终评价。事后评价在公共政策执行完成之后发生,是最主要的一种评价方式。公共政策评价的主要任务也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考察一项公共政策的执行在客观上对目标群体、政策系统和环境会产生什么影响,综合分析该项公共政策的效果。作为公共政策过程的总结,效果评价对公共政策所做的价值判断最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
4. 政策评价
【答案】指对政策实施效果所进行的研究。这一研究大致包括三个方面:(1)政策结果评价。
政策付诸实施,产生了各种结果。若政策结果实现或基本实现了预定的政策目标,可称这项政策是有效果的,反之则是无效的。政策结果评价是对政策执行结果实现政策目标程度的评价; (2)政策效益评价。政策付诸实施,产生了人们所需求的结果,这是件好事。但要看到政策结果产生的基础是人们自觉的政策投人,包括各种资源。假如同样的政策结果,一个投入很多,一个投入很少,显然后者的政策效益要高。政策效益评价是对政策结果和政策投入之间的关系所作的评价;
(3)政策效力评价。政策付诸实施,产生了对社会及政策对象的综合影响力。这种影响有正、负两个方面的效应,有长期、短期效应,有直接、间接效应。政策效力的评价是对政策所产生影响的综合评价。
5. 政策问题构建
【答案】政策问题构建是指山问题感知、问题搜索、问题界定和问题陈述构成的过程。政策问题构建包括问题情境、元问题、实质问题和正式问题四种实质内涵。政策问题构建的程序为:①第一阶段,以“问题感知”体悟“问题情境”; ②第二阶段,以“问题搜索”认定“元问题”; ③第三阶段,以“问题界定”发现“实质问题”; ④第四阶段,以“问题陈述”建立“正式问题”。
二、简答题
6. 单一制国家和联邦制国家的各自特点。
【答案】国家结构形式是国家的中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权力机关、整体与局部之间关系的构成方式,它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关系在国家组织结构形式和原则上的体现。按照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不同构成方式,国家结构形式可以划分为单一制国家和复合制国家。
(1)单一制国家
单一制国家是山若干行政区域组成的统一主权国家。其基本特点在于:
①国家具有统一的宪法及其他基本法律;
②国家具有统一的立法、司法、行政体系;
③国家具有统一的中央权力机关,最高国家权力归属中央掌握;
④全国行政单位和自治单位按地域划分,各地域的地方权力必须受中央权力的统辖;
⑤国民具有统一的国籍;
⑥由中央机关统一行使外交权,地方单位和自治单位对外不具有独立性,因而不具有独立的外交权。
(2)复合制国家
复合制国家是由若干独立的国家或政治实体等通过某种协议而组成的联合体,按联合程度不同,可以分为联邦制和邦联制。
联邦制的主要特点有:
①国家具有最高立法、司法、行政机关,行使国家最高权力,各联邦组成单位也有自己独立的立法、司法和行政机关,二者之间没有隶属权;
②国家有统一的宪法和基本法律,但是在统一的基本法律之外,各联邦组成单位又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
③国民既有联邦的国籍,又有组成联邦单位的国籍;
④在对外关系方面,联邦是国际政治中的主权国家,中央政府拥有外交权,但是各联邦组成单位也有一定的对外交往的独立性。
7. 简述目标管理的基本形态与实施。
【答案】目标管理是指由参与管理制定目标,并经过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等管理方式,建立各级人员的责任心和荣誉感,最终以实现组织绩效的一套管理系统。
(1)目标管理的基本形态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环节:
①目标设定(goal setting )。每一位行政人员应与其管理者对于工作的结果达成协议,然后以书面形式将组织目标、单位目标与个人目标分别旱现出来,分清相互之间的关系及排定优先顺序。
②预算(budgeting )。目标的达成与资源配置相联系,通过预算以金钱的形式将目标予以落实。
③自主性(autonomy )。自主性乃是目标执行过程中赋予组织成员适当的权力与责任,使其在执行目标时,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及活动,依其自定的工作方式,主动解决问题,并对结果负责。
④反馈(feedback )。反馈在目标管理中居于重要地位,通过信息的反馈以保证目标能如期达成或适当修正。
⑤奖赏(payoffs )。基于激励原理,为促进日标的达成,奖赏系统的设计是不可或缺的,如果缺乏适当的奖赏,目标管理亦不会成功。
(2)目标管理的实施:
目标管理一般分为计划阶段(目标设定与行动方案的规划)、执行阶段、检查阶段以及检讨与改进阶段。为了发挥目标管理的潜在优势,防止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其实施的应遵循一定的指导刚纲领,该纲领包括:
①目标管理与生产力改善方案必须仔细规划。在任何目标管理方案实施之前,都应在有限的范围先行适用。
②方案的参与者必须事先准备。为保证目标管理能够发挥出功效,参与人员必须对目标管理的哲学基础一一强调自我控制一一以及其主要内涵有所了解。
③参与者需要指导纲领以协助设定目标。目标设定是目标管理的核心,也是目标管理的困难所在。目标设定得太高,容易造成参与者的挫折感,而目标设定得过低则缺乏挑战性,因此,需要有一个指导纲领以协助设计有意义、合理的,同时具有挑战性的目标。
④目标网络必须能够被了解。个别目标应配合整体目标网络,只有了解整个目标网络的意涵,组织的整体目标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