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含: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德育原理之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概念题
1. 相对剩余价值
【答案】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的对称。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不同,它的增加不是由于创造出来的价值绝对地增加了,而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把一部分原来的必要劳动时间转化为剩余劳动时间,从而使剩余价值相对地增加。它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之一。
2. 经济基础
【答案】经济基础是一个经济学、社会学和哲学名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经济基础是指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的社会经济制度,即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基础,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一定的上层建筑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
3. 金融资本
【答案】金融资本是指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随着生产集中和垄断的发展,银行资本由集中走向垄断,工业垄断资本对银行的依赖增强,大银行同大企业的金融联系更加密切,形成了固定的关系。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通过金融联系、资本参与和人事参与,密切地融合在一起,产生了一种新型的垄断资本,即金融资本。
4. 意识
【答案】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1)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2)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一一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两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己。”
(3)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5. 量
【答案】量是指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量变是事物数量
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
6. 金融寡头
【答案】金融寡头又译财政寡头,是指帝国主义国家掌握巨额金融资本、控制国民经济和国家政权的极少数垄断资本家或金融资本集团。金融寡头的统治是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金融寡头还实行对外扩张,奴役和掠夺国外人民特别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因此,金融寡头的统治就必然加剧垄断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
二、简答题
7. 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试运用这一观点,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如何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答案】(1)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主要体现在:
①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态。自然界是人生活于其中的客观世界,其中一部分是人类活动未触及的自在自然,另一部分是打上人类活动印记的人化自然。人类社会是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它是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从根本上说,人类社会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是人的对象世界。
②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首先是物质生产实践,是人以自身的活动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同自然界发生联系,而且人与人之间也必然要结成一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相互制约,共生于物质生产实践中。实践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实践者头脑中作为目的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而这个目的又决定了人们活动的方式和方法。可见,人与其意识的关系也生成于实践活动中。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的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既改造自然,又改造社会; 既改造世界,又改造人本身:既改造客观世界,又改造主观世界。所有这些,使社会生活具有广阔的领域和丰富的内容。而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即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则划分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在整个社会生活过程中,物质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
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的实践活动的基本要素及其内在关系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2)中国特色社会卞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探索一以贯之的主题:既是实践探索的主题,也是理论探索的主题,还是制度建设的主题。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再把实践中己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这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的真实写照。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特就特在道路上,特就特在理论体系上,特就特在制度上,特就特在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而有机的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卞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在90多年的历程中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8. 产业资本循环的两个基本前提
【答案】产业资本的运动,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前提条件:
(1)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存在,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中。
(2)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保持时间上的依次连续性。
(3)三种形式的循环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与在时间上的继起性表明,产业资本的连续循环,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也是它的所有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9. 阶级斗争的根源和作用。
【答案】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阶级斗争的根源:
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阶级斗争根源于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一切阶级斗争,归根结底都是围绕着经济利益这个轴心展开的。历史上剥削阶级凭借它们所占有的生产资料和在生产体系中所处的统治地位,对被剥削阶级实行残酷的压榨和掠夺。同时,为了维持和加强它们在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又必然对被剥削阶级实行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被剥削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摆脱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就不得不起来进行反抗。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客观存在的必然现象,并贯穿于阶级社会的全部发展过程。
(2)阶级斗争的作用: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①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社会发展的经济动因与阶级斗争动力是联系在一起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