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拉丁美洲研究系801经济学原理之政治经济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两大部类
【答案】两大部类是指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态上,根据其最终用途,区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部类和消费资料的生产部类。第T 部类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产领域; 第TT 部类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构成,其产品进入生活消费领域。要使社会再生产小断继续,两大部类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两大部类比例是生产资料生产与消费资料生产这两大部类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数量比例关系。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两大部类产品的平衡交换。尽管两大部类产品的最终经济用途不同,但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可以使它们在实物形态和价值形态上相互得到补偿和实现,从而使社会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这种交换的基础是两大部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2)两大部类产品的协调增长。即在技术进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条件下,第一部类产品的优先增长不能脱离第二部类产品的增长,第二部类产品的增长也不能不顾第一部类产品增长的实际需要,两大部类产品的增长必须保持协调。两大部类按比例协调发展,是任何社会再生产过程本身的客观要求和基本规律。
2. 平均利润
【答案】平均利润是指投入各个不同部门的等量资本获得的等量利润。平均利润的计算公式为:平均利润=预付资本额×平均利润率。它是部门间竞争和利润率平均化的结果,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投入各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在剩余价值率相同的条件下,因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利润率也不同。资本家为获取高额利润,不断把资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原先利润率高的部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利润率下降; 而原先利润率低的部门,却发生相反的变化,利润率上升。不同部门的利润率在竞争中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在资本主义社会,平均利润的形成进一步掩盖了利润来自剩余价值这一本质联系。因为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以后,一个部门获得的利润量与其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往往是不一致的。
平均利润率规律表明资本家之间瓜分剩余价值的矛盾和竞争; 揭示了工人不仅受本企业的资本家剥削,而且受整个资本家阶级的剥削,不是个别资本家和个别工人的对立,而是整个无产阶级和整个资产阶级处于对立的地位。
3. 资本原始积累
【答案】资本原始积累是指资本生产方式确立之前,通过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与劳动者分离,生产资料和大量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过程。对货币财富的剥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因素,这是通过殖民制度、国债、重税、保护关税和商业战争等暴力手段进行的。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就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以及货币转化为资本,另一反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
4. 产品差别
【答案】产品差别是指同类产品由买方的偏好而形成的具有不完全替代关系的状态。产品差别是垄断竞争的最主要原因。产品差别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第一,产品的物理差异。同类产品可能在用途上相同,但是质量、性能、结构、设计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并因此直接影响使用效果,从而同类产品具有不完全的替代关系。第二,买方的知识的差异。一般说来,买方特别是消费者对产品的本质特征和质量都缺乏了解、缺乏足够的商品知识,在这种情况下,购买者可能会依据商品的外观、卖者的声望等来决定是否购买,造成对同类产品的不同偏好程度。第三,买方主观差异。一般说来,购买者对特定商品的偏好受到企业促销活动特别是广告的影响。第四,服务方面的差异。卖方可以通过提供有关商品信息及发送、保修、购物贷款等快捷、周到的服务来赢得消费者对本企业产品的青睐,强化产品差别。第五,特殊销售活动,如赠送礼品、配送附件、有奖销售等造成的产品差别。第六,销售地理位置的差异。企业通过选择有利的地理位置,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也会造成一定的产品差别等。在多种因素中,企业研究与开发、销售活动是造成产品差别的最基本的原因。在垄断竞争条件下,如何扩大产品差别、维护产品差别,是企业间竞争的重要于段。
5. 商业信用
【答案】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以赊销商品或预付货款的形式形成的一种借贷关系。商业信用的基本形式包括:(1)商品赊销一一卖方向买方提供信用; (2)预付货款一一买方向卖方提供信用。在这两种形式中,最主要的又是商品赊销。商业信用具有以下特点:
(1)商业信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以商品形态提供的信用,贷出的资本就是待实现的商品资本。
(2)商业信用主要是职能资本在商品买卖中相互提供的信用。
(3)商业信用的发展程度直接依存于商品生产和流通的状况。
(4)商业信用是银行信用乃至整个信用体系的基础。
6. 超额剩余价值
【答案】超额剩余价值是指单个企业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是单个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十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商品按照社会价值出卖,资本家就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个别资本家保留超额剩余价值的状况是暂时的。因为,其他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超额剩余
价值,也会设法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到生产率普遍提高后,商品社会价值就会降低,商品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就会消失。但另一些使用最新生产技术和方法的资本家,又会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也是由工人的劳动创造的。
7. 通货膨胀
【答案】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所引起的物价总水平的持续的上涨和货币贬值的经济现象。通货膨胀是市场经济中使用非实物性的信用货币作为交易媒介所发生的现象。通货膨胀降低了一国货币的购买力,引起货币贬值。通货膨胀的发生,归根结底,必然有货币供应量的超常增加。一般说来,严重的通货膨胀引起收入和财富的再分配和引起价格的扭曲,进而影响经济效率。
8. 生产价格
【答案】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即商品不再是按照成本价格加剩余价值的价值出售,而是按照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的价格来出售了,这种由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的。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违背,只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原因有:
①虽然从个别部门来看,资本家阶级获得的平均利润总额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不一致。但从全社会来看,整个资本家阶级获得的利润总额与工人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还是相等的;
②从个别部门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同价值不一致,但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也必然和价值总额相等;
③生产价格随商品价值的变动而变动,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了,生产价格就会降低,反之上升。
二、辨析题
9. 劳动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唯一源泉。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劳动具有二重性: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其中,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具体劳动和自然界才是使用价值的源泉。
(1)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各种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劳动和体力的耗费。抽象劳动的凝结形成商品的价值。抽象劳动作为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在本质上没有差别,只有量的不同。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在价值中不包含仃何一个物质的原子。
(2)具体劳动和自然界是使用价值的源泉。具体劳动是指在特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千差万别的劳动。小论在什么社会制度下,人类要生存和发展,都必须从事各种具体劳动,生产各种不同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