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曾提出“预定奕世之规,置天子于有无之处,以虚静而统天下,则不恃贵戚旧臣以夹辅”,“以法相裁,以义相制,……自天子始而天下咸受其裁”。上述言论反映出当时() A.西方君主立宪思想对中国影响深远。 B.“共治天下”理念被思想界普遍认同。 C.儒家对专制皇权的反思达到新高度。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受到严重削弱。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专论李贽说:“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廉洁诚信”:反对正统思想是“万世至论”。 “个人理智”: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社会环境”:儒学家提倡“天下为公”。 “形成丛林”: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主流。
顾炎武以一种历史自觉,对传统的思想观念所造成的负面国民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一条可以为全社会所遵循的“行已有耻”的道德底线和一系列基本原则。这里,顾炎武所遵循的“道德底线”或“原则”是指() A.忠君爱民,保国有责。 B.“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C.仁孝当先,舍生取义。 D.以天下为己任,“经世致用”。
学者赵轶峰在《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中写到:“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o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其意在说明黄宗羲的思想() A.具有近代思想色彩。 B.堪称近代制度典范。 C.没有突破儒家理论。 D.有违儒家民本思想。
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评论道:“夫专制之威至明而极,故专制之至明而显。梨洲(黄宗羲)责民之古义,不啻向专制天下之制度作正面之攻击。使黄氏生当清季,其为一热烈之民权主义者,殆属可能。然而吾人细绎《待访录》之立言,觉梨洲虽反对专制而未能冲破君主政体之范围。故其思想实仍蹈袭孟子之故辙,一未足以语于真正之转变。”萧公权在此认为黄宗羲() 具有近代民权主义思想。 没有超越传统儒家思想的范畴。 彻底否定君主专制政体。 反映了早期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
“是非来自公论”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重要观念。以下言论中,最能体现这一观念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