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青岛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概念题

1. 辩证法

【答案】马克思主义认为,辩证法是指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是在肯定矛盾的基础上关于发展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给辩证法下了科学的定义: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了唯物辩证法的体系,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

2. 真理与价值

【答案】(1)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人类的认识活动从总体上讲是为了获得真理,并用真理指导实践,以取得实践的成功。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程度来说,真理又是绝对的和相对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2)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哲学上的价值概念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是对各种特殊的价值现象的本质概括。价值具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和多维性。

(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是辩证统一的。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

3. 上层建筑

【答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在阶级社会中,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简称为政治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思想、文艺思想等意识形态诸种形式,通称为是思想上层建筑,在上层建筑中,政治处于主导地位; 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4. 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答案】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1)认识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2)认识的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

5. 扬弃

【答案】扬弃是指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不是简单地抛弃,而是既克服、抛弃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又保留和继承以往发展中对新事物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并把它发展到新的阶段。

6. 经济基础

【答案】经济基础是一个经济学、社会学和哲学名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经济基础是指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的社会经济制度,即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基础,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一定的上层建筑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

二、简答题

7.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呈现多样性特点。

【答案】(1)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取得国家政权后的首要仟务。由于各国的历史情况和现实条件的差异,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

①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体现。

②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情不同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③各国人民各具特色的实践活动,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多样性的重要因素。

(2)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必须领导各国人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本国实际出发,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①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②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本国实际相结合。

③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总之,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发展,都不能闭关自守,让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社会主义各国要想探索一条保证社会主义事业顺利推进发展之路,必须合理学习和借鉴别国发展模式的优长。

8. 简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答案】(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

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去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通过从个别上升到一般和一分为二的方法,着重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对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和灭亡作了系统分析和阐发,因而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

③科学社会主义直接体现了无产阶级利益和共产主义理想,是马克思卞义的核心、精髓和主

要标志:

④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既相对独立,作为独立的学科,自成体系,又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从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2)从三个组成部分的角度看三者的关系:

①从哲学方面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一般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提供了揭示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②从政治经济学看,唯物史观的许多重要范畴和一些近本理论,都要借助于经济学的研究和论证;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既以社会历史规律的科学揭示为基础即以唯物史观为基础,也要以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剖析为前提,即以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支柱;

③从科学社会主义方面看,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目的和条件的学说,既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变成了改造世界的哲学,也使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得到了提升;

④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都是从不同侧面概括和分析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伟大作用和历史使命,这种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的逻辑联系,是与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历史联系相一致的,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中经济、政治与文化各领域的辩证关系。

9. 简述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

【答案】(1)“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表达。

①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特质。人的社会属性才是人之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人只有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进行生产劳动,所以,语言、意识都是人类社会的产物。

②人的自然属性也不是纯粹的本能,无不打上社会的印记,融入了人的社会性,受到人的社会属性的制约和规定,是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动活动和社会需要而表现出来的。

③人的本质具有历史性,它随着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在阶级社会里人的本质具有阶级性,人“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但是,人的本质都带有阶级性却并非只有阶级性,即使在对立的阶级之间也有着某些共同的社会属性(如社会公共生活准则等)。因此,我们在坚持人的本质有阶级险时,又反对片面地将人的本质只归结为阶级性的简单化倾向。

(2)关于人的本质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人学中最重要的原理,只有正确地把握它,才能懂得如何从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人出发去正确分析、认识各种社会历史现象,而不致陷入抽象的人性论的迷雾之中。

10.简述马克思对人的本质问题的理解。

【答案】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而总和。”马克思对人的本质间题的理解主要包括:

(1)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