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佳木斯大学学科教学(语文)之《中国当代文学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文革文学的特征。

【答案】在文革中,政治观念、意图直接转化为艺术作品,即“政治”的直接“美学化”。同时,作品的接受行为,也更明确地被赋予政治的意义。文本的生产、发表、阅读、批评,就是一种“政治行为”。这种存在方式决定了文革文学具有如下特征:

(1)结构的典型化

文革中政治的直接“美学化”的文学观念,导致文学创作出现观念论证式的结构。文学写作的“思维过程”,被规定为这样的公式:表象(事物的直接映象)——概念(思想)——表象(新创造的形象),即个别——一般——典型。创作和阅读过程中的形象思维、直觉、体验等,被看成是“神秘主义”的东西而被拒绝和清除。

(2)题材人物的“三突出”

一方面,所有的作品必须主要表现英雄人物,英雄人物在作品中又必须居于中心的、绝对支配的地位; 另一方面,塑造的英雄人物必须高大完美,不允许有思想性格的弱点。因此,以“三突出”(涉及结构方法、人物安排规则)的“创作原则”,作为实现这一“根本任务”的“有力保证”。

(3)文学形式的戏剧化

文革期间,戏剧在文艺诸样式中,居于中心地位。戏剧既是选择用来进行政治斗一争的“突破口”,也是用来开创“无产阶级文艺新纪元”的“样板”的主要形式。处于“中心”的戏剧对文学其他样式产生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诗、小说、散文在结构上的“场景化”。矛盾的若干线索的安排,开端、发展、高潮、解决的方式,即按照戏剧冲突的设置和结构,几乎成为文学创作的构思方式。小说中的人物也大多“角色化”,在冲突中有确定的地位和明确的性格特征,并且人物间安排了许多戏剧台词式的对白。

2. 周扬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都有哪些贡献?

【答案】(1)周扬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提出了文学大众化问题。四十年代延安文艺座谈会后他充分肯定了赵树理创作“是真正的新形式、民族新形式。”1942年以前,周扬所写的《一个伟大的民主主义现实主义者的路》和《精神界之战士》,对鲁迅思想的发展、鲁迅早期的思想和文学观作了阐述。同时还参与了关于民族形式的讨论,发表有关文章。1942年他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会后积极贯彻执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2)周扬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文艺理论、批评实践,涉及到文艺的阶级性与自由、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文艺的人性与人民性等重要问题,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建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周扬这一时期的理论围绕中国化与克思主义文论中的核心问题展开,奠定了此后中国

化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基调。

(3)周扬写有《关于“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之否定》《十五年来的苏联文学》《现实主义试论》《典型与个性》《关于国防文学》《文学与生活漫谈》等。他翻译了《安娜·卡列尼娜》等名著,介绍了高尔基等苏联文学,探讨了许多发展无产阶级文学的理论问题; 他还翻译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论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译名《生活与美学》)一书,并写了介绍作者的序言,是中国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思想的第一人。

总的来说,无论对中国革命的文艺运动,对新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还是对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建议,周扬都有着杰出的贡献。

3. 简述朦胧诗的特点及代表人物。

【答案】(1)代表人物

朦胧诗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so 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朦胧诗的代表人物有:食指、北岛、舒婷、芒克、多多、顾城、江河、杨炼、林莽、梁小斌、王小妮等。

(2)特点

①注重诗的观念省略和诗的主题暗示,使朦胧诗作品的主题具隐约性和多义性

朦胧诗人采用这种若隐若现的表现形式,再加上象征、意象、通感、暗示、隐喻、变形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从而使作品的主题体现了“不即不离,捉摸不行”的隐约性、“诗无达话”的多义性。如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用钥匙的丢弃来暗示理想的失落。

②以象征手法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方法,一反传统的以比喻手法为中心诗人在凝神观照中,拆除开所观照的对象,把自己的生命输送到没有生命的生物之中,赋以静止的生命与灵魂,由物我两忘进到物我同一的境界。这种“移情说”应用到文艺创作便产生了象征手法。象征寄托着朦胧诗人自己漂泊不定的相像,具有无可替代的暗指性,常用于表达多层主题,表达复杂感情,表达抽象的意识和情绪。

③意象化手法和意象层面的立体组合

常采用艺术通感(移觉)和艺术变形手法,打破过去诗歌线性因果或单向直抒的方式,以主体情感和情绪流动的内在曲线结构作品,情感呈散点辐射状态,卞题的多义性和情感的多向性代替了过去的平面状态,在结构上实现了真正的“自由”。如顾城的《黑眼睛》,对黑夜意象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意义。

④注重跳跃性情绪节奏和自由化的内在结构与韵律

以表达情绪为目的,以喧泄心灵为宗旨,因而不看重外在结构,不拘于只借助外部的声音循环作为诗的韵律美,而是重视诗行中的内在声音美以及其他各种内在的韵律美。尤其重视把外部的韵律和内部的韵律结合起来,从而使诗歌的韵律美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如顾城《生命幻想曲》,诗中出现“梦、贝壳、柳枝、帆”等丰富而又奇特的意象,加强了诗歌的跳跃性和想像力。

4.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特点。

【答案】“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以赵树理的小说创作为代表。赵树理小说在艺术的民族化、大众化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这主要表现在人物描写、结构安排、语言运用等方面。

(1)在斗争的发展中来展现人物形象

在人物描写上,赵树理不是在静止的状态下消极地描写人物,而是在斗争的发展中来展现人物的性格。例如《李有才板话》中的老杨的性格,就是在阎家山两个阶级激烈搏战的斗争环境中得到充分表现的。

(2)善于通过人物言行显示人物的性格

赵树理总是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语言来显示他们的性格,表现他们的思想情绪。对二诸葛、三仙姑这两位“神仙”性格的刻画,就是采用这种方法最成功的例证。

(3)结构上继承与创新并举在结构上,赵树理小说继承古典小说、评话说书的结构方法,大多采用单线发展的写法,但又适应时代要求,摈弃了传统的章回体形式,接受了五四以来新小说的形式,并且融汇贯通,进行艺术冶炼,使小说的结构形成了鲜明而新颖的民族特色,即故事完整:有头有尾; 情节连贯,曲折多变; 疏密相间,脉络清晰。

(4)小说语言颇具民族特色

赵树理小说运用的语言完全是活在人民群众口头上的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形象鲜明,风趣幽默,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具体地说,就是有着日语化、形象化、个性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格特色。

二、论述题

5. 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发展。

【答案】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在继承和创新中不断向前发展,主要表现在:

(1)二十年代的乡土文学:农民麻木愚昧

乡土文学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寓居于京沪大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以其刚健、清新、朴野之气使创作界的面目焕然一新。他们主要运用现实主义的叙事方法书写出底层民众的苦难与愚昧麻木,表现了作家们的人道主义立场; 又由于挟带着各种乡情民俗的纪实和掐写,显不了鲜明的地方色彩,从总体上呈现出比较自觉而可贵的民族化的追求。代表作有彭家煌的《怂恿》、王任叔的《疲惫者》、许钦文的《疯妇》、台静农的《地之子》等。

(2)三十年代的乡土文学:农民觉醒反抗

20世纪30年代,茅盾、叶紫、王统照等作家响应左翼文学的号召,积极反映现实疾苦,尤其是农村的苦难,创作了一大批反映农村经济崩溃、农民破产的作品。他们在自己的创作中,努力描写农村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反映了当时农村“丰收成灾”的典型现象,大规模地揭不了农民的苦难。代表作品有王统照的《山雨》、茅盾的《农村三部曲》、叶紫的《丰收》等。作家们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