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国美术学院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专业技法之中国电影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延安电影团”

【答案】“延安电影团”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电影机构。1938年10月在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政治部的组织领导下成立于延安,全名为“八路军总政治部延安电影团’,,由此开创了人民新闻纪录电影事业。代表作品有《延安与八路军》《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即《南泥湾》)等新闻纪录片和《白求恩大夫》等新闻素材,为积累重要的革命史料、开拓和发展人民电影事业做出了贡献。

2. 《红高梁》

【答案】张艺谋第一部执导的影片,是创新意识真正得到体现的佳作。最为重要的是这部片子强烈的理想精神,和对人性的张扬达到最为酣畅淋漓的程度,影象锻造的世界为千白年来压抑隐忍人性打开了鲜活快意的天地,这与传统第五代影片的凝重深沉形成巨大对比。张艺谋第一部正式导演之作,就以开合纵横的大气创造了视觉的欢宴。

3. 《城南旧事》

【答案】《城南旧事》为1982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也是80年代散文式结构风格最为突出的代表作。影片以主人公小英子的眼光感受世界,结构了三个故事(“疯女人”秀贞的故事,偷儿的故事,宋妈的故事)。三个故事本身情节互不关连,而情感依依相接,同情与期待的落空,别离的惆怅、眷恋与善良美好期望的逝去相联系。“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见”是主构思,由此串结只个旧北京城南旧事,通过小英了的眼光看那此生活流程的片断,“离别”情感醒目而动人。

4. 袁牧之

【答案】袁牧之,30年代出色的影、剧艺术家,1934年写出第一个电影剧本《桃李劫》,并担任影片主角,成功地塑造了他的第一个银幕形象。1935年,袁牧之又主演了《风云儿女》,扮演了浪漫诗人辛白华,也获得好评。1937年,创作了他的代表作《马路天使》,该片是30年代中国电影的杰出代表。

5. 《沙鸥》

【答案】《沙鸥》为1981年北京青年电影厂出品,由张暖忻执导,是一部表现青年运动员拼搏奋斗、为国争光也更是人格成长的一部运动题材影片。本片在表现手法上有了很大变化,突出之处包括用非职业演员担当主角,大量实景拍摄,较多运用长镜头表现生活流程等,使影片接近

生活真实。而在表现上又格外注重人物内心情感的描绘,采用综合手段不拘一格表情达意,成为纪实潮流片中更多渗透心理起伏的影片,在艺术探索上引人注目。

6. “十七年”电影

【答案】1949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期间生产的电影简称“十七年”电影。“十七年电影”是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形象记录。作为最大众化、最具影响力的艺术载体,电影除了体现艺术审美价值外,还在更大意义上被当作树立权威意识形态的工具,在政治与艺术的结合上,创立了一套充满政治激情的电影语言体系,具有独特的中国民族电影艺术风格。代表作品有《红色娘子军》《赵一曼》《战火中的青春》等。

7. “三队”电影

【答案】“三队”电影是《洪湖赤卫队》(1961), 《平原游击队》(1965), 《铁道游击队》(1956)三部影片的合称。《洪湖赤卫队》由著名导演谢添执导,根据同名舞台歌剧改编,不仅保留了原歌剧中的精彩唱段,还充分发挥电影场景真实的优势,场面气势恢弘,女英雄韩英的形象深入人心。抗战题材故事片《平原游击队》,导演苏里、武兆堤,采用惊险片模式,塑造了游击队长李向阳和日军中队长松井两个极具特点的人物角色。《铁道游击队》由编剧刘知侠根据自己的同名小说改编,导演赵明,描绘了抗战期间一群活跃在铁路线上的游击队员的传奇经历。影片情节曲折、险象环生、扣人心弦,在渲染紧张气氛的同时,还注意穿插抒情环节。

8. 《乌鸦与麻雀》

【答案】昆仑影业公司1949年出品,剧本山陈白尘执笔,集体创作,导演郑君里。影片表现了1948年冬国民党政权将灭亡,国统区黑暗混乱的社会景象,主要场景是上海一条里弄一幢房子中的几户人家,其中一个是以房东国民党军官侯义伯(李天济饰)为代表的“乌鸦”世界,另一个是以小商贩萧老板(赵丹饰)、老校对孔有文(魏鹤龄饰)、教书先生华洁之(孙道临饰)为代表的“麻雀”世界。他们之间的矛盾、斗争,恰恰是旧上海、旧中国的一幅生动的缩影,影片在表演艺术上取得较高成就。

9. 《渔光曲》

【答案】联华影业公司1934年出品。编剧、导演蔡楚生。影片通过一家贫苦渔民的悲惨遭遇,以凄婉的笔调描写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王人美和韩兰根饰演的一对渔家儿女小猫和小猴的命运故事感人至深。《渔光曲》拍摄周期长达18个月,1934年6月14日在上海金城大戏院首映,时值盛暑却观众如潮,连映84天,创造了当时国产影片最高上座纪录。1935年2月,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该片获得“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10.《神女》

【答案】《神女》,1934年联华公司摄制,吴永刚编导,阮玲玉、黎铿主演,是30年代中默片的杰出之作。影片的巨大成功首先是深刻的现实揭露与批判性。通过一个身处下层,受尽屈

辱的女子宁愿忍气吞声,承受身心俱受摧残企图抚养孩子成人,却还无法立足生存的故事,对社会的不公、道义的丧失和黑暗压迫的无处不在做了血泪的控诉。深刻的社会批判力度更多是从独特的艺术形象显示出来的。《神女》在一个相当清晰的人物故事中表现出了人生的复杂内涵。

二、简答题

11.简述影视作品的声画关系。

【答案】声音和画面的关系可以从两个层面上来认识。

(1)形式层面

①声画同一

“声画同一”又称作“声画同步”,指镜头中声音来源位于画面中,观众听到声音信息的同时也看到声源的影像信息,两种信息的传播同步完成。最早的有声片采用的就是声画合一的方式,说话者、演唱者音容同在,非常便于观众的信息接受。

②声画分立

“声画分立”又称作“声画分离”,指声音来自镜头画面之外,即以“画外音”的方式出现,观众在这个镜头里听到声音信息并非来自看到的影像信息,这时,观众必须对两种信息进行“加工”才能够完成正确的接受,而不至于产生困惑。和“声画同一”相比,“声画分立”在接受时更有难度。

(2)内涵层面

即在内涵类型上把声音和画面的关系分为“声画合一”与“声画对位”。这种划分方法超越了前一种划分注重电影元素本身运用的思想,关注于审美效果的实现。

①声画合一

“声画合一”是指镜头中声音所负载的信息和画面旱现的信息在内容上和情绪基调上保持着一致。这也是大多数镜头、大多数影片采用的基本类型。由于观影时声音和画面占据了观众的视听感觉器官,声画共同作用,可以使观众心理上更快地接受镜头提供的信息,情感上也更容易产生认同,从而保证了影片创作意图的实现。

②声画对位

“声画对位”则是指镜头中声音所负载的信息同画面呈现的信息在内容上或情绪基调上不一致,甚至正相反。在整部作品中,“声画对位”的部分只占很少的比例,但是往往带来很强烈的审美效果。这主要是因为两种信息的背离给观众接受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落差,印象格外深刻。同时,音画对位还在一定程度上对观众的理解造成障碍,观众必须动用自己的理性思考能力才能了解创作者的意图,它解决了理解障碍,情绪巨受的冲击反倒更大,获得更高的审美快感。

12.简述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两个创作高峰期及其特点。

【答案】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的少数民族电影取得了重大成就。仅1949至1965年的“十七年”时期,我国出品了40多部少数民族电影; 改革开放以后,少数民族电影创作迅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