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专业技法之中国电影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目录
2018年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专业技法之中国电影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一) . 2 2018年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专业技法之中国电影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二) 11 2018年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专业技法之中国电影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三) 16 2018年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专业技法之中国电影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四) 23 2018年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专业技法之中国电影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五) 29
一、名词解释
1. 吴贻弓
【答案】吴贻弓是第四代电影人中的优秀代表。早在70年代末期的《巴山夜雨》中已经体现了散文化表现和诗意塑造的风格特点。《城南旧事》为1982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也是80年代散文式结构风格最为突出的代表作。影片以主人公小英子的眼光感受世界,按照导演所述,“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见”是主构思,串结二个旧北京城南旧事。
2. 南谢北谢
【答案】南谢北谢分别指谢晋和谢铁骊,因谢晋在卜海电影制作片厂担任导演,而谢铁骊导演长期在北京电影制作)一工作,因此也有“南北二谢”之称。两位都是我国著名电影导演,1964年,谢晋的《舞台姐妹》和谢铁骊的《早春一月》震惊影坛,两部作品共同以散文化的故事和抒情画面改写了当时政治电影单一的戏剧范式。“文革”中他们又曾一起涉足革命样板戏。谢晋的代表作有《女篮五号》(1957), 《红色娘子军》(1961)、《舞台姐妹》(1964)、《天云山传奇》(1980)、《牧马人》(1982)、《芙蓉镇》(1987); 谢铁骊的代表作有《早春二月》(1963)、《海霞》(1975)、《今夜星光灿烂》(1980)、《包氏父子》(1983)。
3. 《小城之春》
【答案】《小城之春》,1948年出品,李天济编剧,费穆导演。故事描写了经过八年战乱后的江南某小城市中,一个因战乱而变得破落萧条的家庭。影片人物简单但关系颇为复杂。《小城之春》的艺术成就是独特的,在中国电影史上,它属于熠熠闪光的最为出色的影片之一,也是中国电影艺术中浑然天成的艺术精致之作。作为现代电影语言与传统美学意味的结合体,在艺术形态上脱俗新鲜,民族传统形态的风格追求独特。《小城之春》浑然天成的诗化电影语言实践,被看成是现代电影的前驱。
4. 《定军山》
【答案】中国第一部电影,由北京的丰泰照相馆于1905年拍摄,著名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谭鑫培在镜头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几个片段。这是有记载的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
5. 夏衍
【答案】夏衍(1900-1995),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是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
拓者,也是杰出的剧作家、中国电影著名领导者与编剧家。他组织领导了左翼电影运动,并且以刻苦的努力学习掌握电影规律,在30年代创作出电影剧本10余部,成为中国电影剧作的杰出作家。30年代,他在无声和有声电影创作中都有出色的作品,其中默片杰作当属《狂流》和《春蚕》。新中国建立后,他编剧的《祝福》和《林家铺子》成为新中国电影的经典。
6. 《狂流》
【答案】明星影片公司1933年出品,被称为“左翼电影”的“第一声”。编剧夏衍,导演程步高,胡蝶、龚稼农等当时明星公司影片最当红的演员担任主演。影片讲述在长江大水灾中一位小学教师与当地官宦抗争,带领乡民抢险的故事。夏衍写作《狂流》剧本时蹂入了导演程步高此前赴武汉拍摄的水灾纪录片,并第一次将摄影机运动、剪接方法化入了剧本当中。
7. 《阎瑞生》
【答案】中国第一部情节长片,也是中国电影商业化的发韧之作。1920年,上海洋行职员阎瑞生杀害名妓、谋财害命的事件轰动一时。1921年,陈寿芝等人组建中国影戏研究社将这一真实事件拍成电影,引发观影热潮。任彭年担任影片导演。《阎瑞生》《海誓》和《红粉骷髅》是我国最早的三部剧情长片。
8. 《霸王别姬》
【答案】1992年陈凯歌执导的影片,对历史进程的剖解是借助舞台上和现实中角色人性纠葛的离奇来透视,影片的艺术表现厚度是触动人心的,而人性扭曲表现也是深入的,由此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搁大奖。
9. 孙瑜
【答案】孙瑜(1900-1990),编剧、导演,四川自贡人,是30年代艺术个性十分突出的导演。与同时代人关注现实社会苦难和问题一样,他的影片也没有远离社会,但孙瑜的创作充满浪漫诗意和主观情感、风格独树一帜,有“诗人导演”之称。30年代,孙瑜创作的重要影片有《野玫瑰》《火山情血》《天明》《小玩意》《大路》等,显示了在抒情浪漫的艺术风格上达到的成熟。
10.《早春二月》
【答案】谢铁骊代表作,《早春二月》是一部根据左联烈士柔石的中篇小说《二月》改编的中国名著改编片中的杰作。在十七年影片中,描写情感尤其是人性的艺术化深度作品当属《早春二月》,尤其是本片以刻画小知识分子的思想复杂、深刻而较之单一化的情感表现更具有一种艺术价值。现实主义内容的诗意化表现是突出的特点。《早春》的人物形象是更多带上人道主义色彩的人物,是当时新中国电影中少有的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艺术典型。
二、简答题
11.概述70-80年代改革开放高潮时期中国电影概况。
【答案】(1)改革开放新时期
这是特指自1976年粉碎“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结束而开始的新的政治历史时期。但一般指称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主要是从1978年掀开帷幕开始的十年的社会变革时期。告别了“文革”,奄奄一息的电影缓缓复苏,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与世界电影隔绝犷漫长时期后,中国电影开始丁大踏步地转向:转向艺术探索、转向世界潮流、转向百姓娱乐需求。大体而言,从观念形态和艺术潮流变化结合的角度分析,新时期电影经历了几个明显阶段变化:
①恢复期:包括政治反思一艺术复苏期(1976-1978年); 观念转化一艺术探索期(1979-1980年)。
②收获期:包括现实主义回归一纪实美学期(1981-1984年); 文化批判一影像美学期(1984-1987年)。
③分化期:主要是都市娱乐一艺术分化期(1987-1989年)。
(2)艺术创作高潮形成
70年代末期以争退居后线情感前推的《小花》、表现对极左年代人性变异讽喻的《苦恼人的笑》和揭露“四人帮”年代政治迫害的《生活的颤音》为标志的一批电影出现,开始了新电影观念变革的先声。《归心似箭》《巴山夜雨》《今夜星光灿烂》《天云山传奇》是同时期艺术表现的出色代表。
80年代是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回归一纪实美学时期,这一时期相当重要。因为:中国电影开始确定自己的理念; 电影找到了自己的本体位置、独立价值; 电影艺术在整体变化卜而非技巧模仿卜达到了新的阶段。
文化批判一一影像美学期。1984到1987年的艺术收获期,是80年代中国电影最为丰盛的高潮时期。以第五代跃上历史舞台,创造“影象美学”阶段为标志,第三代影人佳作仍在,第四代成熟作品不断涌现,第五代耳目一新创作突现,造就了少有的中国电影辉煌局面。
(3)艺术经验总结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电影革故鼎新的新时期。创作的极人丰富,样式的多样化,艺术变化的出入意料,都是中国电影史上前所未有的。在美学上,这一时期开始了电影与人的极大靠拢,生命意识的增强是令人惊叹的,包括:
①从政治视角转向艺术视角。
②人伦情感的复杂和反思。
③生命意义的肯定和思索。
④文化反思责任的增强。
12.样板戏电影创作中的三突出指的是什么?
【答案】(1)“三突出”是拍样板戏必须遵守的创作原则。它是由于会泳首次提出的,1968年5月23日,于会泳在上海《文汇报》上发表文章《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