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一些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老问题不断涌现。例如,如何妥善处理好国家与经济的关系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术理论界从各个角度深入地展开了对国家问题的研究,使国家理论研究成为学术热点之一。然而在这种热闹中,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研究始终处于边缘化的位置。其根本原因是长期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认识上的不足,即仅仅从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的角度来认识国家,只强调国家的消极作用,不仅忽略了国家所具有的社会管理职能,而且没有具体地历史地分析国家的政治统治职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所具有的差异性,否定了国家所具有的积极价值。
要改变这种局面,首要的工作是重新梳理马克思国家观的丰富内涵,彰显马克思国家观所具有的理论价值与时代意义。《德意志意识形态》不仅是马克思恩格斯首次正面系统论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著作,同时也蕴涵着丰富的国家观思想,较为集中地论述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一是分析了社会对于国家决定性作用的发生机制,从社会所具有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法关系的视角解决了国家所具有普遍性的现实根源;二是强调国家阶级性的物质根源,并具体考察了统治阶级历史地位的变化给国家所带来的影响;三是分析了国家所具有的共同体形式成为国家实现阶级统治的重要手段,这使国家取得了相对的自主性,突显出国家社会管理职能的重要性。这三点是马克思国家观与工具主义国家观以及形形色色国家主义国家观的重要区别,为我们认识和研究国家观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
随着马克思国家理论的发展完善,他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所谓的社会,不仅仅是物质利益关系的总和,在他所处的时代,所谓现代的社会实际就是资产阶级社会,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关系决定着资产阶级社会的本质。要研究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就需要深入研究国家与资本的关系。因此作为马克思研究资本问题的经典著作《资本论》就成为我们研究马克思有关国家与资本关系最为合适的文本。根据《资本论》写作计划,国家本来就是其中的重要分篇。虽然他最终没能完成这个分篇,但在《资本论》中,存在着大量有关国家与资本关系的论述。
与古典经济学家将国家视为守夜人并把国家放置于一个无关紧要的位置不同,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维持以及扩张等具体历史过程的分析,为我们提供了详实的材料,证明国家在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对此,我们不能简单地以资产阶级国家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为由,全盘否定国家对经济干预的价值;相反,国家通过政策、法规、调查委员会等,行使着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对经济秩序的规范、社会的良性运转,甚至人类的解放都具有积极价值。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封建生产方式的过程中,国家为资产阶级提供了政策和法律的支持,虽然给农民和流浪汉带来了痛苦,却在整体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后,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秩序的引导和干预,能够缓和社会经济矛盾,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劳动者的工作环境和生存处境,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推进信用的发展,股份公司的创办,以及以国家的形象充当资本家,实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从内部为社会主义社会孕育着条件。
马克思国家观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观点,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理论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在继承马克思国家观的基础上,突出了国家的相对独立性与自主性,探讨了国家实施政治统治的实现方式。在现实意义方面,马克思从统治的方式、方法、形式、机制人员保障以及意识形态包装等方面对国家权力运作方式做出了深入的探讨,为我们提供了转变政府职能、突出国家社会管理职能的理论指导。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