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渤海大学微生物学(同等学力加试)之微生物学教程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氨化作用。
【答案】氨化作用是指微生物分解含氮有机物产生氨的过程。
2. 呼吸(respiration )
,又称好氧呼吸(aerobic respiration ),是一种最普遍又最重要的【答案】呼吸(respiration )
生物氧化或产能方式,其特点是底物按常规方式脱氢后,脱下的氢(常以还原力[H]形式存在)经完整的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RC )又称电子传递链(electron transport chain,ETC )传递,最终被外源分子氧接受,产生了水并释放出A TP 形式的能量。这是一种递氢和受氢都必须在有氧条件下完成的生物氧化作用,是一种高效产能方式。
3. 六界系统。
【答案】六界系统是由动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和病毒界组成的系统。
4. 材料劣化。
【答案】材料劣化是指各种材料和工农业产品因受气候、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的作用而发生变质、破坏的现象。
5. H 抗原与O 抗原。
【答案】H 抗原,又称鞭毛抗原,是存在于鞭毛上的抗原;
O 抗原,又称菌体抗原,包括存在于细胞壁、细胞膜与细胞质上的抗原。
H 抗原与O 抗原都是微生物的抗原结构。
二、简答题
6. 简要描述微生物在基因工程中不可替代作用的五个主要环节。
【答案】(1)基因工程所用克隆载体主要是病毒、噬菌体、质粒改造而成的;
(2)所用干余种工具酶绝大多数是从微生物中分离纯化得到的;
(3)微生物细胞是基因克隆的宿主;
(4)为大规模生产各种基因产物,从事商品生产,通常都是将外源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大肠埃希氏菌或酵母菌菌中以构建工程菌;
(5)有关基因结构、性质和表达调控的理论主要也是来自微生物的研宄中取得。
7. 何谓菌株?它如何表达?正确理解菌株的涵义有何重要性?
【答案】(1)菌株的定义:
菌株,又称品系,在病毒中则称毒株或株,是表示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单个病毒粒子繁殖而成的纯种群体及其一切后代。一种微生物的每一不同来源的纯培养物或纯分离物均可称为该菌种的一个菌株。菌株的名称可以随意确定,一般可用字母加编号表示,如大肠(埃希氏)杆菌的两个菌株①菌株几乎是无数的;
②菌株强调的是遗传型纯的谱系;
③菌株与克隆即无性繁殖系的概念相似;
④在同一菌种的不同菌株间,在作为分类鉴定的主要性状上虽相同,但作为非鉴定用的“小”性状可以有很大差异,尤其是生化性状,代谢产物的产量性状等。
(3)理解菌株的涵义的重要性:
根据菌株的定义,菌株实际上是某一微生物达到“遗传性纯”的标志,一旦菌株发生变异,均应标上新的菌株名称。当进行菌种保藏、筛选或科学研究,进行学术交流或发表论文,利用菌种进行生产时,都必须同时标明该菌种名称及菌株名称。
8. 试举三个实例来说明,即使不用显微镜也可证明在日常生活和环境中,到处有细菌活动着。
【答案】实例:
(1)夏天饭菜变馊。
(2)低浓度黄酒变酸。
(3)湖泊的富营养化。
9. 简述豆科植物根瘤菌保护固氮酶免遭氧毒害的机制。
【答案】豆科植物根瘤菌保护固氮酶免遭氧毒害的机制:根瘤菌侵入根毛并形成侵入线再到达根部皮层后,会刺激内皮层细胞分裂繁殖,这时根瘤菌也在皮层细胞内迅速分裂繁殖,随后分化为膨大而形状各异、不能繁殖、但有很强固氮活性的类菌体。许多类菌体被包在一层类菌体周膜中,维持着一个良好的氧、氮和营养环境。最重要的是此层膜的内外都存在着一种独特的豆血红蛋白,是一种红色的含铁蛋白,在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两者共生时,由双方诱导合成。血红素和球蛋白两种成分由根瘤菌和植物分别合成。豆血红蛋白通过氧化态的铁离子和还原态的铁离子间的变化可发挥“缓冲剂”作用,借以使游离氧维持在低而恒定的水平上。
10.为什么生长因子通常是维生素、氨基酸、嘌呤和嘧啶,而葡萄糖通常不是生长因子?
【答案】(1)生长因子是一类调节微生物正常代谢所必需,但不能用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有机物。维生素、氨基酸或嘌呤(嘧啶)通常作为酶的辅基或辅酶,以及用于合成蛋白质、核酸,是微生物生长所必需且需要量很小,而微生物(如营养缺陷型菌株)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
和 (2)根据菌株的定义可知:
量不足以满足机体生长需要的有机化合物。
(2)葡萄糖通常作为碳源和能源物质被微生物利用,需要量较大,而且其他一些糖类等碳源物质也可以代替葡萄糖满足微生物生长所需。
11.免疫反应与变态反应的三个区别是什么?
【答案】免疫反应与变态反应的三个区别:
(1)免疫对机体有保护作用,而变态对机体有损害作用;
(2)免疫是发生在传染性疾病,而变态是在非传染性疾病;
(3)免疫是大多数人的特征,而变态是少数人的特征。
三、论述题
12.微生物分类学担负哪3项具体任务?试述其中的联系。
【答案】(1)微生物分类学的具体任务有三项,即分类、鉴定和命名。
①分类的任务是解决从个别到一般或从具体到抽象的问题,亦即通过收集大量有关个体描述的资料,经过科学的归纳,整理成一个科学的分类系统。理想的分类系统应该是反映生物进化规律的自然分类系统。
②鉴定的任务与分类恰恰相反,它是从一般到特殊或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亦即通过详细观察和描述一个未知名称纯种微生物的各种性状特征,然后查找现成的分类系统,以达到知类辨名的目的。
③命名的任务是为一个新发现的微生物确定一个新学名,亦即当详细观察和描述一个未知菌种后,经过认真查找现有的权威性分类鉴定手册,发现这是一个以往还未记载过的新种时,就按微生物的国际命名法规给以一个新的学名。
(2)分类、鉴定和命名三者之间的联系:
分类是一项宏观的战略性工作,鉴定是一项微观的战术性工作,而命名则是一项创新的开拓性工作。
13.抗生素法和菌丝过滤法为何能“浓缩”营养缺陷型突变株?
【答案】(1)抗生素法:
①青霉素法,主要适用于细菌,其原理是青霉素能抑制细菌细胞壁的生物合成,因而能杀死生长繁殖着的细菌,但不能杀死处于休止状态的细菌。如果将诱变后的细菌培养在含有青霉素的基本培养基中,就可淘汰大部分生长繁殖活跃的野生型细胞,从而达到“浓缩”营养缺陷型细胞的目的;
②制霉菌素法,则适合于真菌,制霉菌素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与真菌细胞膜上的留醇作用,从而引起细胞膜的损伤。因为它只能杀死生长繁殖着的酵母或霉菌,所以也可用于淘汰相应的野生型菌株和“浓缩”营养缺陷型菌株。
(2)菌丝过滤法:适用于丝状生长的真菌或放线菌。其原理是,在基本培养基中,野生型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