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皖南医学院应用心理学702心理学综合考研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假设我们用Stroop 效应实验来测量儿童的执行控制的发展,例举一个理论假设,并指出什么是自变量、因变量及可能的控制量。
【答案】(1)理论假设
理论假设:小学儿童的执行控制能力随着年龄(年级)的增长而提高。不同年级间的比较,字的颜色与字义一致时差异不显著,但是在不一致的条件下,五年级的学生成绩最好,其次是三年级的,一年级的最差。
(2)自变量
①不同年级的儿童(一年级、三年级、五年级);
②字的颜色与字义一致、不一致
(3)因变量
①反应的正确率;
②反应时。
(4)控制变量
控制变量: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儿童识字的能力、测验的环境、被试性别等。
2. 简述自传体记忆的研究方法。
【答案】自传体记忆是关于一个人亲历事件的记忆,其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两种:
(1)自传体记忆测验(AMT )
自传体记忆测验是研究自传体记忆常用的方法,通常给被试呈现一个线索词,要求被试回忆由该线索词引起的被试的一些亲历事件。
自传体记忆测验的一般过程:在计算机屏幕逐个呈现一系列线索词并由实验者大声朗读。要求被试在30秒以内针对每个线索词报告一项亲历特殊事件,该事件应该有具体时间、地点并且历时少于1天。实验者记录被试的报告,同时也进行录音。
(2)按一定要求写下自己过去的经历
这种研究自传体记忆的方法是不给予线索词只是按一定要求写下自己过去的经历,然后根据研究目的进行分析总结。Wang 和Conway (2004)使用这种方法研究了文化对自传体记忆的影响,同时还考察了记忆发生的时间以及性别对自传体记忆的影响。
3. 怎样研究记忆中的抑制过程?
【答案】记忆过程中的抑制会导致信息的遗忘。在此研究领域中应用最广的两个范式是定向遗忘和提取诱发遗忘。
(1)定向遗忘
定向遗忘也称有意遗忘,是指遗忘的有意性和指向性,是一种有效控制意识内容的方法。定向遗忘的研究范式有两种:单字方式和字表方式。
①单字方式
先呈现一个项目,被试按照实验任务要求对之进行编码加工,间隔一定时间之后出现指示语,告诉被试这个项目是需要记住的还是需要遗忘的,一定间隔之后呈现下一个项目。
②字表方式
,两部分材料字表方式的实验过程:将一组学习材料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
分别呈现。有两种实验条件:
a.R (remember )实验条件,指示被试对前半部分材料(记忆项)和后半部分材料(记忆项)都进行记忆;
b.F (forget )实验条件,指示被试对前半部分材料(遗忘项)进行遗忘,而对后半部分材料(记忆项)进行记忆呈现完毕后,让被试按照要求对所有项目进行自由回忆。
(1)提取诱发遗忘
提取诱发遗忘现象由Anderson 等人首先提出,是指回忆部分记忆材料时往往会使得相关记忆材料的回忆量降低。提取诱发遗忘的一般范式为:
①学习阶段
安排被试学习类词对,以; 类别名称一一样例”的形式呈现,如“fruit-apple ”等。
②提取练习
a. 从全部类别中选择出一半,再从这些类别所组成的“类别名称一一样例”词对中各选择出一半用做线索提取,形式仍然是向被试呈现词对,但其中的样例单词只给出前而的两个字母,如“fruit-ap ”等。要求被试根据这些线索回忆出完整的样例单词。
b. 通过这项实验安排,所有学习材料可被分成三大类:
第一,做过提取练习的词对,记为Rp+;
第二,与Rp+属于相同类别但样例未做过提取练习的词对,记为Rp ;
第三,类别与样例都没有做过提取的词对,记为Nrp 。
③干扰阶段
相关材料(与所欲提取的项目属于同一类别的词对)会对所要提取的材料产生暂时的干扰。 ④回忆测验
给出全部类别名称,要求被试回忆出在学习阶段见到的所有样例单词。
4. 简述资源限制理论和可证伪标准。
【答案】(1)资源限制理论
①该理论是由卡内曼最初提出的。他把注意看作心理资源,认为人的心理资源总量是有限的,注意的有限性不是过滤器作用的结果,而是受到了从事操作的有限心理资源的限制。注意的功能就是资源分配。
②诺曼和博布罗又通过对资源限制的区分进一步精确化了心理资源的概念。他们提出了“材料限制”和“资源限制”。材料限制是指其作业受到任务的低劣质量或不适宜的记忆信息的限制,因而即使分配到较多的资源也不能改善其作业水平。资源限制即人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一个任务没有用尽所有的资源,那么注意可以同时指向另外的任务。
(2)可证伪标准
可证伪标准是由科学哲学家波拍提出的。在波拍看来,理论永远不能被证真,只能被证伪。根据证伪观点,归纳法的暂时性使得否定证据比肯定支持更重要。如果某一理论预测被数据支持了,还不能说该理论正确。然而,如果一个理论导出的预测没被数据支持,波拍就认为该理论一定是错误的,应该抛弃。
(3)二者的关系
虽然资源分配理论适用性很强,但是,资源分配理论的可证伪性小高。按照资源分配理论,如果两个任务无法在任务作业水平不下降的情况下被同时执行,那么它们需要同一个资源; 但如果没有观察到任务作业水平下降,那么它们不需要同一个有限资源。这样似乎所有注意机制都是资源分配机制,没有哪种数据浦、能用这种理论来解释。
5. 请阅读下列两段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研究一:为研究家庭经济环境对儿童语言发展的影响,研究者随机选择了某市家庭经济收入高、低不同的两组儿童各50名,在控制了除经济收入外的其他重要的额外变量后,测量了这两组儿童分别在1岁和2岁时的语言发展水平。结果发现:两组儿童在1岁时不存在语言发展上的差异,但在2岁时差异显著,表现为来自高收入家庭的儿童比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儿童拥有明显的语言优势。据此结果,该研究推论,良好的家庭经济环境会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研究二:在某些国家或地区,呈现伪证是警察审问嫌疑人获取口供的常用方法之一。为了证明其可靠性,研究者设计了一个2(高、低易感性)x2(有、无目击者)的完全随机实验。其中,易感性“高、低”是指被试分别以快、慢两种速度输入字母,目击者“有、无”是指主试r4伙报告“看见”或“没看见”被试是否敲击了“空格”键。因变量指标是被试顺从、内化和虚构的人数比例。“顺从”是指被迫承认敲击了“空格”键,“内化”是向别人叙述自己敲击了“空格”键,“虚构”是指向主试承认自己敲击了“空格”键。结果发现,被试有69%表现出顺从,28%表现出内化,9%表现出虚构,经检验差异显著。尤其是在高易感性和有目击者条件下,被试最有可能表现出顺从和虚构。这表明,呈现伪证能够使人们更易接受被指控的结果。该研究据此推论,警察审问时通过呈现伪证引出的供词并不可靠。
(1)这两项研究各自存在哪些不足? 请说明理由,并分别给出改进的建议。
(2)试根据研究评价标准,分析这两项研究所存在问题的性质,并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案】(1)两项研究的不足、理由及改进建议:
①第一项研究的问题是年龄自变量变化范围过窄,选取的被试变量过于单一,只有两组被试即研究一岁儿童和两岁儿童并进行比较,代表性不够,不能揭示儿童语言发展是否与环境有关,其结论不能推广。因为儿童语言是处于不断发展之中,本研究只选取了1岁和2岁这两个阅读早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