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专业技法考研题库

  摘要

一、填空题

1. 中国第一部电影是_____拍摄的_____,这是一部_____的电影,主演_____成为中国最早的演员。

【答案】1905年;《定军山》;京剧题材; 谭鑫培

2. 吴永刚导演的《神女》,主演是_____。

【答案】阮玲玉

3. 张艺谋1991年拍摄了根据苏童小说《妻妾成群》改编的电影_____,继1988年红高粱获得柏林金熊奖,又一举夺得当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_____奖,从此开始了他一系列的得奖之路,并奠定他国际著名导演的地位。

【答案】《大红灯笼高高挂》;金狮

4. 电影《城南旧事》导演是_____。

【答案】吴贻弓

5. 1937年,______编导的《王老五》直到1938年才获得公映。

【答案】蔡楚生

6. “长城”公司的主要创作人员侯耀便主张以电影艺术“表现人生”、“批评人生”、“调和人生”、“美化人生”,影片有《_____》《_____》等。

【答案】弃妇;一串珍珠

二、简答题

7. 概述30年代中国电影艺术成就。

【答案】(1)基本评价

30年代是中国电影的第一次兴盛与高潮时期。

①在表现内容上,中国电影开始有规模地触及社会生活现状,现实内容代替了神异古怪与荒诞热闹的娱乐内容,现实疾苦、人民受压迫的激愤得以正面展示,电影第一次呈现出呼应时代精神与民心企盼的愿望。

②在艺术形式上,中国电影自觉地追求艺术创新,明显地借鉴吸收世界电影优长,探索民族化的表现形式,电影技巧有了巨大进步。叙事的流畅,造型表意的手段都有了长足进步。

③在创作方法上,改变了较为单一的思路,影戏电影继续丰富发展,并容纳了更为丰富多彩的内涵,多样的创作方法保证了中国电影整体形态之中呈现出变化的色彩。

④在整体社会形象上,中国电影基本摆脱了与世无干的消闲地位,确立了影响世道人心的文化角色,强化了有独立位置的艺术形象。

(2)主要成就

①30年代中国电影取得的成就和新时潮的出现,都与左翼电影运动(也称新兴电影运动)有直接关系。左翼电影运动对中国电影的影响巨大:其一,改变了电影创作的倾向; 其二,显示了进步电影的主导地位; 其三,确立了现实主义创作方向。现实主义传统形成。30年代成为中国现实主义兴盛的第一个高潮时期。一些前所未有的电影出现在银幕上:《狂流》《春蚕》《神女》《渔光曲》《大路》《桃李劫》《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影片是现实主义创作的杰出代表。

②完全有声片的成熟。30年代是默片和有声片相交织的时期,最终有声电影取代默片,达到成熟地步。中国电影的早期有声片经历了从片外发声到片内发声,从配乐发声到对白发声,从片断发声到音画协调的过程。电通公司1934年出品的《桃李劫》,第一次呈现出中国有声片声画协调的特殊魅力。

8. 抗日战争的爆发给中国电影带来的最为明显的变化是什么?

【答案】1937年“一七一七”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战争的爆发,结束了中国电影在30年代的艺术创新局面。此后,中国电影与中国社会一起进入了一个非常时期。战争给电影带来的最为明显的变化,是电影创作和生产格局的改变。在同一片国土上,形成了国统区、租界区、沦陷区和共产党根据地这四种区域的电影创作格局。

9. “文革”后期的中国影坛上都有哪些类型的影片上映?

【答案】(1)重拍片:包括《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平原游击队》《青松岭》《战洪图》《年轻的一代》等。这些影片根据过去的黑自片题材重新拍成彩色片。江青本打算将这些影片拍成故事片的“样板”,但在“三突出”原则束缚下,影片脱离生活真实,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虽然在技术方面超过解放初期的水平,但总体质量上不如过去的黑白片。

(2)战争片:文革时期的战争片主要有《车轮滚滚》《长空雄鹰》《渔岛怒潮》《侦察兵》《枫树湾》《碧海洪波》《激战无名川》《南海风百》《难忘的战斗》等。这类影片历来是观众比较喜欢的,而且风险较小。

(3)阶级斗争电影:这类影片的代表作有根据浩然同名小说改编的《艳阳天》《金光大道》,以及《火红的年代》《向阳院的故事》《红雨》等。它们在题材上大多是表现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结局往往是英雄战胜阶级敌人,同时又帮助、教育了那些阶级觉悟不高的领导干部。这类影片,在创作上从概念出发、主题先行,遵循“三突出”的原则,追求“高、大、全”,这甚至表现在影片主人公的名字上,《金光大道》中的主人公名字就叫高大泉。1974年7月,国务院文化组在北京召开“全国故事片创作、生产座谈会”,要求要敢于“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塑造高大、完美的无产阶级形象”。这是对这一时期“阶级斗争”题材电影的很好概括。

(4)儿童片:《闪闪的红星》是文革时期儿童片的经典,影片中的小主人公潘冬子成为那时儿童的偶像,也深受成年人的喜爱。

(5)同一阵营的外来电影:新中国对于外国电影的翻译可以上溯到1949年长影译制的前苏联电影《普通一兵》。从50年代开始,新中国对于译制外国电影一直很重视,但是这项工作在“文革”开始后却全面停顿了下来。当时人们能够看到的外国故事片,也就是《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乡村女教师》等少得可怜的几部。直到1969年,对外国故事片的译制工作才重新开始恢复,主要译制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等几个与我们同属于一个政治阵营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电影。

(6)阴谋电影:“文革”后期,出现了一批所谓与走资派作斗争的影片,后来被定性为“阴谋电影”。阴谋电影,专指“文革”后期“四人帮”利用手中的文艺工具,以批判“走资派”、攻击老干部为目的所拍的影片,这类影片己完全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四人帮”篡党夺权的工具,可以说是中国电影史上一种畸形的文化现象,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几乎没有任何艺术可言。它随着“四人帮”的兴风作浪而跳上时代的浪尖,也随着“四人帮”的覆灭而销声匿迹。

10.20世纪20年代的商业电影都有哪些类型? 它们由盛到衰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从1926年下半年开始的4年多时间里,中国影坛相继形成了“古装片”、“武侠片”、“神怪片”三股商业电影创作热潮。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上述三种电影现象,对丰富民族电影的创作类型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最终由于愈演愈烈的粗制滥造之风,使得我国的民族电影业走向了危途。中国电影在告别20年代、进入30年代的时候,陷入了一种难堪的困顿境地。

11.战后“灵魂的写实主义”影片创作都有哪些代表性作品? 为什么说《小城之春》是“蒙尘的钻石”?

【答案】(1)与战时电影相比,战后电影的一个重大转变,是在视角上实现了由英雄到普通人的转换。如果说战时电影主要是通过对英雄的颂扬来激励人们的民族精神和奋斗意志,那么。战后电影则更着重于从普通人的普通生活角度来把握历史、探讨人生。不仅如此,战后的电影艺术家们还在自己的创作中普遍地增加了心理内容的展示,通过象征、抒情、细节营造等手法来实现人物内心活动的外化,如《希望在人间》中的人与鸟的交流、《天堂春梦》中丁建华面对一只小小的蜗牛时的复杂感受、《一江春水向东流》中素芬与丈夫相见的梦境。这一时期,作为与“忧患史诗”相对应的另一个电影创作系列,发展了30年代影评家王尘无提出的“灵魂的写实主义”的美学追求。它们将叙事的重心更多地放在人物灵魂的展示和剖析上,并通过这种展示和剖析,表达出创作者对人生的感悟。这类“灵魂的现写实主义”作品包括:《新闺怨》《关不住的春光》《不了情》《太太万岁》《万家灯火》《小城之春》等。

(2)《小城之春》属于典型的心理剧。在影片中,费穆以优美、淡雅、精致的电影语言,通过一个普通小家的一次波澜,表现了普通人生中的感情、道德意识,开创了中国电影史上心理写实主义、完整的散文结构、诗化电影的先河。影片就像一首隽永的诗词,以充满诗性的精致的视听语言,在清淡的风格中传达出浓酪的情慷。它也是一朵凄艳的奇葩,一幅淡淡的水墨画,一片苦涩的茉莉香片。它把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种宁静、幽远恬淡的审美意境渗入到影片中,形成一种婉转含蓄的艺术风格。当时的一位电影评论者说:“作者将一个5人构成的平凡的故事交给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