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西大学美术概论(同等学力或跨专业考生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1)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艺术欣赏和艺术批评的关系。
【答案】(1)联系
①艺术鉴赏构成艺术批评的基础,艺术批评是艺术鉴赏审美感受的条理化和提炼,升华。艺术鉴赏活动的反复进行,不仅使艺术家的审美经验,艺术素养得以丰富和补充,使审美能力得到提升和培养; 而且直接为艺术批评家提供了对艺术进行理性分析,评价的可靠而准确的感性材料。任何脱离艺术鉴赏的艺术批评必然都是苍白空洞,缺乏说服力的。
②艺术批评影响艺术欣赏,它对艺术欣赏起理论指导的作用。如对于作品优劣的评价,是非的判定以及各门类艺术形象的鲜明态度和理性分析,都可以帮助艺术接受者提高鉴赏能力,引导接受者的鉴赏活动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区别
①艺术批评是一种科学的认识活动,艺术鉴赏是一种审美再创作活动。
②艺术批评主要是调动理性,对艺术现象进行严密的分析,研究,推理,思考。艺术鉴赏则主要是依靠直觉,感知,体验,想象,情感等审美心理要素,丰富艺术作品的形象,拓展艺术作品的审美意蕴
③艺术批评要求客观,排除个人好恶,艺术鉴赏则允许接受者的主观偏爱。
④艺术批评的目的是作出科学的,理性的判定。艺术鉴赏的目的则是生成审美效应获得审美感受。
⑤艺术批评的对象比较广泛,以艺术作品为主,同时包含其他艺术现象,入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实践,接受者的艺术实践,艺术流派,艺术思潮,艺术运动等。艺术鉴赏的对象单一,只是各个门类的艺术作品。
2. 原始人的石器制造与发展过程,对你理解美术起源有哪些启示?
【答案】启示如下:
(1)美术的起源一直是被称为学术界的争论焦点,可谓是众说纷纭。大概有:模仿说、符号说、表现说、劳动说、游戏说、巫术说、图腾说、潜意识说、宗教说、性本能说等。而这其中最主要的是模仿说、劳动说、游戏说、巫术说这四种。这些说法在一定程度上都找到了美术起源的某些因素,从一个方面对美术的起源作了说明,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事实上也如此,美术的创作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任何一个理论都没能从根本上阐明美术起源的动力、原因。
(2)旧石器时代早期,石器类型少,造型简陋粗糙,手法单一,呈现出石器制作的原始性。石器造型一般是形状不规则的石器,很少有第二步加工,之后出现了初步的类型分化,种类增多,加工方法也有显著进步,运用交互打击法。
(3)旧石器时代中期,石器较多地采用交互打击法,类型显著分化,形式日趋稳定,对造型的讲究脱离了实用目的。随着人们智力与体力的发展,在进一步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石器的制作日益精致。
(4)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类型丰富,形状更对称,加工益发精致,在实用的前提下,具有一定的形式美感。石器造型注重修理石核台面和间接打击石片法的采用,能产生长而薄的石片。
(5)通过对打制石器发展过程的分析,发现原始人在造型技术和造型样式的认识是逐渐发展进步的。而这种发展与进步都离不开劳动,因此劳动不仅是猿进化到人的直接动力和根本原因,在美术的起源过程中,劳动也必然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讨论美术起源必然要考虑到劳动在人类进化及美术创造中的作用。
3. 简述雕塑艺术的特征。
【答案】(1)物质与技艺的统一。在所有造型艺术中,物质材料对审美效应制约最大的是雕塑和建筑,不同的物质材料,对于雕塑晶的外观、气质、风格等均能产生巨大的影响,玉石、大理石、象牙、青铜、泥土等,其本身就蕴含着不同的审美意味。此外,技艺对于雕塑艺术也有重要作用,除了艺术创作所需的审美经验和艺术构思外,技巧性、制作性对雕塑也必不可缺,雕塑创作本身·就带有某种艺术制作的味道,雕塑家掌握的刀工,手法、技巧都对雕塑艺术的成败高低至关重要。
(2)造型与观念的融合。一般说,雕塑的题材大多较单纯。雕塑以实体性的形体为艺术语言,这使它在题材上受到很大限制。这决定了雕塑的造型必须追求单纯明朗,必须舍弃生活现象中大量的偶然细节,选择那些最有概括性和最富表现力的:瞬间形体动作与表情来塑造静止而单纯的形象。然而,雕塑艺术的长处正在于把表现的单纯性同精神的内在性有机结合起来。雕塑所表现的内在的灵魂,所表现的情感、气韵、神采和精神,不能由外部注入,只能在形体的塑造中“自内向外”辐射。简述建筑艺术的基本特征。:建筑艺术除了实用性同审美性相统一这个主要特征外,一般还具有三大特征:
(1)造型的形式美追求。建筑的美主要从造型上体现出来,这是许多艺术共通的设计原则。建筑的造型本身要求高度符合形式美的规律,如运用对称、平衡、合适的比例,质感、色彩、形状讲究多样统一,注意整体和局部、个体和群体、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及环境的协调等。各种建筑部件符合形式美的规律的组成,往往给人以类似于音乐的韵律感和节奏感,所以有人把建筑称之为“凝固的音乐”。
(2)环境的人格化体现。建筑艺术虽以个体形式出现,但它同周围环境实际上是分不开的。而它同环境的谐调往往体现出人的意志,品格,成为一种人格化的象征。在所有艺术中,建筑艺术最具有稳定性、长久性,一旦建成往往可以保存千年(如埃及的金字塔、我国的长城)。建筑又以它那巨大的体积、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而分外引人注目。正因此,建筑不但要注重自身的完美,还需注意它同周围环境谐调,构成一种建筑群体的整体美。
(3)多重的象征性意味。建筑艺术的内容主要体现为一种宽泛、笼统的象征性。建筑艺术的象征性主要体现在一些以观赏为主的政治性建筑和宗教性建筑之中。例如古今中外统治阶级所建
的宫殿、会堂之类; 大多曲折地反映出统治阶级的意志、权势和气派,其规模、形式、结构大多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北京的故宫,就是一个突出的典型。
4. 简述宋代风俗画的发展状况。
【答案】风俗画是人物画的一种,是以社会生活风习为题材的人物画,在汉代就己出现,至两宋方呈现繁荣局面。
(1)宋代风俗画繁荣的原因
①两宋绘画的商品化促进以民间画工为创作主体的风俗画繁荣出现。宋代经济发达、都市发展,随着城市和工商业的繁荣、市民文艺的兴起,绘画己不仅是少数人的雅玩和收藏,开始成为商品进入市场,两宋时期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绘画市场,民间画工人才辈出。
②宫廷画家参与风俗画创作,高超的技艺推动民间的创作,使人物画的主题、题材范围和表现手法比唐、五代有明显的变化和拓展。
(2)宋代风俗画的特点
①宋代风俗画以贴近生活的广泛题材,生动再现两宋的社会生活。宋代风俗画的题材相当广泛,包括货郎、婴戏、仕女、车马、街市、城郭、耕织、盘车以及村牧、村医、村学、粮运等,全方位地反映了宋代社会生活。
②“写真”、“尚趣”是宋代风俗画最突出的艺术特色。画家们熟悉市民群众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并在深入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生动具体的描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普通大众的生活、思想、情感与审美好尚,满足了社会中相当数量的市井百姓们的精神要求和审美需求,代表了人物画发展的新成就。
③宋代风俗画综合展现出宋代绘画在山水、花鸟、人物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宋代风俗画不同于传统人物画背景多留空白的做法,而将人物置身于真实可感的环境之中,人物与环境之间协调一致。
(3)两宋风俗画的代表作品
①北宋最具代表性的风俗画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画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汁梁繁荣热闹的都市风貌和汁河两岸的景物风光,不仅是古代绘画艺术的杰作,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的重要依据。
②南宋时期的风俗画进一步发展,供年节装饰的节令画进一步活跃。最具代表性的是李篙的《货郎图》,这幅画描绘了农妇携带幼童兴致勃勃的围观货郎担的情景,形象自然生动,是宋代风俗画中的优秀之作。
二、论述题
5. 当代中国画的人物画创作于教学积极有效的借鉴了西方绘画的造型方法,取得了显著成果,请以历史眼光举例论述其中的得失经验。
【答案】(1)近代中国画一方面延续着古代纯熟的笔墨传统,另一方面出现了衰微的颓势,人物画尤其颇不景气,除了陈洪缓、任伯年等少数人物画名家面貌独特,几乎都受到僵化的笔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