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重庆师范大学传媒学院850媒体理论与实务之传播学教程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内省
【答案】内省是指人对自己的一种反思活动,也是一种重要的人内传播形式。内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日常的、长期的自我反思活动,它以完善个人的品德和行为为目的,具有明显的长期目标性和连贯性。在我国的儒家思想中,内省主要是指人的自我修养,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等论述,都是这个意思。另一种是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称为“内省式思考”。
2. 象征性互动理论
【答案】象征性互动论把人看做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性活动看做是一个积极的、具有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研究象征行为不仅对揭示人的本质,而且对理解现实的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其核心问题是考察以象征符(尤其是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象征性互动理论的创始人是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 .H. 米德。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学者H.G . 布鲁默、T. 西布塔尼、R.H 特纳等学者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
3. 沉默的螺旋
【答案】“沉默的螺旋”理论是传播效果理论重新回归到强大效果论的代表理论之一。“沉默的螺旋”最早是由诺依曼于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的,1980年以德文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一一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概括。诺依曼通过“沉默的螺旋”理论,重新提示了一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这个假说包括几个要点:①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②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 ③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一一舆论的诞生。
4. 公共领域
【答案】公共领域是指一种概念上的、存在于社会中的“空间”,这种空间位于私人生活领域以及倡导自身目标(有时也是公共的)的机构与组织之外。在这个空间中,导致民意形成的公共联系和公共辩论是存在的,这些又可以导致政治运动和政党的形成,以监督私人利益。德国哲
学家和社会学家哈贝马斯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出版了《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其核心概念是“资产阶级公共领域”。
公共领域成为欧洲主流政治话语的一部分,欧美各国学者的专题性著作和论文层出小穷,公共领域与传播媒介的关系受到高度审视。现在,媒介可能是公共领域的主要机构,而公共领域的品质则有赖于媒介的品质而定。从极端方面看,特定的媒介结构倾向,包括集中、商业化与全球化,都会对公共领域产生危害。
5. 反馈
【答案】反馈是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陛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其速度和质量依媒介渠道的性质而有不同,但它总是传播过程不可或缺的要素。
6.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论
【答案】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论是指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传播观。该理论认为: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是一种辩证的相互作用关系,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除了受到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制约以外,还具有自己的能动性和相对独立性。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论为确立唯物主义的传播观提供了重要的出发点。
7. 《一个世界多种声音》
【答案】《多种声音,一个世界》即《麦克布莱德报告》,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国际传播研究委员会(又称“麦克布莱德委员会”)对世界信息基础组织结构和传播资源进行了三年的调查研究而得出的成果。1980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于同年的贝尔格莱德大会上通过。该报告倡导建立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主张通过放松版权法规、促进信息传播技术自由交流、鼓励第月世界国家出版业发展及更多的传播资源共享等措施来改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信息传播资源不平等的状况。该报告的通过,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在“新世界信息秩序”之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
8. 知情权/知晓权
【答案】从广义上看,知晓权是指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看,它也是人的生存权的基本内容之一。从狭义上看,知晓权是指公民对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等公共权力机构的活动所拥有的知情或知察的权利,这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也意味着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负有信息公开的责任和义务。
二、简答题
9. 麦克卢汉所说的“地球村”与今天我们说的“全球化”有何异同?
【答案】(1)麦克卢汉将“地球村”定义为“人类不再是聚集成许多独立的老死不相往来的小群落,而是把部落扩大到整个地球”。麦克卢汉在一个没有卫星电视、互联网,只有电报、电话和短波广播的时代,就预言了今天的全球化,这不能不让人为之惊讶。电子媒介使印刷时代距离越来越远的人又重新走到一起,地球村使整个人类联成一个整体。尤其是电子媒介光速的传播速度,令空间已经不再成为障碍,原因和结果已经很难区分。
(2)全球化是麦克卢汉理论中的另一个隐含的主题。尽管他并不是从经济、政治或文化的角度来谈论这个问题。麦克卢汉所讲的全球化是从电子媒介导致的人类整体化推导出来的:电子媒介导致的“内爆”使差异消失,国界消失,整个地球被联结成为一个整体的“地球村”。当然麦克卢汉的“电子乌托邦”理论推导出的全球化过于理想,地球村的村民并不平等。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全球化意味着人们面对一件事情时,不再从本地的语境出发思考,而是从与自己缺乏直接联系的更大的语境出发进行审视。人们的行为选择,不仅会受到本地条件的制约,还会受到遥远地方的各种因素的制约。行为的结果也会波及到其他连自己也不知道的地区。机械时代的慢速运动,使得这一过程还无法被观察到,但是今天由于电子媒介的高度发达,行动及其反应经常同时发生。人们的行为与全人类行为相关。这一点在金融市场上表现得非常突出,一旦金融风暴到来,就会引起连锁反应,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信息传播速度太快,因果之间常常很难区分,甚至会颠倒过来。
10.技术在新闻传媒的形态变化中有怎样的作用?
【答案】(1)对新闻媒介形态的变化而言,技术扮演了核心的推动作用。没有技术的进步,就不可能有媒介形态与功能的不断进步。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由于生产力和技术水平极端低下,人类只能凭借体语和简单的信号进行信息传递。随着社会的进步,语言和文字得以发明,这促成了人类传播史上第一次伟大的变革,即信息可以借助文字进行编码并传布久远。中国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更为人类传播提供了简便的载体,并为信息的大规模复制和广泛传播提供了可能性。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成了电子媒体的诞生,人类信息传播的速度大为提升。随着卫星和互联网的出现,信息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流动,人类媒介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类以时间压缩空间成为当今时代最为鲜明的特征。(2)尽管技术的进步对媒介的演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技术不是决定媒介发展的根本力量。技术对媒介的影响,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环境中进行的。因此,不能孤立地看待技术在媒介演进中的角色。应该承认,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所产生的信息传递需求,是媒介演进的根本决定要素,正是这种需要,推动着人类不断改进技术,并迅速应用于媒介领域,从而不断提高人类控制和传播信息能力。
11.什么是人际传播? 请简述人际传播的特点。
【答案】(1)人际传播的含义
人际传播是指作为行为主体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它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