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吉林大学文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原创新闻
【答案】原创新闻有三层含义:①独家的、第一手的、网络记者自己采访写作的新闻报道; ②通过重组新闻资源、重新编辑改写的新闻报道; ③该新闻是利用网络传播的特殊优势,制作出的适合网络信息传播规律,与传统媒体的报道方式、方法在形式上有差别的新闻报道。
2. 故意失实
【答案】故意失实是指媒体或者新闻报道者事先明知报道内容不符合客观事实,具有虚假成分,但却出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而有意为之所导致的新闻报道失实。这类失实从性质上看是比较严重的,所造成的危害常常也比较大。通常表现的形式有如下三种:①某些作者出于不正当的动机或需要,故意捏造事实、虚构情节,甚至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②媒体或者报道者分不清宣传与新闻的界限,为政治宣传的目的,或为追求政治宣传的效果,离开客观事实,而去刻意制造典型,或者任意拔高; ③媒体或者报道者不是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而是完全从是否对自己有利出发来选择事实、报道新闻。
3. 视觉新闻
【答案】视觉新闻这一概念是新华社原社长、著名记者穆青于1983年9月提出来的。他说:“所谓视觉新闻,无非是形象化、立体化,有典型细节,生动的画面,读来有声有色,使人能够具体地、形象地看到你所报道的事实的真面貌。”视觉新闻是一个外延很大的概念,凡有再现成分、有可视效果的新闻,无论通讯还是消息,都可以看做是视觉新闻。消息容易写“干”,强调视觉效果对消息写作更有现实意义。
4. 非事件性新闻
【答案】非事件性新闻报道的是社会问题、社会现象,或者某些可供参考的信息、方法。它们与事件性新闻不同,往往没有明确的行为主体,没有事件所具各的明晰的时间和空间界限,缺少具体的发生发展过程。题材的特殊性决定了非事件性新闻的特点:①非事件性新闻可以进一步拓展新闻的报道面; ②有助于发挥媒体的“主体意识”; ③可以为媒体采制独家新闻创造条件。
5. 新闻本源
【答案】新闻本源是指产生新闻的根源。要从事新闻报道,必须弄清新闻本源。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构成新闻的根本因素。有了事实的发生、变动,才有新闻。没有事实,就没有新
闻。把握新闻的本源,坚持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的原则,,正确处理新闻报道中事实和思想观点之间的关系,是对新闻工作者的一项基本要求。
6. 体制性失实
【答案】体制性失实是指因某种价值观对新闻报道发生强烈作用时而造成的新闻失实。价值观同新闻传播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定的价值观不仅关系着新闻传播活动,而且要在对新闻传播实施领导和导向的过程中使其为自己服务。从这个意义上看,新闻传播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政治环境中进行的,其真实性的实现不可能不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7. 硬新闻
【答案】硬新闻是指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包括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改变,时局变化,市场行情,股市涨落,银根松紧,疾病流行,天气变化,重大灾难事故等。这类新闻为人们的政治、经济、工作、日常生活的决策提供依据。它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必须迅速,尽可能地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
8. 人物通讯
【答案】人物通讯是指以人为对象、专门写人的通讯。具体而言,人物通讯是指以通讯的形式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反映其行为、事迹和生活,再现其精神境界、人生轨迹和生存状态,从而达到教育启迪,或监督批判、警示社会的目的的通讯。
9. 议程设置论
【答案】议程设置理论最早由美国传播学家M.E. 麦库姆斯和D.L. 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即《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中提出。他们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该效果理论将注意力放在了大众媒体对受众认知的影响上,它研究的是人们“想什么”而不是“怎么想’夕; 它关注的是整个信息环境对公众的影响,而不是某条信息的微观影响; 议程设置研究提出,大众传播对于公众的环境认知具有强大的影响,这对占据主导地位的有限效果理论是一个重要的修正; 它形象地说明了大众媒体、公众意见和政治过程之间的关系。
10.煽情
【答案】煽情是指渲染细节营造浓烈的某种氛围,用来刺激人们的感官和情绪,以达到某种目的。多指电影情节。如果在非娱乐场合必须慎重使用这种手法,因为只要一个人的情绪没有被带动,就会产生后续的负面效果,而这种煽动面对流通性的人群是基本上不可能达到的。
11.导语
【答案】导语是指以简练而生动的文字介绍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内容,揭示消息的主题,并
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开头部分。导语是消息开头用来提示新闻要点与精华、发挥导读作用的段落。导语的使命是介绍最重要、最精彩的事实,揭示消息的主题,并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导语的常见写法按照所含消息要素的多少可划分为六要素导语和部分要素导语。
12.最佳新闻角度
【答案】最佳新闻角度是指那些能突出新闻的个性特征,体现事物的本质,内容生动活泼,形式新颖巧妙的新闻报道角度。西方记者选择最佳新闻角度的标准有以下几条:①切中要害,最能说明问题的角度; ②最能引起人们兴趣的角度; ③读者最易接受的角度; ④读者最关心的角度; ⑤时空距离读者最近的角度; ⑥最有人情味的角度。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读者的需要就是最佳角度。
13.新闻
【答案】新闻是指大众媒体对于公众所关注的生存环境发生的最新变化状态的报道。它具有如下三个特征:它是一种客观发生的新的变化,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 它是一种被公众所关心的信息; 它是一种借助大众传播媒体传播的信息。
14.“第二种翻译”
【答案】“第二种翻译”是指用浅显的文字、生动的比喻或者老百姓熟悉的语言来讲述、表达或说明新闻报道中的内容。记者对于每个行业中的“行话”,在新闻写作中要注意对此进行解释与说明。西方新闻学者在谈到改进新闻写作时,有一个明确的要求就是“不要用技术语言”。他们强调要用所有读者都能充分理解的语言进行报道,在稿件中尽量删除一切技术词汇和含混不清的行话。而对于那些专业性比较强的报道,例如经济报道、科技报道等,更要对其中一些专业性内容与专业术语进行必要的通俗化“翻译”。对于这类报道,提高可读性的关键就在于作好“第二种翻译”。因为如果读者对报道中的基本术语感到陌生,势必造成阅读过程的中断,给接受信息带来障碍,也就谈不上传播效果。
15.融合新闻
【答案】“融合新闻”又称“多样化新闻’,,是指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新闻传播活动。不同的媒体例如报纸、电台、电视台和网站及手机等,集中在一个信息操作平台上,统一策划、相互协调、取长补短,根据各自媒体和受众特点对信息进行分类加工,发挥各自的传播优势,有针对性地传播给特定受众。融合新闻的理念最早是由芝加哥论坛公司和媒体综合集团两家媒体公司率先进行实践,这两家媒体为融合新闻的发展探索出不同的发展模式。
二、简答题
16.指出下面这条消息中的背景成分,说明本文背景的特点、作用、写作方法。
附材料:中国“曙光”直追美国“探蓝”
香港《东方日报》1月31日报道中国成功自行研制超级电脑“曙光2000-II" ,性能直追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