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344风景园林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古典园林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障景
【答案】障景指的是遮住破坏景观的事物,或者暂时遮住应当马上出现的景物。这是古典园林艺术的一个规律,就是“一步一景、移步换景”,最典型的应用是苏州园林,采用布局层次和构筑木石达到遮障、分割景物,使人不能一览无余。
2. 天人合一
【答案】“天人合一”是影响园林向着风景式方向发展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它深刻影响着古人的“自然观”,指既要利用大自然的各种资源使其造福于人类,又要尊重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及其生态,园林作为人所创造的“第二自然”,里面的山水树石、禽鸟鱼虫当然是要保持顺乎自然的“纯自然”状态,从而明确了园林的风景式的发展方向。
3. 舫
【答案】又称旱船,是一种船形建筑,又称“不系舟”,却又犹如置身舟辑之感。船首的一侧设平板与岸相连,建于水边,前半部多是二面临水,使人有虽在建筑中,颇具跳板之意。船体部分通常采用石块砌筑。
4. 石碑
【答案】碑多指墓碑,以及追述功德的纪念性刻石。石碑的构造以墓碑为代表,由碑首、碑身和碑座组成。上端称碑首,碑首方形的称碑,园形的称竭,尖形的称纷头揭,碑额上用篆书或隶书刻写碑题; 碑身通常为长方形,高六尺左右,正面刻碑文,背面刻一些辅助性文字:碑座有方形和龟蚊等形制。
二、简答题
5. 简要说明园林置石中散置的布置要点。
【答案】园林中,所谓的置石,主要以观赏为主,结合一些功能方面的作用,以山石为材料,作独立性或附属性的造景布置。主要表现山石的个体美或局部组合,而不具备完整的山形。置石一般体量小而分散,园林中容易实现,对单块山石的要求较高,通常以配景出现,或作局部的主景,是特殊性的独立景观。园林中置石的方法很多,如特置、对置、散置、群置等,散置即所谓的“攒三聚五,散漫理之,有常理而无定势”的作法。常用奇数二、五、七、九、十一、十三来
散置,最基本的单兀是由三块山石构成的,每一组都有一个“三”在内。散置对石材的要求相对较低,但要组合得好。常用于园门两侧、廊间、粉墙前、竹林中、山坡上、小岛上、草坪和花园边缘或其中、路侧、阶边、建筑物角隅、树下、池中或与其他景物结合造景。其布置特点在于有聚有散、有断有续、主次分明、高低起伏、顾盼呼应、一脉既毕、余脉又起、层次丰富、比例合宜、以少胜多、以简胜繁、小中见大。此外,散置布置时要注意石组的平面形式与立面变化。在处理两块或三块石头的平面组合时,应注意石组连线总不能平行或垂直于视线方一向,二块以上的石组排列不能呈等腰、等边三角形和直线排列。立面组合要力求石块组合多样化,不要把石块放置在同一高度,组合成同形态或并排堆放,要赋子石块自然特性的自由。
6. 分析中国清代皇家园林的特征。
【答案】中国清代皇家园林的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
(1)园林规模皇家园林的规模都很大,园内设有许多离宫及其他各种设施,因此它的性质小单是一个游息的场所,而是具有多种用途的综合体。其广阔的面积、恢宏的建设、金碧辉煌的装饰彰显出帝王气派与皇家气象。
(2)指导思想清代苑囿理景的指导思想是集仿各地名园胜迹于园中。根据各园的地形特点,把全园划分若干景区,每区再布置各种不同趣味的风景点和园中园,全国各地,尤其是江南一带的优美风景,是清苑囿造景的创作源泉。由此决定了构成园林的基本要素是山、水、建筑、花木和书画。而造同的主要工作是叠山、理水、建筑营造、植物配置、书画楹联等。不同十私家园林的小中见大,皇家园林更注重移天缩地,虽然都是在人工上做文章,但私家园林的“巧”远远比不上皇家园林的“豪”。
(3)建筑风格皇家园林的建筑风格南北交融,中西合璧,多姿多彩。帝王苑囿和一般宫廷建筑不同,由于其政治和生活上的要求而产生了特定的建筑布局与形式。宫廷建筑极其严肃隆重:轴线对称,崇台峻宇,琉璃彩画,高脊重吻。而苑囿建筑除了朝会用的那一部分外,其他多较活泼,随宜布置,使人有亲切轻松感,建筑式样变化多,与地形结合紧密,和山石、花木、池水打成一片,建筑体量比较小巧,屋面以灰瓦卷棚顶为多。皇家园林堂皇而壮丽,大木构件比例基本是官式做法,常有庙宇布置在苑中,成为重要的风景点或构图中心。其中的一些塔殿楼阁作为苑中的中心建筑,为了与空间相衬,体量与尺度都很高大。
(4)园林功能皇家园林的功能齐全,集处理政务、寿贺、看戏、居住、园游、祈祷以及观赏、狩猎等于一体,甚至有的还设“市肆”,以便买卖。清代帝苑一般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居住和朝见的宫室; 另一部分是供游乐的园林。宫室部分占据前面的位置,以便交通与使用,园林部分处于后侧,犹如后园。
三、论述题
7. 分析圆觉寺、太素宫、普宁寺、乌尤寺的选址特点。
【答案】(1)圆觉寺选址在舌状的山嘴上,有两流三叠之景。
①圆觉寺在云南巍山县境内的巍宝山,山脉自东北走向西南,山下的瓜河蜿流如襟带。山体内秀外雄,天然植被极好;
②位于山的西南麓,寺的规模并不大,平面略呈丁字形,建置在有如舌状突出的山嘴上; ③寺的周围古树参天,把建筑隐蔽在一片浓阴之;
④山门前的半月形台地形成小广场,这个台地也就是山嘴的最前沿,地形至此陡然下降成大壑,可以俯瞰山下平坝的开阔的田野景观;
⑤山门广场兼作交通枢纽,右侧山道沿山嘴缓缓迂曲上升,左侧山道缓缓下降,蜿蜒起伏于幽谷之中,几经转折而下至跨溪的小桥;
⑥桥下流水潺潺,即著名的“两流三叠”之景,也成了山门的入口延伸线的起点。因此,圆觉寺虽小,却颇能引人入胜,而成为巍宝山风景名胜区的一个出色的景点。
(2)太素宫太素宫在安徽休宁县境内的祁云山,始建于宋代宝庆年间。后经历代多次重修,最后一次重修是在光绪年间。“文革”期间建筑全部被毁,现仅剩遗址。太素宫因其建筑之壮丽而成为江南著名的道观,但它的独特之处还在于选址之绝佳,从而创设了不同一般的园林化环境。
①建筑群的左、右、后三面群山环抱,山势前低后高、前缓后陡。这是堪舆家所谓“交椅背”的上好风水,道观的三进院落正好位于这个袋形山坳的中央部位;
②山的左右两翼较低,向前张开形成喇叭日;
③道观的山门居中,前为月台,月台之前地势陡然下降,面临深渊大壑,大壑之中,一座孤峰“香炉峰”自谷底拔地耸立;
④峰顶建铁亭,狮、象二山环抱峙立它的左右,有若君臣朝揖之势,月台与山道交汇为山门广场;
⑤道观建筑群的中轴线通过广场往前延伸,正好与香炉峰对位重合,因此,在道观的三重殿堂内均可透过明间两柱和仿、槛的框景,看到香炉峰上半部的挺秀形象。寺观周围环境真可谓气象万千,经园林化的处理而创设的种种景观又让人目不暇接,把太素宫烘托得犹如仙山琼阁一般。诸如此类的立意与太素宫作为洞天福地的道观性质均十分贴切,乃是名山风景区的宗教建设与风景建设完美结合的一例。
(3)普宁寺普宁寺在河北承德避暑山庄东北约2.5千米山脚下,始建于乾隆二十年,为著名的“外八庙”之一。
①寺院建筑群沿南北中轴线纵深布置,分为南、北两部分;
②南半部为“汉式”部分,建筑布局按照我国内地佛寺“七堂伽蓝”的汉族传统格式,由山门、钟楼、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及其两配殿组成三进院落;
③北半部为“藏式”部分,建在高出于南半部地平约9米的金刚墙之上,建筑物沿山坡布置,均为藏、汉混合的形式。普宁寺把宗教的内容与园林的形式完美地结合起来,寓佛教的庄严气氛于园林的赏心悦目之中,运用园林化的手法来渲染佛国天堂的理想境界。这在我国内地的寺观园林中乃是罕见的一例。
(4)鸟尤寺,在四川乐山嘉陵汪畔的一个小岛上,始建于唐天宝年间,现存规模则为清末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