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单位制

【答案】单位制度是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实行的、以企事业组织为单位,承担政府的社会分工目标并对其成员进行全面管理,执行这种制度的企事业组织被称为单位组织,简称单位。单位制度是国家通过具有特殊功能的科层组织来对各种社会、经济资源进行再分配,并通过这种再分配实现有效的政治控制的一种体制。靠着这一制度,全国成为一个以中央政府为最高权威的特大的组织体系。

2. 角色距离

【答案】“角色距离”概念是符号互动论者、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最旱提出的。角色距离是指一个人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与他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一个人扮演社会角色,既然角色不完全就是他本人,一个人的水平、素质、品格和能力与所要扮演的角色的要求之间总会有差异,所以角色距离是普遍存在的。

3. 索引性表达

【答案】索引性表达是指日常沟通行动“依赖于对意义的共同完成且未经申明的假设和共享知识”,就其意义而言,它是完全依赖于其情境的,也即它是由情境限定的。日常生活中的索引性表达,尽管模糊和不精确,却不妨碍社会互动的进行。索引性表达是加芬克尔在《常人方法论研究》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4. 《社会分工论》

【答案】《社会分工论》是涂尔干的第一本重要的理论著作,其写作的主要目的是为劳动分工正名,寻找引发社会失范状态的真正原因。在该书中,涂尔干详细地分析了劳动分工产生的原因和引发的社会后果,他认为劳动分工的发展或工业社会的出现,既不像是孔德所说的那样是人类知识进步的结果,也不是像经济学家们所说的那样是人们长期以来不断追求劳动生产率或增加物质幸福的结果,而主要是由于“社会容量”(即人口的数量及关系)和“社会密度”(社会成员之间相互交往的频率和强度)的增加所导致的人们之间生存竞争小断加剧的结果。

5. 社会规划

【答案】社会规划是人们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指导社会变化的过程,是人们在对社会运行规律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运用人类掌握的知识和科学技术,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实现人们的社会发展目标的总过程。

6. 社会互动

【答案】社会互动又称社会交往活动或社会交互作用,是指社会主体之间为了满足各种需要而发生的、以信息传播为基础而形成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和相互了解,从而在经济、政治、文化及心理等方面产生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社会行动过程。就不同的行动主体而言,社会互动包括人际层面的互动和群体层面的互动; 就社会互动的不同性质来说,有合作、竞争和冲突三种形式。社会互动在促进行动者的自我认识和满足行动者的需要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

二、简答题

7. 简论转型期农村劳动力的流动。

【答案】(1)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原因

①农村集体经济制度和对城乡流动的限制使农业劳动力难以向非农产业转化,因而导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中国农村社区人口众多,耕地面积相对较少,人多地少的矛盾相当尖锐。为了合理利用农村劳动力,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80年代初开始,大批的农业劳动力开始向非农产业转移。

②80年代中期后,乡镇企业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趋向于饱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不可避免地要向城市流动。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也需要从农村社区吸收大量的劳动力。

③80年代中期开始逐步放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限制。在农村中产生了极大的反弹,被压抑的流动动机很快释放出来,形成了现实的流动行动。

④在许多农村社区,尤其是较为贫困的农村社区中人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很低,因而对农村人口的外流产生了强大的推力。

⑤城市中的就业机会、较高收入、较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对农村人口流动形成了强大的拉力。在这种推力和拉力的作用下,许多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

(2)农村社区人口向城市社区流动的后果

①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满足了城市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要,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②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压力,使农村社区的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得以提高。

③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开始打破以前严格的城乡界限,农村人口小再被严格地限制在农村,他们可以进入城市就业和居住,有助于打破传统的城乡界限,对缩小城乡差别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城乡之间的劳动力流动机制不健全

①农村人虽然可以流入城市,在城市中就业和居住,但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难以获得完全意义上的城市人身份和地位。长期以来形成的制度化的城乡界限远未完全打破,城里人对农村人的制度性排斥和文化性歧视仍然明显存在。

②许多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还带有较大的盲目性,缺乏对城市的犷解,缺乏关于城市中

就业机会和生活方面的足够信息,甚至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不少农村劳动力来到城里后长期找不到合适和稳定的工作。

③过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加剧了城市中的就业困难、交通紧张和人口拥挤现象,严重时还带来了犯罪增多的社会问题。

④许多农村劳动力来到城里后,在城里只能做一些脏、累、险的工作,其收入水平也相对较低。农村劳动力过多地向城市流动导致了在城市中正在形成一个由外来农村人口构成的新的贫困者群体。

8. 冲突的基本含义和类型划分是什么? 冲突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有哪几个方面?

【答案】(1)冲突的基本含义

①冲突是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各自获得共同珍视的目标而采取的斗争、压制、破坏以致消灭对方的互动方式。冲突可能发生于小同层次和多种领域,从冲突的性质卜划分有经济冲突、政治冲突、文化冲突等,民族冲突和国家冲突是综合性的冲突。

②冲突是一种反对或对立关系,它以共同珍视的目标物的稀缺为基础,最明显的特征是其破坏性,即通常造成财富的毁灭和生命的丧失,体现了其非理性特征。

(2)冲突的种类及类型

①种类

a. 从规模上划分,包括个人之间的冲突和群体间的冲突:

b. 从性质上划分,包括经济冲突、政治冲突、文化冲突和宗教冲突。

c. 从阶级性质上划分,有阶级冲突和非阶级冲突。

②类型

a. 口角,经常发生的最轻微的一种冲突方式。通常只发生在两个人之间,或因利益受到侵犯,或因意见分歧,或因争夺一个共同的东西,由此引起的冲突首先表现为口角。

b. 拳斗,继口角之后发生的较为严重的一种冲突形式。特点是诉诸武力,不但要在精神上侮辱对方,而且要在肉体上伤害对方。

c. 械斗,手持器械进行搏斗,其特点是没有预谋,没有计划,所用器械一般是随手抄来,并非早有预谋,在械斗中支配人的行为的仍然是感情的冲动,而非理性。

d. 仇斗,发生在部落、家族、种族之间的一种暴力冲突。仇斗是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地进行的。

e. 战争,冲突的最高形式。其爆发是有深刻的经济、政治根源。战争总是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地进行的,而且战争的组织和计划性比任何其他社会行为都强,因而,破坏力最大,涉及面最广,甚至把全世界都卷进去。

(4)冲突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①冲突有积极的、建设性的一面。革命就是通过阶级间的冲突的最高形式(战争)解决问题的; ②社会群体之间的冲突可以增强群体内部团结,各种群体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和冲突使不同的群体成员之间有时是敌对者,有时是同盟者,互相制约,增强社会总体的整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