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354汉语基础[专业学位]之古代汉语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填空题
1. 《七月》属于《诗经》“国风”中的____风,该地区在目前的行政区划中属于____省。
【答案】豳风;山西旬邑县西至彬县一带。
【解析】豳,也作“邠”,国名,在今山西旬邑县西至彬县一带。
2. 所谓“五经”,包括《周易》、___、《诗》、《礼》、___。
【答案】《尚书》; 《春秋》
【解析】“五经”,指儒家的五圣经,即《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3. 《助字辨略》是一部___词典,作者是清人___。
【答案】古籍虚词; 刘淇
【解析】《助字辨略》是一本有较高水平的研究古籍虚词的书,清代刘淇所著。
二、解释加点或划线词
4.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
【答案】亟:屡次。
5.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答案】乏:物质财富短缺。
6. 跻彼公堂,称彼兕觥
【答案】跻:登。
称:举起。
7.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呼? ”
【答案】丈夫:男子的通称。
8. 下臣不幸,屬富戎行。
【答案】屬:恰巧。
9.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
【答案】蓰:五倍。
10.冉求日:“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答案】说:喜欢,后来写作“悦”。
11.於是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
【答案】揭:高举。
三、分析题
12.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和古今字现象,說明其本字或今字。
(1)逝將去汝,適彼樂土。
(2)夫離法者罪,而諸先生以文學取。法趣上下,四相反也,而無所定。
(3)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己!
(4)“臣竊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孟嘗君小說。
【答案】(1)“逝”通“誓”,发誓。
(2)“离”通“罹”,触犯,遭受。
(3)“暴”是“曝”的古字。后写作“曝”,晒。
(4)“责”是“债”的古字,后写作“债”,债款。
13.解释语法现象。
(1)齊侯曰:“豈不榖是爲,先君之好是繼。”
(2)我之懷牟,自詒伊戚,其我之謂矣
(3)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4)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5)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
【答案】(1)两个分句中的宾语“不榖" 、“先君之好”前置,古代汉语中这一类宾语前置的特点是在宾语前置的同时,还要在宾语后面用代词“是”复指宾语,“是”也要放在动词之前。
(2)分句“其我之謂矣”中宾语“我”前置,古代汉语中这一类宾语前置的特点是在宾语前置的同时,还要在宾语后面用代词“之”复指宾语,“之”也要放在动词之前。
(3)分句“一言以蔽之”中宾语“一言”前置。
(4)远: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远。
(5)夫人:名词的意动用法。把……看做夫人。
14.分析下列各組繁簡字在古書中的意義和用法有何異同。
(1)餘、余
(2)才、纔
(3)醜、丑
(4)谷、穀
(5)麵、面
【答案】(1)餘:饶也。从食余声。余:语之舒也。
二者在用法上的区别在于:“餘”常用作地名、国名等等,而“余”常用作第一声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我”。
(2)才:才能; 能力。纔:方,始; 仅仅。
二者在用法上的主要区别在于“才”多作名词,而“纔”则主要作副词使用。
(3)醜:丑陋,厌恶。丑:在古代汉语中一般作地支使用。
二者在用法上的区别:“醜”和“丑”是两个字,除作地支和时辰用“丑”以外,都不能写作“丑”。现在“醜”字简化为“丑”。
(4)谷:两山之间狭长而有出口的低地,往往包含一个流域。穀:谷类植物或粮食作物的总称。 二者在用法上的区别:各自指代对象不一样,故而用法也有很大区别。
(5)麵:面粉,小麦精细地磨成的粉。面:脸; 面见,面对。
二者在用法上的区别:“麵”单纯地指面粉。而“面”用法多样,既可以作名词,也可以作动词,还可以作副词使用。
15.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字或通假字,然后写出相应的今字或本字,并解释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
(1)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李斯《谏逐客书》)
(2)诸将皆莫言,详应曰:“诺。”(《史记·淮阴侯列传》)
(3)不务出此,而天下己集,乃谋畔逆。(《史记·淮阴侯列传》)
(4)孤不自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三国志·诸葛亮传》)
(5)边境之臣处,则疆垂不丧。(《荀子·臣道》)
(6)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孟子·滕文公上》)
(7)尺蠖之屈,以求信也。(《周易·系辞下》)
(8)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陶潜《饮酒》)
【答案】(1)藉:通假字,“籍”通“借”,暂时把自己的财物给别人使用。
(2)详:通假字,“详”通“佯”,假装。
(3)畔:通假字,“畔”通“叛”,反叛。
(4)信:通假字,“信”通“伸”,伸张。
(5)垂:通假字,“垂”通“陲”,边陲,边疆。
(6)贾:古今字,“贾”后写作“价”。价格。
(7)信:通假字,“信”通“伸”,伸展。
(8)辨:通假字,“辨”通“辩”,辩解,申辩。
四、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