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太原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
【答案】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主要有:
(1)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的理论在小组工作中运用最多的是心理分析理论。心理分析理论的鼻祖弗洛伊德,该理论认为成年人的问题源起于在儿童期未解决的心理冲突,当个人无法解决实际问题时,会用自卫的手法去处理冲突。
心理分析理论运用在小组工作时,主要以个人为工作焦点,而不是以小组整体为基础。通过小组实践,人们可以建立起他们处理个人关系的技巧、解决问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自信心。
(2)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的重点在于成员的个人行为而不是小组的行为,班杜拉(Bahdura )的社会学习理论主要有二种学习方法:
①传统条件反射理论。
在传统方法中,行为是与刺激相联系的。社会工作者根据小组期望的目标,对小组成员提供某种得以引起行为发生变化的外部条件,引导他们的行为朝向小组目标所期待的方向发生转变。
②强化条件反射理论。
这种学习方法立足于人的行为受行动的结果的影响。如果某种行动的结果被加以肯定,人们就会坚持这种行为; 而如果对某种行为的结果持否定的态度,这类行为就会被削弱。
③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的理论认为行为是在对他人的行为观察和评价过程中习得的。当某个成员的某种行为受到表扬时,其他成员会期望将来得到同样的表扬而学习这种行为。反之为了避免出现否定性的结果,小组成员在一定程度上就不会使用同样的行为。
(3)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把小组看作是由不同的互动因素所组成的系统。按照帕森斯(Parsons )所述,小组是一个有许多相互依赖的成员的社会系统。小组工作必须通过增强小组这个系统的开放强度,并且恰当地利用其他系统影响小组发生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的互相接纳,根据外部环境的需要和变化确定和维持小组的目标、特征和过程,可以保持小组的平衡和有效实现小组目标。
2. 简述“青少年”的涵义。
【答案】青少年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青少年是一个生理特别发展的时期
生理的快速发展是青少年最明显的特征。生理的急剧发展是青少年不同十其他人生阶段或其他人群的最重要的特征。
(2)青少年是一个转折期
青少年是儿童向成人的过渡。
①从生理上,它是从萌芽发育为成人的过渡;
②从心理上,是从不成熟的自我向成熟的自我的过渡;
③从社会上,是从一个生理的人向一个社会的人的关键性过渡。
这一时期发生种种成长问题的几率大大高于其他年龄段的人群。
(3)青少年是一个关键期
正因为青少年是人生发展的重要转折期,因而这一时期的发展对人的一生具有关键性的作用。青少年期对人的影响则是全面的,不仅会影响到个体的生理心理,而且会全面影响其一生,婚姻、家庭甚至下一代。青少年期发生的各种障碍,将直接导致各种心理的、社会的危机。
(4)青少年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代群,因为生长发育的特殊性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位置,青少年现象逐渐成为现代社会文化现象的一种。这是根植于时代文化基础上的亚文化,是一种极具特征,既有积极意义又包含不安定因素的文化,其明显的“反叛性”常常令成人社会产生烦恼和不安。
3. 在弱势群体社会工作研究中,定性研究的难点有哪些?
【答案】定性研究在自然环境中,使用实地体验、开放型访谈、参与性与非参与性观察、文献分析、个案调查等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细致和长期的研究; 从当事人的视角理解他们行为的意义和他们对事物的看法,研究者本人是主要的研究工具,其个人背景以及和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在对弱势群体进行社会工作研究的时候,可能面临以下难点:
(1)研究者方面:
①研究者进入弱势群体生活的自然环境中进行研究时,因为研究者是作为外来者进入这个群体,所以研究者的身份可能比较容易被识破,从而影响研究的真实性。
②弱势群体生活方式可能与研究者本身原来的生活差别很大,研究者可能会出现不适应生活,甚至很难坚持或者难以理解被研究者的一些行为,也就会影响研究者细致深入的研究。
③本身弱势群体中可能面临很多的敏感问题,研究者可能存在很多的顾虑,从而影响研究的真实性和实用性。
(2)被研究者方面:
①弱势群体在参与研究的时候可能会存在说谎、故意夸大事实以博得同情或者关注的情况。 ②群体中可能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对群体进行定性研究,可能只能对于典型个案进行深入分析,不利于全面掌握和分析情况。
4. 如何理解个人与问题的分离?
【答案】(1)在社会工作视角中,个人与问题的分离有助于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的服务案主。
(2)个人与问题的分离,使得社会工作者在对案主进行服务时,能避免因案主遇到的问题而对案主个人的能力产生怀疑。在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坚信个人是有潜力的,案主对世界的认知和解释与世界对案主所展示出的荒唐行为或不良行为的反应之间的互动,是由社会过程所确立或放大的。这些观点解释案主的行为和问题而不谴责作为这些社会过程受害人的案主的有益方式。
(3)增权取向的社会工作秉持的核心的理念就是将个人与问题分离,始终把案主看作是具有多种能力和潜力的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而无论他们可能或者事实上多么弱势、无能力、被贬低或自我毁灭。因此,社会工作者和案主的工作关系是以案主的特殊能力、资源和需求为前提,并支持案主或案主群,使日常生活更加有报酬性和在与他人的伙伴关系中施加共享的权力。这种伙伴关系的日的是鼓励案主在追求和巩固己经被提升的自尊、健康、安全、个人及社会权力等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他们自己的强项。一句话,焦点在于案主的能力和优势。
5. 什么是贫困? 试述我国的贫困现状。
【答案】(1)贫困的含义
贫困首先是一种经济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它通常被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①1899年西勃海姆关于贫困的定义极具代表性“如果一个家庭的总收入不足以取得维持仅仅:
是物质生活所必备的需要,那么该家庭就是处于贫困状态。”因此绝对贫困又称生存贫困,是指收入难以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准的状况。
②相对贫困是指一个人或家庭的收入比社会平均收入水平少到一定程度时所维持的那种生活状况,它不是根据某一固定标准,而是根据低收入者与社会其他成员收入的差距来定义贫困。
(2)中国的贫困现状
①农村的贫困
a. 中国反贫困行动的对象不是贫困人口而是贫困地区,即贫困县,因此,农村贫困线的确定也是以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为依据的。
b. 中国贫困人口的标准是1986年由政府有关部门在对6.7万户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支出调查的基础上计算得出的。1986年以1985年农村人均纯收入206元为标准确定了331个国家级贫困县。到2003年当时人均纯收入206元的标准相当于637元,这是一个维持基本生存的最低费用标准,被称作温饱标准。
c. 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农村极端贫困人口迅速减少。目前这一部分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自然条件最恶劣的地区,交通闭塞,人口素质低,因此缓解贫困及农村发展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②城市的贫困
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原有的宏观利益格局进一步变化,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社会各阶层之问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一过程中最明显的变化即一批城市新贫民的出现,使城市贫困问题日益严重。
从群体分布来看,城市贫困人口主要由以下七类人员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