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方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历史研究法的基本特点。

【答案】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法,顾名思义,是以历史研究法来研究教育科学。是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种研究方法。用历史法研究教育,涉及的主要对象是:研究教育活动的历史,研究教育实际和教育理论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历史规律。历史研究法的基本特点如下所述:

(1)历史性

①在研究对象上,历史研究法主要研究对象是过去发生的教育事件,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教育事件的历史发展实际过程及具体内容的考察,借以探求教育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规律,并对它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提出科学预言。

②在研究过程上,历史研究法按照历史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范围再现历史的全过程,包括它的每个发展阶段。它是一种跟随客观事物本身自然历史发展进行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力图按照客观事物本身发展历史的时间顺序和它在各历史发展阶段中的具体形态去进行描述。

(2)具体性

历史研究是在丰富而具体的文献资料基础上,揭示研究对象发展过程中的一切历史形式、全部丰富的内容以及各种相关因素,从中探寻基本规律,所以必须把握最能说明问题的史料。由于历史研究法不是从现有的教育实践去搜集所需要的事实,而只能通过对过去事实的不同形式的记载去恢复过去的事实以供研究。为了善于把握教育事实的总和,文献史料的搜集和鉴别就非常重要。

(3)以逻辑分析方法为主

逻辑分析法,是从纯粹的抽象理论的形态上来揭示对象的本质,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研究事物发展过程的矛盾运动,揭示历史规律并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用逻辑分析方法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论概括,能更深刻地认识事物演变的历史的规律性,更深刻地认识那还只是处在萌芽状态、常常表现得模糊不清的东西。

历史研究法区别于教育科学其他的研究方法体现在,研究者主体与作为被研究客体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过程之间,不是相对同步协调关系,而是一种非共存的历史性关系。客体不是作为现实世界的客体,而是已经凝结、稳定了的过去. 是已经发生了的、不可逆转的。主体只能在其所处的时代环境中以现实为起点去认识、思考过去所发生的事件。

2. 古代中国研究教育方法论观点的特点?

【答案】(1)考察教育问题的立足点,是从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则以伦理道德教育为主。

(2)采用观察法以及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思维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并形成理论。

(3)辩证法的初步运用以及朴素的系统观。

(4)各种学派基于不同的哲学观、自然观、社会观和教育观,而形成不同的教育研究方法思想观点。

3. 列举影响教育实验内在效度的主要因素(不少于5个)。

【答案】内在效度是指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联系的真实程度,即研究的结果。内在效度决定了实验结果的解释,没有内在效度的实验研究是没有价值的。影响教育实验内在效度的主要因素有:

(1)偶然事件

在实验过程中,不是作为实验处理的任何事物的出现,都可能影响到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差异,尤其是在周期较长的实验中,更可能成为一个问题。

(2)成熟

反映被试一个时期或一个阶段后,随时间的推移以及偶然因素的影响,被试自身的身心各方面发生的变化而引起的系统变异,如生理、心理的发展,技能、知识、经验的増长,或者变得疲倦、失去兴趣、焦虑等。这些变化可能与自变量混淆而影响对因变量变化结果的解释,从而降低研究的内在效度。

(3)测验

教育实验中前测作为一次学习经验可能影响后测的成绩,或积极的,或消极的。常见的有练习效应、敏感效应和选择性效应。被试形成对练习和测验的敏感性,尤其是在前后测之间相距时间较短情况下会影响研究的内部效度。

⑷工具

指教育实验中测试手段技术或工具的无效或缺少一致性,这就是在实验过程中由于主持实验

,或研究者的个性、态度、价值观、信者主观情绪状态发生变化(如变得更严格、疲倦或粗心等)

息的影响,如皮格马利翁效应,或评判标准不同(前后测难度不同,不同班用不同测验,或评判

,其可能结果是对测定和评级的精确性的一个无效评价。 者的差异)

(5)统计回归

统计回归是在教育实验中有前后测情境下出现的一种效应现象,一种趋向平均数的常态回归。被试前测成绩过优或过劣,则在后测时成绩都有自然向群体平均值靠拢的趋向(集中趋向)。对这种由于统计回归效应而混淆再次测试取得的实验结果,如不加分析,易产生错误结论。

(6)被试选择

由于选择被试的程序不适当,没有用随机取样和随机分组的方法,因而造成被试组之间存在系统性差异。也就是说在研究处理前,选择的被试在各方面并不相等或有偏性。

(7)被试的缺失

在一个延续时间较长的研究中,被试的更换、淘汰或中途退出可能对研究结果产生显著影响。

(8)选择和成熟的交互作用及其他

由于测试程序、因素控制和实验安排等方面的原因,造成多种条件和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从而影响对结果的解释。

二、论述题

4. 试述历史研究法的一般步骤及方法结构体系。

【答案】(1)历史研究的一般程序

总体分析,历史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三步:

①分析研究课题的性质、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有关的资料条件。这里应指出的是,不是任何问题都可以无条件地使用历史研究法,所以要权衡必要与可能。

②史料的搜集与鉴别。要用多种方法尽可能地搜集与研究问题有关的史料,并用各种方式对所搜集的史料鉴别真伪。通过史料再现与反映教育问题历史发展的本来面目,为下一步提供确凿可信的历史事实。

③对史料的分析研究。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史料进行分析探讨,以深入考察教育演进的内在成因和机理,弄清不同时期教育具体发展的“所以然”和“为什么”,从而发现和揭示教育演变的规律。

(2)历史研究法的结构体系分析

教育研究中的历史研究法和历史学总体结构相类似,也是一个多层次的市体结构。有的学者认为,史学总体结构包括三个不同层次:史料、历史文献为基础层次,历史过程、本质规律为完成层次,史学理论与方法则为历史哲学的层次。同样,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历史研究法也基本包括三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相适应的方法要求。

下面对历史研究法的每个层次做进一步分析。

①搜集、鉴别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

历史研究法系统中的第一个层次,是史料的搜集、分析与鉴别,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层次。史料,指人们对历史事件发生经过的记述与历史事件有关的实物或遗迹。史料可分为文字史料、蛮物史料和口传史料。为了给研究提供可靠根据,就要注意搜集和鉴别史料方法的科学性。

首先,要通过泛观博览认真发掘史料。中国教育历史悠久,由于社会动乱频繁,随历史变迁,一些文献毁坏遗失,一些被淹没于书海之中,特别是古代教育思想往往和哲学、政治、文化思想融为一体,需要我们广泛查阅,细心钻研。

其次,要学会使用辑佚、校勘、训诂等方法。辑佚,是将散见于其他书籍中的有关内容搜集编排以反映遗失典籍的梗概;校勘,是对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或同一版本的不同卷次之间存在的文字差误进行对照并判定是非;训诂,是通过广证博考精确了解古籍原意。

无论用什么样的方法,都要坚持严谨求实的态度和历史的观点。史料搜集不仅要力求全面、准确地反映研究对象的真实情况,而且要尊重历史的本来面目,用历史发展观点对待史料,不随意涂改史料,不把后人的思想观点强加于前人留下的史料中。要注意搜集不同观点及有争论的史料,证据不足时不轻易作出判断。为排除偏见,避免假象,还应搜集有关的社会政治经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