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随着影视制作水平和传播媒体的进步与发展,影视文化已经深入生活,特别是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下,影视对旅游的影响逐渐增强,影视成为了旅游目的地竞相追逐的营销利器。在影视对旅游影响不断加大的同时,关于影视旅游的学术研究也受到业界和学界的重视,亦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相关研究大多关注于影视旅游的效应以及旅游营销,对影视旅游影响的变化规律等问题缺乏研究的深入性,特别是从旅游者时空行为角度的规律研究鲜有涉及。本文在时空行为、消费者行为等相关理论的指导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01077)、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2T50794、2011M501442)及国家旅游局(TYETP201344)的支持下,全面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借助UGC旅游分享社区获取游记数据,以著名影视案例展开研究,探索基于在线网络游记挖掘的旅游者时空行为演变规律。本文以电影《泰囧》、《非诚勿扰》和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为案例,采用统计分析、社会网络分析、质性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从不同时间尺度探讨了基于影视旅游的旅游者时间行为规律,从旅游流网络结构、旅游节点集聚和时空演变规律3个方面探讨旅游者的空间行为和时空行为变化。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影视作品显著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决策行为。提取并分析游记文本高频词发现,13个变动较大的高频词汇有7个与影视拍摄地相关,且多数为影视作品放映后出现的新词汇,同时依据“影视旅游决策影响度”量化游记发表者的影视旅游者类型发现,在国外学者研究统计比例不到10%的情况下,却至少有22%的影视目的地旅游者明确表示因影视而旅游。此种旅游决策影响力体现在旅游者数量上,则表现为大尺度范围赴泰旅游者数量增幅高达80%,小尺度影视节点访问量增幅在200-250间,且全年旅游者旅游淡旺季变化明显。另外,回现游记文本中银行货币兑换、护照办理、目的地司机等行为,表明影视剧所具有的旅游影响力已经得到广泛认可。
(2)影视对旅游者的影响在时间上呈现四期模式——“大热期”、“回落期”、“回温期”和“余温期”。“大热期”含有影视作品上映时段,影视旅游影响效应最为显著,是影视旅游的最旺季,此时旅游者呈“井喷式”发展态势,且促使相关交通航线的增设;在经过“大热期”影视旅游的集中爆发后,“回落期”旅游者数量开始减少并呈现惯性下降的趋势;随后影视旅游有所回温,旅游者数量开始反弹,其中影视旅游者在滞后1个月降到谷底后,开始呈现平稳波动的常态;“回温期”后的“余温期”受反政府示威事件影响较大,旅游者数量下滑趋势明显,但此时影视旅游者仍保持稳定波动水平,影视旅游已经呈现常态式影响趋势。
(3)影视中提及的重要节点对旅游流空间转移扩散能力显著提升,且具有明显的旅游空间集聚带动效应。在《泰囧》上映后,影视节点Pai县增强了7.5个中转控制旅游流的能力,成为空间旅游流网络的核心节点,与清迈、曼谷等其他核心节点构成 5对客流互动较大的旅游流,其中影视节点清迈和Pai县之间的互动旅游流增加高达307对,且与清迈互动的其他4对客流亦凸显着清迈集散能力的增强;除影视节点本身空间功能的提升外,其对周边区域旅游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带动效应。凝聚子群分析结果显示,Pai县、清迈和清莱自成派系,说明赴泰旅游者在泰北旅游中较常选择此3点组成旅游线路,使得三者间形成稳定的互动旅游流,表明影视节点对周边区域旅游具有集聚带动效应。
(4)在影视上映后的旅游者“四期”时间行为模式下,影视中的重要旅游节点呈现“集中—分散—重聚—稳定”的空间演变规律。运用整体网络和旅游节点功能等社会网络指标,分析影视节点在大尺度网络中的空间演变规律,发现在四期时间模式下,影视节点清迈和Pai县呈现相应的空间特征。“大热期”Pai县和清莱等泰北旅游节点进入旅游流网络核心区,其对客流的控制能力增强,且影视象征涉及场景和频次均较高,此时影视旅游节点呈现空间集中特征;“回落期”除核心节点曼谷、清迈和普吉岛形成了三角型旅游流互动,其他节点呈分散性连接;“回温期”赴泰旅游者重新向清迈、Pai县等节点转移,影视中的重要节点重回核心位置;“余温期”清迈与曼谷核心能力持平,Pai县依然保持核心位置,泰北旅游城市对其他旅游节点的影响与支配能力逐渐稳定,旅游者前往影视重要节点旅游已经成为习惯。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影视旅游者的“四期”时空行为规律,同时研究发现影视中重要的旅游节点具有明显的旅游空间集聚带动效应。总体而言,本文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影视旅游行为的研究内容,深化了对影视旅游者时空演变行为与规律的认知。且研究结论对于旅游目的地适时开展影视旅游营销,针对性设计影视旅游线路,促进影视节点周边区域合作等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