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04经济学原理之政治经济学教程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辨析题
1. 社会分工是市场组织存在的基础,工场内部分工是企业组织存在的基础。
【答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社会分工意味着社会劳动被分配在不同的部门中,生产不同的使用价值。在一个社会中,人们的劳动是单方面的,而人们的需要是多方面的,为满足多方面的需要,就要相互进行劳动产品的交换。因此,交换的必然性根植于生产劳动分工体系内部,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从而也是市场组织存在的基础; 而个别分工中,局部工人不能生产商品,变成商品的是局部工人的共同产品,个别分工以许多工人作为一个结合劳动力的使用为媒介,以生产资料积聚在一个商品生产者手中为前提,各部分劳动都是有计划、按比例地分配使用的,以所有者或管理者对劳动者或被管理者的权威为前提,从而成为企业组织存在的基础。
2. 购买劳动力的资木价值也是一次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答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属于流动资本,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及动力、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以及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购买劳动对象的资本的周转,是采取原有价值一次转移的力一式; 购买劳动力的资本的价值周转则是以新价值的再创造来补偿劳动力价值的耗费,但形式上也是价值的一次性回收和补偿。
流动资本价值是在一个生产过程中一次全部转移,并通过产品出售而全部回收。其价值转移方式是一次全部加入到新产品中去的。物质更新方法为多种要素,无论是原材料,还是劳动力都要不断地在实物形式上更新。购买劳动力的资本价值也是一次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3. 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就是指国有经济在经济总量中占绝对优势。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1)国有经济应保持必要的数量,没有一定的量,就没有一定的质。控制经济命脉,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是国有经济保持主导作用的前提。生产资料数量及运行状况,与创造财富的能力和控制力是成正比的。国有生产资料占优势,国有经济支配经济命脉,国有经济才能发挥主导作用。如果国有经济不保持必要的数量,不考虑企业大小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分光卖尽,失去对经济命脉的控制力,而让非公有制经济占了统治地位,不仅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得不到保证,而且国家和社会的性质也会发生变化。
(2)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更重要的是表现在质上。质可以转化为量,更高的质代表更多的量。
没有质的优势,仅仅靠落后的量是无用的,量的优势也是不能持久的。因此,在国有经济保持必要数量的同时,必须着重致力于分布的优化和质的提高。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要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完善结合起来,把主要力量用于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和分布更加合理上。每一个企业和行业都要加速技术进步,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降低成本。必须看到,不论任何行业和企业,不论其规模多么大,如果素质不高,长期拿不出好产品来,主体地位是很难保持的。所有国有企业的干部和职工,都要以对党的事业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高度负责的态度,来提高国有企业的素质,搞好国有企业。
4.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按照实物形态的转移方式划分的。
【答案】这种观点不对,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按照资本价值周转方一式划分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实物形态只会被消耗,不存在被转移,被转移的只能是资本价值。
(1)固定资本是指在物质形态上全部参加生产过程,其价值却在多次生产过程中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的资本。固定资本是以厂房、机器设备等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它在物质形态上全部参加生产过程,而它的价值却随着厂房、机器、设备等的磨损,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的销售逐次收回。
(2)流动资本是指在物质形态上参加一次生产过程后,全部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资本,它是用来购买原料、燃料、辅助材料和工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这部分资本的价值转移方式是与固定资本的价值转移方式不同的。属于流动资本的这部分生产资料,在一次生产过程结束后,就丧失了原来的使用价值,它们的价值便一次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在出售产品后,以货币形式全部回到资本家手中。
(3)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二者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在每次生产过程中,固定资本的实物形态是逐渐被消费的,其价值也是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流动资本的物质要素参加一次生产过程就全部被消费,其价值也是一次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因此,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资本各要素的价值转移方式是不同的,且对资本周转速度有重大影响。为了揭示资本构成对周转速度的影响,故按照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将生产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5. 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平均利润率具有不断下降的趋势,但这并不排斥利润总量的绝对增加,这实际上是同一规律的不同表现形式。
【答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趋势并不排斥利润总量的绝对增加:
一方面,在有机构成提高的同时存在着其他一些起反作用的因素阻碍着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如剩余价值率的提高、工资被压到劳动力价值以下、不变资本各要素变得便宜、相对人口过剩、对外贸易等。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利润率的下降和利润总量的增加之间存在着一种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它们实际上是同一规律的不同表现形式。这是因为,资本积累与有机构成的提高是相伴而生的,这种情况必然会造成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为了抵消利润率下降造成的损失,资本家只得提高积累率,增大积累量,从而使总资本急剧地增大,结果使得利润率下降的同时利润总量却增加了。积累的不断增大、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又会进一步造成利润率下降的压力,为了减少这种压力,资本家只得更多地积累。正是这样一种机制推动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时又不断加剧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
6. 社会扩大再生产的两个前提条件用公式表示就是:
【答案】第一个条件是错误的,第一个条件是正确的,因而整个说法是错误的。理由分析如
下: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第一个前提条件用公式表示就是Ⅰ(v+m)Ⅱc 即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与剩余价值之和必须大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这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前提条件。这表明,第一部类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除了维持两大部类简单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外,还有剩余,为扩大再生产提供可追加的生产资料·用公式表即I (c+v+m)>Ic+Ⅱc ,把公式两端Ic 减去,得到I (v+m)>IIc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第一个前提条件用公式表示为II (c+m+m/x)>I(v+m/x),即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与用于积累的剩余价值之和,必须大于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与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这是为扩大再生产提供可追加的消费资料,用公式表示即为II (c+v+m)>I(v+m/x}+II(v+m/x},把公式两端都减去II (v+m/x),得到II (a+m+m/x)>I(v+m/x)。
7. 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典型形式。
【答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是一种最典型的、最深层次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是生产资料资本家占有社会化的最高形式。它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建立起来的:一是国家财政拨款直接投资开办企业; 二是对私人垄断企业实行国有化。按照其发挥作用的领域不同,国有企业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满足国家机构自身需要的国有企业。这类国有企业只生产国家消费的产品,是直接为国家机关和军队服务的。这类国有企业并不追求高额利润,通常在国家财政的支持下实行其再生产。
(2)提供公共产品的国有企业。这类企业主要存在于铁路、公路、通信、供水、供气、供电等部门。其主要特点是常常无赢利或亏损,需要依靠国家的财政补贴,但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却很重要,是以提供能源、交通和其他公用事业服务来保证私人垄断企业赢利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正常运转。这类国有企业一般不与私人垄断企业竞争。
(3)高科技、高风险新兴工业部门中的国有企业。那些科学技术含量高、研究与开发费用巨大、投资风险也很大的新兴工业部门如核能工业、航天工业等,私人垄断企业通常无力经营或不愿经营,但它们又是科学技术革命的先行部门,对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先进技术的掌握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这类部门的企业也大多由国家投资兴办,从而形成国有企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一般工业部门中的国有企业。这类国有企业往往是在特定经济条件下,由于国内外各种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