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和基本途径;文化发展需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2.能力目标:结合人类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历史,分析文化不断发展、创新的能力;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初步确立文化创新的思想意识,投身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2.教学难点: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如何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需要创新,比如写作文需要创新,做数学题需要创新,画画需要创新,工作需要创新。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文化创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框。
一、根本途径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找出以下两个问题: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有哪些?
二、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时间)材料:2004年6月.著名豫剧表演大师常香玉病逝。她从艺70多年,被誉为“豫剧皇后”,她表演的《花木兰》家喻户晓,其中有一句词大家很熟悉“谁说女子不如男”。常香玉幼年学艺,当时豫剧有好几个派别,艺人之间门派分明。常香玉打破派别界限,在演出中融合了各派的长处,并吸收河北梆子、京剧的唱腔,继承传统大胆创新,开创“常派”风格,为豫剧的繁荣作出了杰出贡献。
问题:材料体现了文化创新的哪个途径?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
(1)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重视文化的继承。
(2)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重视文化的发展。
三、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空间)材料:八卦图传说中国古代的伏羲发明了阴阳八卦。八卦图传到韩国,成为韩国的国旗;八卦传到了德国,德国科学家莱布尼茨受到八卦的启发,提出了二进制的运算方法。二进制是计算机运行的数学基础。没有二进制就没有计算机的发明,而没有八卦就没有二进制。问
题:材料说明文化创新要怎么做?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1.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什么样的过程?
(1)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
(2)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
(3)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可见: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2.怎样进行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1)需要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2)要正确处理好文化差异、文化竞争与文化合作的关系。文化差异不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
(3)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我们要跻身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必须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材料:你听过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吗?你知道它是怎么创作出来的吗?这个作品是1958年由上海音乐学院的两个大学生创作出来的。它取材于中国的一个民间爱情故事,借鉴越剧的曲调,采用交响乐的表现手法,用西洋乐器小提琴演奏出来,成为文化创新的艺术典范。
问题:在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方面,这个事例对你有什么启示?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对待传统文化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对待外来文化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四、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坚持正确方向:指在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时,应该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在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时,应该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问题:人们在文化创新时有哪些错误倾向?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那种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被称为“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那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被称为“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本课小结:我们应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 参考解析
本题暂无解析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