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延安大学F11中共党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中共一大

【答案】中共一大,全称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召开,由于会场受到暗探注意和外国巡捕搜查,最后一天的会议改在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艇上举行。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纲领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规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且坚持用革命的手段来实现这个目标,从而同崇拜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主张走议会道路的第三国际社会民主主义划清了原则界限。大会还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等3人组成的党的领导机构,即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李达、张国焘分管宣传和组织工作。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它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是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

2. 遵义会议

【答案】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当时最紧迫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揭露和批判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和严重危害,对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进行了总结,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肯定了毛泽东等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贝t 否定了以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问题上的一系列错误主张。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在极端危急的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中共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 七千人大会

【答案】七千人大会是指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党中央在北京召开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毛泽东主持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中央和中央各部门、各中央局、各省、市、地、县的主要负责人以及一些重要厂矿和部队的负责干部,共七千余人,通常称为七千人大会。这次空前规模的大会,是在三年“大跃进”造成严重经济困难,经过一年调整形势开始有了转变,但是困难还很大,党内外思想上各种疑问还很多的情况下召开的。开会的目的,是进一步总结经验,统一认识,增强团结,动员全党更坚决地执行调整方针,为战胜困难而奋斗。这次大会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会议对待缺点错误的比较实事求是的态度,会议的民主精神和自我批评精神,给全党以鼓舞,使广大党员心情比较舒畅,在动员全党为战胜困难而团结奋斗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二、简答题

4. 建国初期党为稳定物价和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所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建国初期,面对极其困难的财政经济状况,党精心领导了稳定物价和统一财经的重大斗争,从而使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得到基本好转。

(1)稳定物价

要进一步从根本上稳定物价,必须做到国家财政收支平衡和市场物资供求平衡。为此,必须改变建国前为适应被敌人分割包围的状况而采取的各解放区分散管理的办法,根据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形势,实行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的统一管理和统一领导。

(2)统一财经

1950年3月,党中央就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党委必须用一切办法去保障这个决定的全部实施。决定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统一全国财政收入,使国家收入的主要部分集中到中央,用于国家的主要开支;

②统一全国物资调度,使国家掌握的重要物资从分散状态集中起来,合理使用,以调剂余缺; ③统一全国现金管理,一切军政机关和公营企业的现金,除留若干近期使用者外,一律存入国家银行,统一调度。这个决定立即在全国得到认真的贯彻执行。

④政府采取紧缩编制、清理仓库、加强税收、发行公债、节约开支等措施,都收到明显的效果。

(3)自1950年3月以后,财政收支接近平衡,通货膨胀停止,物价日趋稳定。稳定物价和统一财经的工作是新中国成立后在财政经济战线上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胜利。从此结束了国民党统治时代自抗战以来连续十二年使人民深受其苦的通货膨胀和物价高涨的局面,也结束了旧中国几十年财政收支不平衡的局面,为安定人民生活,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个胜利,使国内外那些怀疑共产党能否搞好经济的人们也不能不表示赞佩、叹为“奇迹”,证明中国共产党不仅在军事上是无敌的,在政治上是坚强的,在经济上也是完全有办法的。

5. 建国初期国民经济得以迅速恢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从新中国建立到1952年底,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在这短短的三年时间里,中国经济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获得了被称之为“创造奇迹”的成就,主要原因包括:

(1)积极稳妥而有步骤地变革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关系,尽量减少社会震动,为生产创造安定环境。

旧中国的生产关系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必须打破才能解放生产力。党和人民政府在变革生产关系中,力求稳妥。根据国际形势,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用多种形式接管外资企业;没收官僚资本,先接收后改革,不间断生产;有步骤分期分批地在条件成熟的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由于在变革生产关系中实行积极稳妥、减少社会震动的方式,不仅没有使国民经济因生产关系急剧变革而下降,反而出现了生产迅速恢复的好局面。

(2)始终把恢复经济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

建国初期,百废待举,工作千头万绪,党和人民政府紧紧抓住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恢复和发展生产这个中心任务,正确处理政治和经济的关系,把开展大规模政治运动同经济建设很好地结合起来,把人民群众在政治运动中激发出来的革命热情,引导到恢复和发展生产上去。尽管这三年政治运动很多,阶级斗争十分激烈,但都没有妨碍生产的进行,而是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

(3)从建国初期的具体情况出发,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

在经济上,正确处理各种经济成分的关系,使其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发挥其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在政治上,中共中央制定了“不要四面出击”的方针,正确区别敌友,坚持团结大多数,协调统一战线内部各阶级、各党派的关系,稳定民族资产阶级,从而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组成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保证了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完成。

(4)充分发动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翻天覆地的土地改革运动,大张旗鼓的镇压反革命运动,没有全国人民的力量是很难成功的。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动员和依靠群众,将各项方针政策宣示群众,使广大群众自觉地为完成党和政府的任务而奋斗。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动员了大批党政军干部、工人、知识分子下到农村,发动和组织新解放区的3亿多农民参加土地改革,组织起来的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是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重要原因。

(5)加强执政党自身的建设,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地位的变化对党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中共中央十分注意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先后在党员干部中开展整风运动和整党运动,教育广大干部和党员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勤勤恳恳地为人民服务。同时,坚决揭露党内存在的贪污、腐化、浪费和官僚主义现象,并对情节严重者,不论其职务高低,也不管其以往有多大功劳,都严厉惩处,对不合格的党员坚决清退或劝退。党和人民政府吏治清明,廉洁奉公,联系群众,讲求效率,开一代朝政之先河,深得人民信任和拥护,这也是保证国民经济得以顺利恢复的重要条件。

6.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它对社会主义建设有何重大意义?

【答案】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11次扩大会议上,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详细地阐述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1)基本内容

①全面地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特点。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质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得到调整和解决。

②明确提出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社会矛盾问题。指出,在我们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其中,大量的、普遍的存在着的是人民内部矛盾。两类矛盾的性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