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848传播学基础(A)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内部复习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地球村

【答案】地球村是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其代表性著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出的概念,麦克卢汉认为现代大众传播尤其是以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介的出现和普及,把遥远的世界拉得很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感觉上大大缩短,人类在更大范围内重新“部落化”,于是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在跨国卫星电视,互联网络和信息高速公路匕速发展的今天,无论在国际政治,经济还是在跨文化交流领域,“地球村”已经成了形容当今世界的一个普遍的概念。

2. 把关人

【答案】1947年,社会心理学家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研究分析了家庭主妇决定购买食物及向家庭成员推荐食物的过程,认为传播能否顺利进行总以“把关人”的意见作为依据。在《人际关系》的论文中,首创把关(gatekeeping )一词。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发现在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传媒组织成为实际中的“把关人”,由他们决定哪些内容最后与受众见面。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从人们的不自觉行为成为大众传媒组织的有意操作,影响着新闻实践。

3. IPP 指数

【答案】IPP 指数(IndexofPoliticalPre-dispositions ),即“既有政治倾向指数”,是一个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域和宗教信仰三个方面来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己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综合指数。拉扎斯菲尔德和卡兹在1940年的伊里调查中进行了IPP 指数分析,用以考察选民的政治立场和态度。“IPP 指数”分析的结果表明,选民的投票立场与他们的既有政治倾向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那些具有支持共和党倾向的人主要投了共和党候选人的票,而那些具有支持民主党倾向的人主要投了民主党候选人的票。

根据这一结果,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了著名的“政治既有倾向假说”:在人们就选举或其他政治问题做出决定之际,这种决定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上取决于他们迄今所持的政治倾向。而人们的政治态度,与他们归属的社会群体和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

4. 讯息

【答案】讯息是指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讯息一词,在中文中也译成“消息”、“文告”等等,它是与信息意思相近又有微妙区别的概念。一般而言,信息的外延更广,它包括讯息在内。讯息也是一种信息,其特点是能表达完整的意义。在传播过程研究中,学者们通常使用“讯息”的概念,是为强调社会传播的互动是意义完整的互动。

二、简述题

5. 试述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的联系。

【答案】传播技巧是指在说服性传播活动中为有效地达到预期目的而采用的策略方法。比如一篇文章是由主题、观点、材料、论证等要素构成的,在主题和观点一定的情况下,如何安排材料、进行论证、提示结论,就成了制约文章内容说服力的重要变量。传播技巧包括内容提示法、说理法和诉求法等等。

(1)“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

对某些存在对立因素的问题进行说服或宣传之际,通常会有两种做法:

①仅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己有利的判断材料,称为“一面提示气

②在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称为“两面提示”。

两种方法各有利弊,“一面提示”能够对己方观点做集中阐述,论旨明快,简洁易懂,但同时也会给人一种“咄咄逼人”的印象,使说服对象产生心理抵抗。“两面提示”由于给对立观点以发言机会,给人一种“公平”感,可以消除说服对象的心理反感,但由于同时提示对立双方的观点,论旨变得比较复杂,理解的难度增加,在提示对方观点之际如果把握不好分寸,反而容易造成为对方做宣传的结果。

(2)“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

“两面提示”由于包含着对相反观点的“说明”,这种“说明”像事先接种牛痘疫苗一样,能够使人在以后遇到对立观点的宣传时具有较强的抵抗力。“两面提示”的这种效果,被称为“免疫效果”或“接种效果”。

(3)“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中”

根据众多研究的成果,可以得出以下几条一般结论:

①在论题和论旨比较复杂的场合,明示结论比不下结论效果要好。

②在说服对象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较低的场合,应该明示结论。

③让说服对象自己得出结论的方法,用于论题简单,论旨明确或对象文化水平较高、有能力充分理解论旨的场合较佳,因为在这种场合,如果再明确提示结论则会有画蛇添足之嫌,容易引起对象的烦躁或反感而对说服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4)“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

由于每个人的性格、经历、文化水平不同,其行动受理性和感情支配的程度也有明显的差异,有些人易于接受道理的说服,而另一些人则更容易受情绪或气氛的感染。因此,无论使用哪种方法,正确把握问题的性质并充分了解说服的对象,乃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基本前提。

(5)警钟效果(恐惧诉求)

贾尼斯等人在50年代初期进行的一次实验表明,不同程度的“恐惧诉求”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①就“恐惧诉求”所唤起的心理紧张而言,效果的大小与诉求的强弱顺序基本一致,即“重度”诉求造成的心理紧张效果最大,“中度”其次,“轻度”又次之。

②但从说服的最终目的一一引起说服对象的态度和行动的变化而言,实验结果却显示相反的倾向,即“轻度”诉求最佳,“中度”次之,“重度”又次之。这次实验在一周和一年以后又追加了“反宣传”实验,其结果也表明,无论在对反宣传的抵抗力还是效果的持续性方面,“轻度”诉求的效果都好于前两者。

6. 简述使用与满足理论并指出不足。

【答案】使用与满足理论是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一个有关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的传播理论。传播学家E. 卡茨的《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是这一理论的代表作。

(1)“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主要内容

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特定需求的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该理论认为,受众面对大众传播并不是被动的,实际上,受众总是主动地选择自己所偏爱和需要的媒介内容和讯息,而且不同的受众还可以通过同一媒介讯息来满足不同的需要,达到不同的目的。因此,不是媒介在操纵人,而是人在使用媒介。而人使用媒介说到底只是为了满足其需要而已。

(2)“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意义

①开创了从受众角度考察大众传播过程的先河。

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来考查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开创了从受众角度考察大众传播过程的先河。

②把能否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这个视角具有重要意义。

a. 它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的活动,这种选择具有某种“能动性”,这有助于纠正“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

b. 它揭示了受众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

c. 它也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具有一些基本效用,这对过分强调大众传播无力的观点也是一种矫正。

(3)“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局限性

①过分强调个人和心理的因素。该研究过分强调个人的和心理的因素,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较浓,对社会条件和社会结构因素的作用未能进行充分的考察。

②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社会关系。它脱离传媒内容生产和提供的过程,单纯地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因而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

③“使用与满足”研究中受众能动性有限。这些研究指出了受众的某种能动性,但这种能动性是有限的,它仅限于指出受众对媒介提供的内容进行“选择接触”的范围内,而没有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有着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利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

三、论述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