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861新闻传播实务之传播学教程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请简述李普曼的《舆论学》一书的主要观点。

【答案】李普曼是美国著名政论家,他于1922年出版的《舆论学》被看作是传播学的奠基之作。该书的主要观点如下:

(1)刻板成见

“刻板成见”是指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在李普曼看来,对于普通民众来讲,世界实际上是“不可触、不可见、不可思议的。”对于“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而言,外部世界己经过于辽阔而无法把握了。人们每天忙于生存或是其他地方事务,没有过多精力来亲自体验和感受这个世界,因此,人们通常抱着一种固定的看法来便捷地看待外部世界。这意味着人们根据自己头脑中未受到挑战的画面来构想遥远复杂的外部世界。因此,刻板成见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以及把握这个世界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着对新事物的接受。它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根植在我们思想与感情中的观念。

(2)拟态环境

李普曼认为,人们的行为与三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着密切的联系:①实际存在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②传播媒介经过有选择地加工后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即假环境),③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即“主观现实”。人们的“主观现实”是在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而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经过媒体搭建的“象征性现实”的中介。经过这种中介后形成的“主观现实”,已经不可能是对客观现实“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产生了一定的偏移。

(3)议程设置在《舆论学》中的体现

议程设置的研究最早也起始于李普曼的《舆论学》。虽然书中没有使用“议程设置”这一名词,但是他表达了这样的基本思想:媒体创造了人们头脑中的象征性的想象,这些想象有可能与人们经历的“外在”世界完全不同。他论证指出,大众媒体是现实世界的某个事件和我们头脑中对这个事件的想象之问的主要连接物。议程设置过程描绘了舆论在一个民主制中如何发挥作用。40年后,科恩继续为议程设置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指出,新闻界在告诉人们“怎么想”方面都不大成功,但是在告诉人们“想什么”方面却异常有效。到1972年麦库姆斯和肖的文章发表在《舆论季刊》上,议程设置才被命名。

2. 结合现实情况,说明大众媒介在怎样影响现代人的生活以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影响。

【答案】(1)现代人生活在一个大众媒介环境之中,接触大众传媒,是现代人的重要生活内

容。施拉姆在《传播学概论》中曾这样介绍美国人的生活与大众媒介的关系,“美国人平均把醒着的几乎四分之一的时间用在这些媒介上,而且这个数字还在继续增长。”这种状况其实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存在,接触大众传媒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重要部分。

(2)大众传播之所以会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从实际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①大众传播为人们提供新闻、信息和知识,帮助人们了解外部世界的动向和变化;

②大众传播为人们提供关于生活的有用信息,帮助我们安排日常生活;

③大众传播为人们提供文化享受,能够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④大众传播为人们提供娱乐,使人们能够从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紧张压力下解放出来,获得轻松和休息等。

这些都是人们通过接触大众传媒得到的实际感受,也体现了大众传播对现代人的“有用性”。实际上大众传播提供的并不仅是“服务’,,它还作为一种改造的力量,对现代人的意识和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3. 从传播学的角度阐释当前西方媒体所有权集中现象。

【答案】(1)从背景及成因上看,媒介所有权的集中有利于传播资源的整合,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杂志等不同传播渠道的互相配合既可以节省传播成本,又可以增强传播的效果。对利益的无限追求是媒介所有权集中的根本原因。同时,传播技术的高速发展、传媒资本市场的日趋发展、全球性贸易的盛行也为媒介所有权的集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2)从影响上来看,虽然媒体实力的壮大可以保证其产品的先进,满足了受众眼前看的需求。但从长远看,媒介所有权的集中导致一国乃至世界的信息资源急速地向少数传媒寡头聚拢,他们逐渐掌握传播的话语权,并成为各大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商业味道越来越浓,受众的选择却越来越少。机械化的生产模式致使传媒内容的含金量大大下降,逐渐抹杀了人们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并造成更大的“知识鸿沟”。此外,少数传媒大亨对不断变化的世界进行“议程设置”,通过创造“虚拟环境”来塑造人们对世界的认识,造成了大众头脑中的刻板印象甚至是国际成见。

因此,从传播学角度看,西方媒介所有权的集中有其一定必然性,但这种集中带给世界传播秩序的影响不可轻视,提醒人们要更加强调媒介的社会责任感,争取公平、公正、双向的世界传播新秩序。

4. 罗杰斯(E.Rogers )的创新扩散理论(diffusionofinnovations )把个体采纳创新的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 他把创新的采用者分为哪几类?

【答案】创新扩散是指一种新事物,如新观念、新发明、新风尚等,在社会系统中推广或扩散的过程,它与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密不可分,扩散的过程就是传播的过程。

(1)创新扩散中个体采纳创新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①了解一一了解实际是对新事物的认知,了解一项创新的有关事实。这一过程中,大众传播能够发挥最大的效力。

②劝服一一是指人们在了解到新事物及意义价值之后,对它进行评估,衡量它的优劣利弊。在此阶段,人际传播的作用最大,决定着一项创新能否扩散。

③决策一一经过了解和评估后,人们对一种新事物便形成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决定采纳还是拒绝。

④证实一一人们在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决策后,设法寻求信息资料以证明自己的决策正确。

(2)罗杰斯把创新的采用者分做五类,以区分对创新采用率不同的个人或其他决策单位。 ①革新者一一大胆,热衷于尝试新观念,比其同事有更多见多识广的社会关系。

②早期采纳者一一地位受人尊敬,通常是社会系统内部最高层次的意见领袖。

③早期追随者一一深思熟虑,经常与同事沟通,但很少居于意见领袖的地位。

④后期追随者一一疑虑较多,之所以采用创新通常是出于经济必要或社会关系不断增加的压力。

⑤滞后者一一因循守旧,局限于地方观念,很多人比较闭塞; 参考资料是以往经验。

同一创新事物在不同的社会制度被采用的速度、取决于社会结构和社会规范的作用。此外,社会制度下各社会集团及组合方式等结构方面的因素也会影响到创新扩散的程度,反之,创新扩散也改变了社会制度。

5. 简述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与西方传播学间的区别。

【答案】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和西方尤其是美国的行为主义传播学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这些区别表现在以下力一面:

(1)在行为主义传播学方面,传播基本上是作为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来看待的,他们往往单纯地就信息研究信息、就传播研究传播,而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则不同,它要求把精神交往放在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不但要研究人的精神活动本身,而且要研究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关系,这有助于我们从更广阔的视野来观察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和传播关系。

(2)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精神交往是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的,离开了精神生产,也就谈不上精神交往。精神生产既然属于一种生产,必然也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因此,人们精神交往关系是与一定的精神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密切相关的。

(3)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精神生产既然是一种生产,就必然有它的产品。精神生产的产品在现代社会更多地表述为信息,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行业叫做信息产业。信息既然是产品,也必然凝结着人的劳动,有其价值和使用价值,这是信息产品和其他物质产品的共性。但是,信息又有与物质产品不同的个性,这就是一般物质产品的消费是其本身,而信息的消费则是其精神内容(意义)。物质产品的消费大多为一次性,而信息产品的消费则一般是多次性的。精神内容的生产与一定的思想、观念、意识、道德、政治、法律、宗教和意识形态相联系,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