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848传播学基础(A)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内部冲刺密押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叙事分析
【答案】叙事分析是一种社会研究方法,源自叙事学,叙事学则源自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叙事学认为任何一个文本都会有背后的讲述人进行叙事,一切大众媒介的内容都是叙事,通过分析这些文化实践和媒介内容等,可以得出研究结论。一个文本是有自身的一定结构的,媒介内容就是通过这些二元对立冲突及发展来讲述的。这种结构可以说存在于任何一个叙事文本中。叙事分析就通过寻找并分析这些二元对立,继而挖掘出意识形态是如何讲述二元对立的。在叙事分析中不仅仅关注叙事的内容,还把注意力放在叙事方式上,所有的这些方面构成了叙事分析中重要的方面。
2. 廉价报纸
【答案】廉价报纸也称为大众报纸,除了价格低廉外,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内容以新闻、信息和社会事件报道和娱乐为主,贴近普通大众的生活; ②发行量大,一般为几万乃至几十万份; ③读者不限于特定的阶层或群体,而是面向“分散的、异质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大众”; ④广告收入成了报纸经营的主要财源。这种大众报纸在19世纪后半叶和20世纪初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普及,成为大众传播时代到来的标志。
3. 法兰克福学派
【答案】法兰克福学派是当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哲学流派,以批判的社会理论著称。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由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领导成员在20世纪30-40年代初发展起来,其社会政治观点集中反映在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人的著作中。在西方社会科学界,法兰克福学派被视为“新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并以从理论上和方法论上反实证主义而著称。它继承了青年黑格尔派施蒂纳等人的传统,受叔本华、尼采和狄尔泰的非理性思想影响,并受新康德主义、韦伯的“文化批判”和社会学的启迪,借用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异化概念和卢卡奇的“物化”思想,提出和建构了一套独特的批判理论,旨在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彻底批判”。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看来,批判理论超越一切哲学之上,并与每一种哲学对立; 这种批判否定一切事物,同时又把关于一切事物的真理包含在自身之中。
4. 《人民的选择》
【答案】《人民的选择》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所做的一项实证调查的研究报告。这次调查在俄亥俄州的伊里县进行,所以又称“伊里调查”。研究发现媒体在总统大选中的传播效果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显著,由此还提出了著名的“舆论领袖”概念和“两级传播理论”。该研究直接否定了“子弹论”,开创了有限效果论的时代。
二、简述题
5. 微博在公共事件上的作用。
【答案】微博是一种非常强大的网络信息传播工具,微博的开放性、低成本、即时性、互动性似乎也注定了它是一种适合社会公共事件传播的媒体。从近几年的“郭美美事件”、+7·23温州动车事故’,、“雅安地震”“陕西表哥’夕、“玉树地震”等公共事件都因为微博这一新兴的媒体平台而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微博也被网友评价为“最具有杀伤力的舆论载体”,它表现为由普通的民众临时客串起来的新闻记者,赶在传统媒体和政府新闻发布的前面,第一时间在微博上发布信息,并对这些社会公共事件进行“现场直播”。同时网民通过“Follow" (跟从)链接建立微博客的圈子,促进信息的快速传播。微博的一次次快速出击,让它在社会公共事件报道中的影响力越来越明显,起到了其他传统媒体无可替代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快速传播,实现零时间传递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之后,与手机捆绑后的微博显示出来的在场传播效果,超过任何其他媒体,其表现出来的实时性、参与感以及便捷性,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信息的零时间传递。正因为即时性的特点,让微博往往成为第一时间发布第一手信息的媒体。
(2)信息内容充分详细,多方面报道事件始末,并能有效搭建救助平台
微博内容不受传统媒体时间、版面或者是自身立场的约束,也没有特定的新闻稿的格式规范。微博信息可以实现全方位、立体地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多元化报道,而且不同的用户代表着不同的角度,可以从多方面还原事件的始末,揭示真相和事实。
(3)有助于搭建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平台
如玉树地震发生后,微博的相关信息中,受灾地区道路天气状况、缺乏救援物资、地震防护知识等被高频率地发布。微博信息短小精悍,适合多次传播,遇到突发灾情,需发动群众力量时优势很明显。
(4)满足群众知情权,避免谣言传播,从而引导舆论力一向
微博上的用户来自不同的社会领域,在突发事件的态度上提供不同的声音,让大众不仅仅从主流媒体上获取信息,降低了对传统媒体的依赖。微博是一个平民平台,任何人都拥有发表言论的权利,彼此探讨,形成互动。
(5)强大的舆论监督能力,激发公众参与的热情
由于微博融合了多种媒介元素,传播信息比传统的新闻媒体更加方便、自由和快捷,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和约束较少,因此可以成为广大民众发布内容并且彼此进行信息交流的平台,从而
广大民众也成为公共舆论的监督者。例如在“陕西微笑表哥”事件中,微博就成为了一个舆论监督的平台,关注这起公共事件的网友利用微博实施舆论监督。微博以其特有的快速信息传播能力和自由组织能力,使得很多信息通过微博发布出来,发挥其独特的舆论监督功能。在曝出微笑表哥的照片后,网友首先质问其为何发笑? 杨达才表示:“当时气氛紧张,自己的发笑是为了缓解一下气氛。”然后又有网友提问关于其戴名表的问题,他回答说“自己是名表控,一年收入有十七八万,老婆上班,儿子和儿媳也上班,家里没有经济负担,用自己的工资共买有五块名表。”但是随后网友便将他的第六、第七、第八乃至第十一块名表悉数暴露出来让其哑口无言,并且还曝出表哥的眼镜、腰带、皮鞋等也是价值不菲,而这与之前他自己所说的工资数额相矛盾。
6. 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指出“人是悬在由他自己所编制的意义之网之中的动物”,请谈谈这句话对传播学的意义。
【答案】马克斯·韦伯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是现代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其所著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社会学的经典著作之一。“人是悬在由他自己所编制的意义之网之中的动物”这一观点一定程度上概括了人在信息传播社会中的基本属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个体在社会中可以获得各个方面的信息,同时亦可以自己生产信息、传播信息,在广义的维度上,这些信息的生产传播都是由人(人类)完成的。因此,人类社会的信息是人自己所编制的。
(2)信息不是中立的,信息的传播也不是中立的,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会被赋予意义,信息的传播过程正是信息本身被不断赋予意义的过程。因此意义的构建与人类生产、传播信息同时发生。在这一意义上,信息的交叉互动过程也是意义的交叉互动过程,这一过程可能产生拟态环境的效果,影响受众对于社会的理解和认知。因此,人生活在复杂的意义社会之中。
(3)人并非在意义的社会中得以自由,人类必然受到其自身所编制意义的影响和限定。因此,人是悬在意义之网中的。
三、论述题
7. 什么是媒体的公信力? 影响媒体公信力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如何提升传媒公信力? 请结合实际论述之。
【答案】公信力的概念源于英文词Accountability ,意指为某一件事进行报告、解释和辩护的责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并接受质询。公信力是指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公共权力面对时间差序、公众交往以及利益交换所表现出的一种公平、正义、效率、人道、民主、责任的信任力。公信力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媒体在长期的发展中日积月累而形成的,体现了一个媒体存在的权威性、在社会中的信誉度以及在公众中的影响力等特征。没有公信力的媒体终将失去生命力,被受众鄙弃。
(1)媒体公信力的概念
1999年,黄晓芳在《公信力与媒介的权威性》中将“公信力”定义为“媒介在长期的发展中日积月累而形成,在社会中有广泛的权威性和信誉度,在受众中有深远影响的媒介自身魅力”,这是新闻传播学界较早的提出公信力概念的文章。
随着受众研究的发展,更多的学者从受众角度出发研究媒体公信力。郑保卫、唐远清在《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