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658新闻传播史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工人周刊》
【答案】《工人周刊》是一份工人报刊,于1921年7月创刊,4开小型报(后改8开)。最初是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以“工人周刊社”名义刊行,1922年夏改为新成立的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的机关报,并迁至郑州出版。1926年迁至天津出版,至当年12月约出版150期。因受军阀政府迫害,多次停刊,终刊时间不详。该刊反映了中国工人第一次罢工运动的高潮,反映了工人运动从经济斗争提高到反帝反军阀政治斗争的转变过程。它受到工人欢迎,曾被誉为“地方劳动界的一颗明星”。
2. 《新闻报》
【答案】《新闻报》创刊于1893年2月17日,初创时日出对开1张。该报初为中外合资性质,后来全部股权归英商丹福士所有。著名报人蔡尔康任主笔,撰写该报论说达半年之久,后因意见不合而离去。1899年美国人福开森买下《新闻报》,聘汪汉溪任总理,金煦生为总编。《新闻报》一创刊,就同《申报》展开竞争。该报采取低价推销办法,报费每日售价铜钱7文,较《申报》便宜1文。在广告业务上,《新闻报》出版之初,上海各剧场海报都只登于《申报》一家,《新闻报》派人前往,主动兜揽,遭到拒绝,于是,故意乱排海报,以假乱真,造成混乱,迫使各剧场主动送刊广告。1893年12月,《新闻报》开始出版画报单页,随报附送石印画报以争取读者,开我国日报定期附送画页的先例,每月还加送总目1张,以便读者装订。在此基础上,《新闻报》于1894年4月创刊《新闻报馆画报》。1894年,《新闻报》刚刚出版一年,发行数字就已由初创时的300份增加到3000份,仅次于《申报》位居第二。
3. 《保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
【答案】1938年6月,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在香港成立,并出版该同盟的中英文会刊《保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该刊的英文版由爱泼斯坦和贝特兰负责编辑,中文版由邹韬奋、金仲华等负责编辑,以宣传团结国际进步人士和海外华侨援助中国抗战为办刊宗旨,刊登了宋庆龄写的不少文章和致国际友人的信,还大量介绍八路军、新四军、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和国民党统治区的抗日活动情况,成为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抗战的一个重要窗口。
4. 《中外纪闻》
【答案】《中外纪闻》的前身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万国公报》,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刊,强学会成立后,该报成为强学会的机关报,1895年12月16日更名为《中外纪闻》,继续在北京出版。由强学书局刊行,梁启超、汪大燮主编。从内容上看,《中外纪闻》除论
说外,增加了外电、外报选译和国内各报摘录等内容,还有上谕等。《中外纪闻》的出版,受到了倾向于维新变革的政府官员及十大夫知识分子的欢迎,也使更多的中国人“渐知新法之益’夕,“拾议一变”。1896年1月20日,((中外纪闻》被迫停刊,共出18期。
5. 《出版法》
【答案】《出版法》是袁世凯政府于1914年12月颁布的一项新闻出版法令。该法对包括报纸在内的一切文字、图画和印刷物都做了类似《报纸条例》中的规定,对出版物的创办、发行、刊载做了苛刻的限禁规定,还在实质上推行出版前的预检制度。其目的在于限制新闻出版自由,使袁世凯政府摧残舆论的暴行合法化。该法于1926年1月被北洋军阀废止。
6. 《大江报》
【答案】《大江报》,创刊于1911年1月3日,由詹大悲投资创办并亲自任总经理兼总编辑,是文学社的机关报。该报有两大特色:C1}以新军士兵和下级军官为主要读者对象; (2}旗帜鲜明,敢发惊人之语。《大江报》用大量篇幅反映新军士兵的疾苦,维护他们的利益,受到新军士兵的拥护。
7. 揭帖
【答案】揭帖是使用于明代起义军中的新闻传播工具,类似于近代的小字报或传单,经常用以发布声讨明王朝的政治檄文,公布起义军的政策,公布赃官和土豪劣绅名单等,进行瓦解敌人的宣传。
8. 表达权
【答案】表达权即人人享有表达自由的权利,这种权利包括以语言、文字或出版物、艺术或自己选择的其他方式,不分国界,寻求、接受及传播各种消息及思想之自由。表达权具体包括言论出版自由,包括公民对国家机关和匡家工作人员的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的权利,公民进行科学研究、文艺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与表达权有关的还有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的权利。
9. 《大众生活》
【答案】《大众生活》,1935年11月16日在上海创刊,邹韬奋主编。主要撰稿人有邹韬奋、金仲华、章乃器、杜重远、陶行知、沈雁冰等。《大众生活》以“力求民族解放的实现、封建残余的铲除,个人主义的克服”为办刊宗旨,主张团结抗日、民主自由。该刊设有“星期论坛’,、“时事论文’夕、“国内外通讯’,、“社会漫画”、“随笔小品’,、“大众信箱”等栏目。“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大力宣传抗日救亡,反对对日妥协,支持学生爱国运动。该刊最高发行数达20万份,是当时国内销量最大的刊物。1936年2月出至第16期后,被国民党政府封禁。1941年5月17日在香港复刊,由邹韬奋、金仲华、沈雁冰、沈志远、夏衍、胡绳、千家驹等组成编委会,邹韬奋任主编,同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停刊。
10.《昭文新报》
【答案】《昭文新报》是第一份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中文报纸,1873年8月8日在汉口创刊,艾小梅创办。初为日报,装订如书册状,用白鹿纸印刷,三个月后因阅者较少而改为五日刊,内容以奇闻轶事、诗词杂作为主。《昭文新报》虽然昙花一现,却是国人自办报刊历史的开端,为中国人自己办报做了最早的尝试。
二、简答题
11.试析不同历史时期,“左”、“中”、“右”三派报刊在香港新闻事业中的变迁。
【答案】从“到1997年香港回归,香港报业在曲折中不断向前。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太平洋战争结束到60年代末为第一阶段,70年代到80年代末为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为
第三阶段。(1)太平洋战争结束到60年代末的香港报业一一“左’夕、“中”、“右”报业格局形成与发展①“左”、“中’夕、“右”三派报刊的格局形成。这一时期政治的因素极大地影响香港报业格局。政治观点不同,其新闻报道与言论立场也大相径庭,香港人将当时的报纸分为“左”、“中’,、“右”由于办报人的三种,“左,,,即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态度鲜明的《大公报》、《文汇报》等; 而台湾国民党主办与倾向国民党的报纸,如《香港时报》属于“右”派报纸; 其余的多为中间报纸,在解放后尤其是60年创刊的报纸大都走中间路线。人民用“两头小中间大”来形容香港的报纸结构。
②这一时期“左”派报纸与“右”派报纸都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左”派的报纸主要有《大公报》、《文汇报》、《新晚报》、《晶报》、《香港商报》5种。“右”派报纸有《香港时报》、《工商日报》、《华侨日报》和《星岛日报》。70年代之前出版的报纸中,《红绿日报》、《超然报》、《新闻夜报》、《天下日报》、《真报》也都是“右”派报纸,销量不少。
③60年代后期,“左”派报纸销量暴跌。由于港英政府当时的立场是抑“左”护“右’,、亲美拥台的,因而“左”派报纸常常与港英当局发生冲突。1967年香港的“反英抗暴”更使“左”派报纸遭受巨大挫折,元气大伤。反英抗暴之前,“左”派报纸的销量合起来约占香港中文报纸销量的一半左右,但此事之后,“左”派报纸的销量暴跌,由过去的十万份跌为一两万份,读者大量流失。
④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综合性的大报和晚报引人注目。
(2)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的香港报业一一“左”、“中”、“右”报业格局被打破
进入70年代后,香港经济开始起飞。中间路线的报纸发展迅速,发行量大,较为著名的有《东方日报》、《成报》和《明报》。“右派”的《香港时报》自70年代后便开始衰退,1991年停刊,其反共的立场、鲜明的政治性使其无法在香港的商业社会立足,再加上亲台的《工商日报》、《工商晚报》的停刊,“左”、“中’,、“右”鼎立的报业格局终于被打破。
(3)香港回归前后的报业发展
1992年调查显示,平均每两个香港居民便有一个人阅报。平均每人阅读一份以上的报纸。在全世界十个最爱阅报的地区中,香港位居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