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考研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如何看待关于农业经营组织形式的争论?
【答案】(1)农业大生产与小生产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对待小农经济。
(2)农业大生产与小生产孰优孰劣之争常与农业经营规模大小优劣混在一起:农业经营规模问题研究的目的是为确定农场最佳规模、为农场选择土地面积和投资数量提供依据,这种比较是同质比较; 农业大生产与小生产研究的目的是要来说明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优劣。
(3)大农论与小农论之争的实质在于农业生产应采取那种社会经济形式,用来作为农业政策选择的依据,或为农业政策进行理沦辩护,而不是纯粹的学术理沦之争。
(4)资本主义国家大小农场争论的实质
资本主义国家关于小农场与大农场的规模绩效之争,是对于家庭农场与雇工的大农场优劣之争。争论双方在实质上代表着这两种农场的利益,涉及到政府的政策取向。理论之争的背后是某个社会群体利益,而争论的表现却是农场规模的经济效益的比较。
(5)社会主义国家农业大小生产争论的实质
小农论者被视为反对集体化的右倾机会主义者,往往涉及到政治路线斗争,所有的文章都论证集体经济的优越性。政策造成思潮,思潮形成观点,观点推动研究。用大小优劣的观点来支持规模经济效益的研究,所要证明的是政策正确性。
2. 请分析农业产业化经营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答案】农业产业化经营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包括:
(1)适应消费者对食品消费需求变化的需要
为了保证农产品等加工原料的稳定供应,以及消费者对食品质量的要求,食品加工企业必须有专门的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同时能对农产品整个生产过程中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为此,必须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整合农业的相关产业链条。这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的外部推动力。
(2)缓解农产品生产季节性和消费常年性矛盾的需要
农产品生产周期较长,不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而且具有鲜活易腐性。但农产品的消费却具有常年性,并呈现出一定的刚性,需求价格弹性较小。为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通过农产品的储藏、加工、运销等措施,延长农产品的保质期,使其更容易远距离运输。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这一根本性矛盾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原因。
(3)降低经营风险的需要
随着农户经营规模的扩大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不仅要面临自然风险,而且要面临价格波动风险、设备利用率小高的风险和被惩罚风险。降低经营风险的共同愿望促使农户和农业企业结成
更为稳定的交易或合作关系。
(4)降低市场交易费用的需要
无论是产前的生产资料购买,还是产后的产品销售,单靠农户自己去交涉,交易费用相当高,容易出现“市场失灵”。对于农业龙头企业,交易费用的节约主要是减少了在种子、饲料销售和农产品购买等方面寻找、评价、质量检测和签订契约等方面的费用。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以后,农户和农业龙头企业都可以节约交易费用。
(5)解决农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的需要
通过合同或‘体化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农产品及其生产过程的监督和控制,从而有助于以较低的成本获得符合加工质量要求的农产品。
3. 如何理解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和特征?
【答案】(1)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经营为基础,以“龙头”组织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是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的大生产的组织形式,是多方参与主体自愿结成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是市场农业的基本经营方式。
(2)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征
①生产专业化
由农业生产专业化带动形成的区域经济、支柱产业群、农产品商品基地,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奠定了稳固的基石出。
②企业规模化
农业生产专业化的效率是通过大生产的优越性表现出来的。指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运销的农户和企业其生产要素的组成比例要匹配,要避免或减少某种生产要素的不足或浪费,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高效运行奠定基础。
③经营一体化
通过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体制,使外部经济内部化,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
④服务社会化
将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服务统一起来,形成综合生产经营服务体系,农业生产者一般只从事一项或几项农业生产作业,而其他工作均有综合体提供的服务来完成,使得农业的微观效益和宏观效益都得到了提高。
4. 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答案】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评价标准有:
(1)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当地农业资源,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农业各部门的发展规模和速度要与农业的自然、经济资源条件相适应。若应该或可能利用的资源未能充分合理利用,存在着闲置或浪费,则农业产业结构自然就不合理。
(2)能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
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应该能保持和建立生态平衡,使生态系统呈良胜循环。
(3)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农业产业结构要不断地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求。
(4)农业各部门能协调发展
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应是农业各部门获得协调发展的结构。只有遵循农业各部门间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才能实现相互间的协调发展。
评价和衡量农业产业结构的标准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评价一个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不能只进行微观的分析,还要从全局出发,进行宏观的考察,只有将两者相结合,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5. 如何推进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
【答案】推进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应做到:
(1)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建设
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是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的最重要环节,是分析、处理以及快速传播各类信息的必备条件。包括硬件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
①硬件建设首先要加快各种信息传输网络的建设,同时提高计算机的普及率,力争尽快解决“最后一公里入户问题”;
②软件建设是指建立内容全面的农业信息Web 数据库。
(2)创新农业信息服务模式
①服务主体社会化
要确立“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多元参与”的农业信息服务主体构建模式。在各级政府大力加强农业公益性信息服务的基础上,引导和鼓励各种经济实体进入农业信息服务领域,采取灵活务实的措施吸引外资、民间资本以及各类风险基金、创业基金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以加快农业信息服务主体的社会化进程。
②服务内容多元化
信息经济具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特点,因此拓宽农业信息服务范围,为农业提供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多元化的信息,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而且更容易走向商业化。
③服务载体多样化
发展新兴的网络信息服务载体、重视传统的信息服务载体,要利用好现有的广播电视网、乡村黑板报、各类农业报刊等信息服务载体,充分发挥他们在传播农业信息中的重要作用。
(3)完善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职能
①发挥政府的主导职能
各级政府在农业信息服务领域中要退出微观走向宏观,并在宏观领域发挥其主导作用。政府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