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南科技大学经济学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之农业经济学考研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中国加入WTO 对农业和农民产生了哪些重要的影响?

【答案】中国加入WTO 对农业和农民所产生的影响有:

(1)提高了中国农产品市场的开放程度

中国在加入WTO 的过程中作出了广泛而重大的减让和承诺,较大幅度地开放了农产品市场。中国己成为世界上农产品开放度最高的国家之一。

(2)农产品进口剧增,压低了国内市场价格,使农民的利益受损

农产品进口大幅度增加挤占了国内农业的发展空间:

①对土地密集型大宗农产品市场的挤占,抑制了中国传统种植业的发展;

②对资本或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市场的抢占,挤压了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

③对中国某些农产品加工业的控制,减小了民族工业的获利空间。

(3)中国农产品出口仍然面临着较高的市场准入壁垒

欧美日等主要发达国家实施技术性贸易壁皇的主要方式是提高标准、增加检验检疫项目和法规变化。一些国家尤其是WTO 发达成员运用技术性壁垒的水平越来越高,对进口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和苛刻。中国是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较多的国家,中国被拒绝的进口产品中,农产食品所占的比例最大。

(4)农业进一步开放的压力在加大

随着多哈回合的进展和中国与多国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世界和中国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程度进一步提升。

2. 农业劳动转移的主要理论模式有哪些? 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1)刘易斯模式

主要内容:

①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农村城市二元经济结构

②传统农业部门的最大特点是剩余劳动力的存在

剩余劳动力是指虽然出工出力,但是并不增加产量,其边际产量很低,低到接近零甚至负数的劳动力。

③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有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趋势

工农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只要农业剩余劳动力继续存在而又无人为障碍,农业剩余劳动力将由农村源源不断地流入城市,城市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具有完全的弹性。

④城市不断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用于扩大再生产

城市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扩大了生产,取得了更多的生产剩余,积累了更多的利润用于进一步扩大资本,如此循环往复,直到农业剩余劳动力消失。

⑤工业部门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农业得到改造

城市工业部门不断扩大生产,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最终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

在农业部门中,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流出,劳动边际生产率逐步提高,使农业劳动报酬的水平将逐步与工业工资水平接近,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使传统农业部门得到了改造,二兀经济结构的痕迹慢慢消失。

(2)拉尼斯一费模式

主要内容:

①第一阶段一一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零

农业剩余劳动力由农业部门流入城市工业部门,形成的剩余农产品,成为流入工业部门就业人日的粮食供应

(假定农业部门实行制度工资,按最低水平分配农产品)。

第一阶段进入第二阶段的转变点称为“粮食短缺点”。

②第二阶段一一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零但小于不变制度下资

农业剩余劳动力继续流入城市工业部门,而农业总产量却不能与工业部门的劳动力同步增长。粮食的短缺引起农产品价格的相对上涨,工业部门不得不提高工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使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平衡进行,是劳动力流动进入商业化第三阶段的前提条件之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要想顺利进入商业化阶段,其工业部门的劳动力增长率必须大于人口增长率。

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转变点称为“商业化点”。

③第三阶段一一动边际生产率大环变制度工资

农业部门己不存在剩余劳动力,农业部门劳动力收入按照分配原则取得,传统农业己转化为商业化农业。由此开始进入稳定增长的发达经济,二元结构特征消失。

(3)托达罗模式

主要内容:

①促使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力量,是比较收益与成本的理性的经济考虑,这种考虑包括心理因素;

②使人们做出流入城市决策的,是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城乡收入差异(收入水平、就业概率); ③农业劳动力获得城市工作机会的概率,与城市失业率成反比;

④人口流动率超过城市工作机会的增长率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理的。

(4)拉文斯坦的推拉理论

主要内容:

①推动力(排斥力),如:迁出地缺少就业机会、农作物收成不好、社会关系不和、居住环境恶劣等因素;

②拉力(吸引力),如:公共设施较好、气候好、收入高、文化氛围好等。

在发展中国家农业人口转移中:

①农村的推力包括:土地制度使土地占有不均,农产品交易条件不利; ②城市的拉力包括:较高的收入水平,有利的就业条件与生活条件。

(5)吉佛的引力理论

主要内容:

①迁移量与迁入地和迁出地人口数的乘积成正比,与其距离成反比。

②人口迁移的方向是从低工资到高工资的地方,从劳动力过剩的地方到劳动力不足的地方。 ③城乡人日迁移的动机决定于城乡预期收入的差异,差异越大,流入城市的人日就越多:距离越短,流入的量就越大。

(6)舒尔茨和夏斯达的成本收益理论

主要内容:

迁移的成本和收益决定迁移行为。收益是指迁移者预期到迁入地会取得比现在多的收益。成本包括货币成本和非货币成本,货币成本是交通、住宅、食物等方面增加的支出,非货币成本主要指心理成本等。只有迁移的收益大于成本,人们才做出迁移决策。

3. 请分析农业产业化经营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答案】农业产业化经营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包括:

(1)适应消费者对食品消费需求变化的需要

为了保证农产品等加工原料的稳定供应,以及消费者对食品质量的要求,食品加工企业必须有专门的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同时能对农产品整个生产过程中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为此,必须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整合农业的相关产业链条。这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的外部推动力。

(2)缓解农产品生产季节性和消费常年性矛盾的需要

农产品生产周期较长,不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而且具有鲜活易腐性。但农产品的消费却具有常年性,并呈现出一定的刚性,需求价格弹性较小。为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通过农产品的储藏、加工、运销等措施,延长农产品的保质期,使其更容易远距离运输。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这一根本性矛盾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原因。

(3)降低经营风险的需要

随着农户经营规模的扩大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不仅要面临自然风险,而且要面临价格波动风险、设备利用率小高的风险和被惩罚风险。降低经营风险的共同愿望促使农户和农业企业结成更为稳定的交易或合作关系。

(4)降低市场交易费用的需要

无论是产前的生产资料购买,还是产后的产品销售,单靠农户自己去交涉,交易费用相当高,容易出现“市场失灵”。对于农业龙头企业,交易费用的节约主要是减少了在种子、饲料销售和农产品购买等方面寻找、评价、质量检测和签订契约等方面的费用。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以后,农户和农业龙头企业都可以节约交易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