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系801经济学原理之政治经济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超额剩余价值

【答案】超额剩余价值是指单个企业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是单个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十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商品按照社会价值出卖,资本家就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个别资本家保留超额剩余价值的状况是暂时的。因为,其他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超额剩余价值,也会设法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到生产率普遍提高后,商品社会价值就会降低,商品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就会消失。但另一些使用最新生产技术和方法的资本家,又会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也是由工人的劳动创造的。

2. 复杂劳动

【答案】复杂劳动是指经过专门培训、具有较高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本身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和训练,是较高级的劳动,所以在同一时间内,复杂劳动比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要高。复杂劳动折合为简单劳动的不同比例是在生产者背后由社会过程决定的,是在反复的交换实践中自发形成的。

3. 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

【答案】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是指机器设备在其有效使用期内,由于技术的进步引起的资本价值的贬值。它与固定资本的使用价值是否磨损无关,因而又称精神磨损。造成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有以下两种原因:

(1)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效率提高,生产同类机器设备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使原来已经购置的该类机器设备贬值。

(2)由于科技创新的作用,市场上出现丁质量和功效更好的机器设备,使原有的机器设备的经济效能相对下降,从而导致原设备贬值。

企业可以通过提高设备利用率和提高折旧率的办法,来减少固定资本无形损耗可能带来的损失。

4. 战时共产主义

【答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也称“军事共产主义”,是1978年夏至1921年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为了打败外国武装干涉者和白军的猖狂进攻所采取的一系列战时公有化经

济政策。

其主要内容有:

(1)实行高度集中的战时管理体制。成立工农国防委员会,负责动员全国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国防需要和领导全国战时经济工作。该委员会的决定,各级主管部门和机关以及全体公民必须严格执行;

(2)实行经济公有化。至1921年初,全国大工业企业和部分小工业企业均已实现了国有化; 农业方面也大力组织农业公社、国营农场和共耕社等,加快建立公有经济的步伐; 在运输业方面决定将私营铁路收归国有,征用私人内河船舶:在商业方面主要是对批发商业企业实行国有化,扩大国家专卖商品的范围,每个居民加入消费公社,由公社负责供应食品和口用品。1920年关闭了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等城市的自由市场,取缔了私人商业;

(3)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私人买卖粮食。农民的余粮必须按固定价格交售给国家,凡有余粮又拒绝交售者按人民公敌沦处;

(4)实行主要消费品的配售制度;

(5)收缩商品货币关系,推行经济生活实物化;

(6)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

(7)缩小工资差距,并实行普及于一切阶级的劳动义务制度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粉碎外国武装干涉、保证国内战争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因采用简单强制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大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1920年底,苏维埃政权取得了战争的彻底胜利。1921年春又出现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为了恢复经济、克服危机,苏维埃政权决定改行新经济政策。

5. 什么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是如何产生的?

【答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合为一体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机构服从于垄断组织,并被用来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高额垄断利润,是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不断加深的必然结果。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如下:

(1)19世纪7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时期。这一时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主要表现为国家通过直接投资和将私人企业国有化建立国有经济以及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集中统制。

(2)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时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主要表现为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新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在和平时期、在各国经济相对稳定发展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已经成为涉及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环节的生产关系体系。

6. 价值形式

【答案】价值形式是指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不能自我表现,必须在两种商品的

交换中,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价值形式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的,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马克思对价值形式发展的考察,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指出货币的出现和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一经产生,商品内部的矛盾就转化为商品与商品、商品与货币的矛盾。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7. 公司治理结构

【答案】公司治理结构,也称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指所有者、经营者和监督者之间透过公司权力机关(股东大会),经营决策与执行机关(董事会、经理),监督机关(监事会)而形成权责明确、相互制约、协调运转和科学决策的联系,并依法律、法规、规章和公司章程等规定予以制度化的统一机制。通俗地讲,就是公司的领导和组织体制机构,通过治理结构形成公司内部的三个机构之间的权力的合理分配,使各行为人权责明确、相互协调、相互制衡的关系,保证公司交易安全,运行平稳、健康,使股东利益及利益相关者(董事、经理、监事、员下、债权人等)共同利益得到平衡与合法保护。

公司治理结构主要是规范股东会、董事会和经理层三者关系,其实质是通过规范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权责,保证公司投资者的投资得到最佳回报的一整套制度安排,而这是现代企业制度充分发挥作用、获得良好绩效的关键所在。因此,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建立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

当今发达国家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市场导向型体制。有非常发达的金融市场,公司股权广泛分散,公司控制权市场}一分活跃。典型国家如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二是网络导向型体制。公司的股权比较集中,银行在融资和公司监控方面有实质性的参与。典型代表是日本和德国。这两种体制日前也存在部分趋同的迹象。

8. 生产力式

【答案】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社会为了存在和发展而获得物质资料的方式。生产方式包括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则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起决定作用。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的政治制度、社会思想和社会文化等方面。随着生产方式的发展变革,社会庞大的上层建筑也会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从而推动着人类社会逐步向高级阶段发展。

二、辨析题

9. 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就是指国有经济在经济总量中占绝对优势。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1)国有经济应保持必要的数量,没有一定的量,就没有一定的质。控制经济命脉,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是国有经济保持主导作用的前提。生产资料数量及运行状况,与创造财富的能力和控制力是成正比的。国有生产资料占优势,国有经济支配经济命脉,国有经济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