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711新闻学理论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横三民”报

【答案】“横三民”报是民国初年创办的《中华民报》、《民国新闻》和《民权报》的总称。《中华民报》创刊于1912年,是“同盟会一国民党”系统的报纸,以“拥护共和,防止专制复活”为宗旨,是同盟会系统报纸中反袁态度最坚决的一家。《民国新闻》也是1912年创办的一份“同盟会一国民党”系统的报纸,以“维护共和政体”为宗旨。《民权报》是上海自由党创办的一份报纸,由戴季陶、何海鸣主编。该报以言论激烈闻名于世,提出了很多激进主义的口号。

2. 《明报》

【答案】香港《明报》创刊于1959年,由查良墉和沈宝新创办。读者对象以学界和知识分子为主。它重视祖国大陆的新闻。新闻报道强调“理性”、“客观”、“公正”,要代表民众说话。其副刊注重知识性、趣味性,日销量10多万份。

3. “拒检运动”

【答案】“拒检运动”是国统区新闻界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一场斗争。1945年8月7日,重庆国讯书店在其他进步出版机构的支持下,不送国民党当局审查而自行出版了黄炎培撰写的《延安归来》一书,揭开了“拒检运动”的序幕。不久,重庆16家杂志社联合发表声明,宣布不再送检。这一行动得到重庆各界人士的支持,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重庆杂志界联谊会声明所属33家杂志社一致拒检。“拒检”运动的蓬勃兴起,成为国统区民主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拒检,,运动的冲击下,9月22日,国民党中央第10次常会通过了废止新闻出版检查制度的决定与办法。国统区新闻文化界为之奋斗多年的取消新闻出版检查制度的斗争,终于获得了巨大的胜利。

4. 《装用广播无线电接收机暂行规则》

【答案】《装用广播无线电接收机暂行规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无线电广播的规则,1924年8月由北洋政府交通部颁布。规则中明确规定,允许民间装设收音机,从而改变了原来严加禁止的办法。规则还就收音机装设范围、收听内容、收音机收费等问题作了具体规定。这个规则的颁布,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不久,北洋政府责成东北无线电长途电话监督处在北京、天津、哈尔滨、沈阳等地筹建广播电台。

5. 《劳动周刊》

【答案】《劳动周刊》是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机关报,也是中共领导下的第一张全国性的工人报纸。1921年8月20日在上海创刊,4开小型报。该刊广泛报道了全国各地的罢工斗争,对陇海铁路工人大罢工和汉口人力车工人大罢工更是作了集中的反映,被称为“教育训练劳工们的一

个最好的机关报”。它发行到全国许多地方,受到工人们的欢迎。1922年6月19日,被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以“载过激言论”、“鼓吹劳动革命”的罪名勒令停刊,共出刊41期。

6. 第四媒体

【答案】“第四媒体”通常指互联网,有时亦被称为“网络媒体”。从狭义上说,“第四媒体”是指基于互联网这个传输平台来传播新闻和信息的网站。它包括如下四种类型:传统媒体的网络版; 由一家或多家传统媒体联合创办的具有一定自主性的网络媒体:综合类网站:专业类网站。

7. 黄远生的“四能”

【答案】黄远生的“四能”是黄远生的主要新闻思想。黄远生是民国初年出现的名记者中最杰出的代表,被戈公振先生称为“报界之奇才”。他以擅长写新闻通讯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在新闻思想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四能”说,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他说:“调查研究,有种种素养,是谓能想; 交游肆应,能深知各方面势力之所存,以时访接,是谓能奔走; 闻一知十,闻此知彼,由显达隐,由旁得通,是谓能听; 刻画叙述,不溢不漏,尊重彼此之人格,力守绅士之态度,是谓能写。”黄远生本人正是实践这“四能”的模范。

8. 《中国工人》

【答案】《中国工人》是国共合作后出现的工人报刊中最重要的一份。1924年10月创刊于上海,是中共中央主办的指导职工运动的刊物,1925年5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后改为全总的机关报。起初刊期不定,后为周刊。主要撰稿人有邓中夏、刘少奇、瞿秋白等。《中国工人》以指导工人运动的复兴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通过总结我国工人运动经验教训、介绍国际工人斗争经验,帮助工人学习罢工的战略战术,充分做好战斗准备。

9. “卫视”

【答案】“卫视”(StarTV ),全称为卫星电视广播有限公司,1991年10月成立并开播,系香港和记黄埔集团出资创办,董事长原为李嘉诚。“卫视”以香港为中心点,设有用英语播音的音乐台、体育台、新闻台、合家欢台和用汉语播音的中文台5个频道节目,通过亚洲卫星一号向亚洲地区免费传送24小时不问断的电视节目。目前,“卫视,,已为世界“报业大王”默多克所控股。

10.范长江的西北通讯

【答案】范长江的西北通讯是指他的传世之作一一《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的统称,它代表着当时一种新闻文体一一旅行通讯和战地通讯的发展趋势。这些通讯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机、国民党统治的腐败、黑暗与各族人民的痛苦生活。更为可贵的是,首次客观而真实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范长江的通讯作品,以纪实的方式,谈古论今,既有大量的历史、地理、人文与自然知识,更透露了重大的政治消息,笔触生动而有感情,刊出后受到广泛欢迎。“长江”名噪一时,《大公报》也销数陡增。这些作品以其特有的风格和深远的影响,为我国

新闻通讯写作提供了新经验与新样本,在我国新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11.信息娱乐

【答案】信息娱乐在我国通常称为新闻娱乐化。信息娱乐指的是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注重报道名人趣事、带煽情性、刺激性的新闻、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 或者将硬新闻软化处理,寻找时政、经济、法律、国际新闻中故事性强的元素突出描写。二是指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描述,通过描述新闻中有趣的故事、情节、细节,使各种新闻内容衍变为趣味性、戏剧化的新闻。

12.《时报》

【答案】《时报》是戊戌政变后改良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纸,1904年6月12日创刊于上海。狄葆贤和罗普分别担任该报经理和主笔。《时报》在政治卜并没有造成多大影响,但在报纸的评论、编辑、出版方面敢于大胆革新,为我国报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贡献:①首先将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创造的“时评”这种新的报章文体移植于日报,开辟了《时评一》、《时评二》、《时评三》三个栏目; ②首创报纸周刊,即在每周固定的日子设立教育、实业、妇女、儿童、英文、图画、文艺等7个专版,分别聘请专家负责编辑; ③首先采用1至6号铅字排版,新闻标题和评论中的主眼,“皆加圈点以为识别”,版面编排“务求醒目”; ④最先将一张报纸分为一、二、三、四版,两面印刷,彻底摆脱了书册式报纸的痕迹。

13.《苏报》

【答案】《苏报》创刊于1896年6月26日,1902年后开始转向革命立场,并逐渐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重要舆论阵地。1903年5月,邹容《革命军》出版后,在上海租界出版的《苏报》连续发表文章,介绍《革命军》内容,盛赞该书。6月底,该报又刊登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痛斥康有为“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的主张,还在文中以轻蔑的口吻直呼光绪皇帝为“载湘小丑”,说他和慈禧太后都是“汉族公仇”。

《苏报》这样毫无忌惮地鼓吹革命,在社会上引起空前震动。清政府会同租界逮捕章太炎、邹容等人,查封《苏报》。在租界法庭上,章太炎、邹容驳斥清廷的指控,慨然陈述革命观点,把法庭变为宣传革命的讲坛。1904年5月,章太炎、邹容分别被判监禁3年和2年,《苏报》永久停刊。

14.时务文体

【答案】指19世纪末,以梁启超为主笔的《时务报》所形成的评论文风和文章体式。它有三个突出的特点:(1)行文自由,不拘一格; (2)语言平易,使用俗语、欧式句式; (3)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这种文体最早是王韬在《循环日报》运用的,当时叫“报章文体’,; 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得最好,因此被称为“时务文体”。后来,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运用得更加成熟,又被称为“新民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