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传播学教程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问卷制作的一般原则。
【答案】(1)为保证问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在制作问卷时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在以一般社会成员为对象的调查中,应留意以下九个方面:
①采用通俗易懂的口语体。
②避免使用属于特殊群体的语汇或专业语汇和缩写词。
③避免使用暖昧、多义的词语。
④避免非现实的或虚构想象式的提问。
⑤避免主观诱导式提问。
③避免提问调查对象记忆模糊的问题。
⑦在一个问项中避免双重提问(询问性质不同的两个问题)。
⑧留意提问顺序的影响(前项提问可能会对后项提问的回答产生特定影响)。
⑨将调查对象容易拒绝回答的问题,尽可能放在后面。
(2)问卷中的问项,依回答力一式分为闭合式和开放式两种。
①闭合式问项是指问卷中规定几种答案,请答卷者从中作出选择回答的问题。
②开放式问项是指请答卷者自由回答的问题。
在一份问卷中,两者并用的情况也常见。
2. 罗杰斯(E.Rogers )的创新扩散理论(diffusionofinnovations )把个体采纳创新的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 他把创新的采用者分为哪几类?
【答案】创新扩散是指一种新事物,如新观念、新发明、新风尚等,在社会系统中推广或扩散的过程,它与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密不可分,扩散的过程就是传播的过程。
(1)创新扩散中个体采纳创新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①了解一一了解实际是对新事物的认知,了解一项创新的有关事实。这一过程中,大众传播能够发挥最大的效力。
②劝服一一是指人们在了解到新事物及意义价值之后,对它进行评估,衡量它的优劣利弊。在此阶段,人际传播的作用最大,决定着一项创新能否扩散。
③决策一一经过了解和评估后,人们对一种新事物便形成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决定采纳还是拒绝。
④证实一一人们在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决策后,设法寻求信息资料以证明自己的决策正确。
(2)罗杰斯把创新的采用者分做五类,以区分对创新采用率不同的个人或其他决策单位。 ①革新者一一大胆,热衷于尝试新观念,比其同事有更多见多识广的社会关系。
②早期采纳者一一地位受人尊敬,通常是社会系统内部最高层次的意见领袖。
③早期追随者一一深思熟虑,经常与同事沟通,但很少居于意见领袖的地位。
④后期追随者一一疑虑较多,之所以采用创新通常是出于经济必要或社会关系不断增加的压力。
⑤滞后者一一因循守旧,局限于地方观念,很多人比较闭塞; 参考资料是以往经验。
同一创新事物在不同的社会制度被采用的速度、取决于社会结构和社会规范的作用。此外,社会制度下各社会集团及组合方式等结构方面的因素也会影响到创新扩散的程度,反之,创新扩散也改变了社会制度。
3. 简述抽样调查法中的主要随机抽样技术。
【答案】抽样调查法中的主要随机抽样技术包括:
(1)简单随机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与掷骸子或抽签的原理相同,其好处是能够保证对象总体中的每个单位都有被选中的同等概率机会。例如在以抽签方式抽选样本之际,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给对象总体中的每个单位都进行编号,并制作记入号码的同等数量的标签,从中随机抽出所需的样本数即可。
简单随机抽样一般用于小规模的调查。在进行较大规模调查之际,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大多使用经过改进的其他随机抽样方法。
(2)系统抽样
系统抽样又称等距抽样,基本做法是在随机排列的对象总表(如居民名册、电话簿等)中随意选取第1个样本,其他样本按一定间隔加以抽出即可。抽选的间隔距离,用调查对象总数除以样本数的方法来确定。
统抽样法的好处是简单省力,但它的前提是对象总体中各构成单位的排列必须是随机的。如果这种排列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而抽出的间隔又与这种规律一致,那么就会使抽出的样本产生较大的误差。采用系统抽样法,要对此类情况给予充分注意。
(3)分层抽样
分层抽样又称分类抽样,即将对象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照一定属性预先分成若干类别(层),分别进行随机抽取。分层抽样的好处是:
①使大规模的抽样变得较为容易,便于调查过程的管理;
②可以提高推断的精确度;
③便于数据处理阶段对不同属性的群体进行分析比较。
(4)多级抽样
又称多阶段抽样。这也是在大规模调查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例如在进行“全国农村家庭电话普及状况调查”的抽样时,可以把“县”作为第一级抽取单位,把“区”作为第二级抽取单位,
把“家庭”作为第三级抽取单位。多级抽样可使大面积调查易于实施,但由于每级(阶段)抽样都会有抽样误差,抽取级数越多误差越大,因此一般认为在应用上最多只能分为三级。
4. 简述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答案】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这个定义,有助于我们更客观地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传播的客观规律。综合许多传播学者的见解,把握这个定义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这些方面同时也是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它是一个将单个人或少数人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这里的共享概念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施拉姆说:“传播(communication )一词和社区(community )一词有共同的词根,这并非偶然。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 没有社区,也不会有传播。”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信息的传递总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行为的发起人一一传播者通常处于主动地位,但传播对象也小是单纯的被动角色,他可以通过信息反馈来影响传播者。双向性有强弱之分,但任何一种传播一一无论其参与者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一一都必然是一种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信息的传播要经过符号的中介,这意味着传播也是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符号化即人们在进行传播之际,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意义)转换成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 而符号解读指的是信息接收者对传来的符号加以阐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反馈也包括在符号解读基础上的再次符号化活动。共通的意义空间,意味着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否则传播过程本身就不能成立,或传而不通,或导致误解。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行为、过程、系统是人们解释传播时的三个常用概念,它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
5. 传播活动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答案】成功而有效的传播活动必须遵循和坚持以下六条原则:
(1)可信性原则
可信,是信息传播的生命,是传播致效的关键。可信性原则是对信息传播内容的基本要求。它要求传播活动中的信息内容真实可靠,公正全面,符合客观实际,不允许任何弄虚作假、吹牛撒谎。
毛泽东同志也说过,爱讲假话的人,一害人民,二害自己。可信性原则也是对信息传播者人格和品德的基本要求。如果国家机关、政府部门或媒介机构在信息传播中朝令夕改、出尔反尔、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