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宁波大学文学评论与写作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要概括刘震云八十年代小说创作的突出特点。

【答案】刘震云八十年代小说创作的突出特点主要表现为:

(1)利用民间意识反讽手法是刘震云八十年代小说创作的突出特点。反讽作为西方文论中的重要美学法则和表达方式,在新时期“新写实小说”中被广泛运用,刘震云作为该流派的重要代表作家。其初期代表作《塔铺》到《新兵连》,没有“唐人绝句”式的空灵境界和淡泊悠闲的奇风异俗,而是着力于剖析社会存在中矛盾冲突的本质和生活苦涩的无奈,直至淋漓尽致的演绎着这种反讽叙事手法。

(2)在80年代,相比起另外的“新写实”小说来,刘震云对琐屑生活的讲述,有对“哲理深度”的更明显的追求,也就是对发生于日常生活中的,无处不在的“荒诞”和人的异化的持续的揭发。

(3)人性的种种弱点,和严密的社会权力机制,在刘震云所创造的普通人生活世界中,构成难以挣脱的网。生活于其间的人物难以自主地陷入原先拒绝陷入的“泥潭”,在适应这一生存环境的过程中,经历了个人精神、性格的扭曲。

2. 你怎样评价海子诗歌的思想价值?

【答案】海子是中国20世纪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他用自己的创作回答了“诗人何为”。海子的诗歌思想具有重大价值,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民间理想的追求

民间理想主义是一种新的创作立场,海子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从非权力形态也非知识分子精英文化形态的文化视界和空间出发,从“共名”的宏大叙事模式中游离出来,深深地立足于民间社会生活。海子的诗歌常常与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乐观主义和对苦难的深刻理解联系在一起,从中确认诗人理想的存在方式和价值取向。例如,在他的关于麦子的诗歌创作里,麦地成了诗人的“乌托邦”。《五月的麦地》和《麦地与诗人》中的麦地并不是完美的天堂,而是痛苦的圣地,但这正是诗人寄寓理想之所在。海子正处于诗歌领域充满喧嚣与躁动的时刻,当时的诗坛充满反叛,反叛崇高人格,反叛英雄神话,反叛一切与传统有关的文化遗产,急功近利的创新和狭隘琐碎的题材反映出理想失落后的个人性的脆弱,而海子则用来自民间的“麦地”、“草原”、“少女”、“月光”、“向日葵”、“鹰”、“马”等意象,在反叛中捍卫了自己的“精神家园”。这种对民间理想的深切呼唤,是海子思想的突出价值。

(2)生命意识的超越

海子所受的哲学尤其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和对自身、人类与宇宙的思考,对诗歌使命的追问,对终极价值的探寻结合在一起,熔铸成生命的交响曲。渗透在他诗歌里的生命意识,超越了

以个体为特征的生命存在,成为囊括宇宙万象,是大地、天空、诗人共同创造和拥有的,并用心灵去感知和倾听的一种神启。他从生命元素和主体意志出发,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所体现的形式文明进行清算和扬弃。例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中,诗人要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个“温暖的名字”,显示了一种“走近”的姿态。在海子看来,由于现代文明的畸形,人们无论是在他们所处的时代还是在他们关乎历史的记忆的情境中,都日益丧失了对生命作为一种奇迹的感受能力。所以,他认为自己有责任通过诗歌来帮助人们恢复对生命的感受力。海子的诗歌以独特的视角与细腻的笔触反映苦难与幸福、生存和死亡等关乎生命的命题,真正地体现了诗歌的内在价值和属性。

总之,海子在他短暂的诗歌生涯中响亮地喊出了民间的理想主义,他的诗歌思想与人类存在、苦难、生命、死亡等终极价值的探寻相连,因而在思想领域、诗歌创作领域、现实生活中都具有独特的价值。

3. 你如何看待《马桥词典》引起的论争。

【答案】《马桥词典》是对传统小说文体的一次成功颠覆,而它真正的独创性,是运用民间方言颠覆了人们的日常语言,从而揭示出一个在日常生活中不被人们意识到的民间世界。《马桥词典》引起的论争涉及到“文类”归属和小说文体探索的方面,即这种与“传统”的,或“经典”的小说叙事分离的方式的可能性和有效性。

(1)《马桥词典》在文类上的尝试

在90年代后期,与对“现实主义冲击波”热烈欢呼的同时,也存在着对“现实主义”传统叙事已陷入疲惫、衰落的估计。“叙事的衰落”之感觉和探求出路之意识,已经隐含于《马桥词典》的创作构思中。作者探索文类的“自我更新能力”的努力,采取的是尝试“打通”文史哲,将故事、随笔、议论、考证释义、风俗调查等加以综合的方式。

(2)《马桥词典》引起的争论反映小说叙事的趋向

①“跨文体”写作

《马桥词典》引起的论争反映出90年代小说叙事探索存在的一个大的趋向,即“跨文体”的写作,形成一种类乎“百科全书”式的风貌。“跨文体”写作属于长篇小说的“文体”变革,《马桥词典》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文学作品。

②向“纪实”靠拢

《马桥词典》引起的论争也反映了90年代小说叙事存在的另一大趋向,即向“纪实”方面靠拢,或在对生活现象的描述上,叙述者尽力退出那种“自然主义”姿态。《马桥词典》正是这样一部小说,它与90年代末的其他一些刊物专栏、长篇小说都可以放在“纪实”论题中考察。

总之,《马桥词典》虽引起很大的争论,但这部长篇小说没有采取传统的创作手法,而是巧妙地糅合了文化人类学、语言社会学、思想随笔、经典小说等诸种写作方式,用词典构造了马桥的文化和历史,使读者在享受小说巨大魅力的同时,领略每个词语和词条背后的历史与文明,看到中国的“马桥”、世界的中国。小说主体从历史走到当代,从精神走到物质,从丰富走到单调,无不向人们揭示出深邃的思想内涵。可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创作实践,是中国当代文学一个重要

的收获。

4. 简述“陈灸生系列”中高晓声对陈负生性格的塑造和发展。

【答案】“陈灸生系列”包括《“漏斗户”主》《陈负生上城》《陈灸生转业》《陈灸生包产》《战术》《种田大户》《陈灸生出国》。陈灸生是高晓声着力塑造的一个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老一代农民的典型形象,在他身上,既凝聚着农民的传统美德,折射出新时期农民的深刻变化,同时,还承受着因袭的心灵重负,体现了作者对社会人生国民性的深深忧虑和严肃思考。

(1)“陈奥生系列”中高晓声对陈焕生性格的塑造

①《“漏斗户”主》中的陈负生

陈灸生具有勤劳、善良、憨实、厚道、质朴等美好品格。《“漏斗户”主》中的陈负生,虽然“饿得头昏目眩”但他的“脊梁骨仍然是挺着的”,而且“干起活来,像青鱼一样,尾巴一扇,向前直窜,连碰破头都不管。”不心疼力气,不耍滑偷懒。他相信“共产党能够使他们的生活好起来”。政策调整后多分了粮食,本来是自身的劳动所得,还感动得泪流满面,以为是别人赐给他的,足见其善良厚道的一面。

②《陈灸生上城》中的陈奥生

摘掉“漏斗户”主帽子的陈奥生,美好品格仍未改变,卖油绳不搞投机取巧,全靠自家的原料和手艺,而且徒步上城出售。他对生活更加充满信心,“相信会越来越好”,对党的干部吴书记在他生病之际的“挺身而出,拔刀相助”,感激得“流出晶莹的泪珠。”

③陈奥生性格的塑造

作为从特定历史环境中走出来的传统农民,陈灸生的血液里还流淌着旧时代的遗传基因,他的身上还残存着极“左”路线的长期统治造成的奴性、愚味、自卑自贱,小生产者的自私狭隘、目光短浅和阿Q 式的自我欺骗、自我安慰等弱点。

(2)“陈奥生系列”中高晓声对陈焕生性格的发展高晓声1980年发表了短篇小说《陈奥生上城》后,又陆续写作了以陈负生为主人公的系列小说《陈奥生转业》《陈灸生包产》《战术》《陈负生出国》。这四篇小说体现了高晓声对陈负生性格的发展。

①简要内容

回村后,陈奥生担任大队采购员,由于与地委书记的关系,不仅完成采购任务,而且得到600元奖金。发财后,他平添许多烦恼和“惶恐”,便决计辞职干老本行。他一门心思种田,当年获得丰收。想造屋又舍不得钱。别人劝他搞副业,他怕担风险,就大包产,成为种田大户。一次偶然的出国机会,又有种种奇遇。作者以轻松的笔调,幽默的语言,悲喜交集地写出处于改革时代的中国农民终于迈出改革的第一步,又由于传统的精神重负使这一步走得极为艰难,体现了作者对中国农民的深沉思考。陈奥生这个形象塑造得很成功,陈负生性格已成为国民性格中美德和弱点的一面镜子,越来越显示出普遍的社会意义。

②陈灸生性格的发展

陈灸生性格中虽然有自卑、自欺的特点,但随着生活的不断变化,他己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在农村普遍实行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之后,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他终于从历史的迷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