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安徽财经大学保险435保险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宏观经济学考研冲刺密押卷及答案

  摘要

一、简答题

1. 实现经济中总收入与总支出相等的机制是什么?

【答案】(1)实现总收入与总支出相等的是储蓄等于投资机制。在最简单的两部门经济中,假定一个经济社会只有家庭和企业两个行为主体。从要素主体获得的收入的使用角度看,收入要么用于消费,要么用于储蓄,因此总收入y=c+s。从经济的总支出角度看,一个经济的支出由家庭的消费支出和企业的投资支出构成,因此总支出y=c+i。由于投资是由储蓄转化而来的,储蓄也全部转化为投资,否则就会用于消费。因此有i=s,从而经济总收入等于总支出。

(2)在三部门经济中,经济行为主体包括家庭、企业和政府。从收入使用角度看,在缴纳政府税收后,收入要么用于消费,要么用于储蓄。因此总收入y=c+s+t。从支出角度看,家庭有消费支出,企业有投资支出,政府有政府购买支出,因此总支出y=c+i+g。政府储蓄部分为t-g ,投资是由储蓄转化而来的,政府储蓄加上私人储蓄会全部转化为投资,因此有t-g+s=i。这时有总收入等于总支出。

(3)在四部门经济中,储蓄包括私人储蓄、政府储蓄和国际部门储蓄,同样的道理,也与投资相等。因此有总收入等于总支出。

2. 为什么要讨论IS 曲线和LM 曲线的移动?

【答案】在IS-LM 框架中,引起IS 和LM 曲线移动的因素很多,如政府购买、转移支付、税收、进出口等的变动都会使IS 移动,而实际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变动都会使LM 移动,这些移动都会引起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例如,政府减税使人们可支配收入增加,在其他情况不变时,消费支出水平就会上升。再如,汇率变动,比方说本国货币贬值在其他情况不变时会使出口增加,进口减少,从而使净出口增加,IS 曲线也会向右上方移动。同样,在价格水平不变时增加名义货币供给或减少名义货币需求,或者在货币名义供求不变时价格水平下降,都会使LM 曲线向右下方移动。

在诸多使IS 曲线和LM 曲线移动的因素中,西方学者特别重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变动。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IS 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收入和利率同时上升,并且不同斜率的IS 曲线和LM 曲线的相交,可清楚地表现出财政政策的效果。同样,政府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LM 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利率下降,收入增加,并且不同斜率的IS 曲线和LM 曲线的相交,可清楚表现

出货币政策的效果。

因此,西方学者常常用IS-LNI 模型作为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及其效果的简明而直观的工具。这也可以说是西方学者讨论IS 曲线和LM 曲线移动的主要目的之一。

3. 古典货币理论和凯恩斯货币理论有何本质区别?

【答案】古典货币理论和凯恩斯货币理论主要在以下问题上存在着本质区别:

(1)货币是交易媒介还是价值贮藏,抑或计价单位。古典货币理论认为,货币作为交易媒介起作用,它的使用是因为物物交易非常困难而且效率低下,使用货币可以克服物物交换的不便或减少交易费用,货币是润滑剂; 凯恩斯则强调货币是资产,即货币的价值贮藏职能。

(2)货币是存量还是流量。古典货币理论认为,货币是一个流量;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关于货币需求的流动偏好理论,以反对古典货币数量论; 而作为流动偏好的货币存量是要表述资产的流动性。

(3)货币是表示相对价格还是表示总量变量(即价格总水平)。古典货币理论认为,货币表示相对价格; 凯恩斯则认为,货币表示总量变量。

(4)货币是中性的还是非中性的。在货币与经济活动的关系问题上,古典货币理论认为货币是中性的,即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仅仅影响经济中的价格总水平,而不影响真实产出水平和相对价格。货币是非中性的是凯恩斯货币理论的基本特点,即货币部门和真实部门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在短期,货币供给可以影响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

4. 用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的互动,说明宏观经济中的萧条、高涨(或过热)和滞胀的状态。

【答案】宏观经济中的萧条、高涨(或过热)和滞胀的状态可用图

来描述。

第一种情况:在图(a )中,AD 是总需求曲线,AS s 是短期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曲线AD 和短期总供给曲线AS s 的交点E' 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y ,价格水平为P ,二者都处于很低的水平,此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萧条状态。

第二种情况:当总需求增加,如(a )中,AD 向右移动到AD' ,短期总供给曲线AS s 和新的总需求曲线AD' 的交点E' 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y' ,价格水平为P' ,二者都处于很高的水平,此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高涨(或过热)状态。

图 萧条、高涨和滞胀状态的说明

第三种情况:总需求不变,仍为AD ,而短期总供给曲线AS s 由于供给冲击(如石油价格和下资等提高)向左移动到AS s ' ,如图(b )所示,总需求曲线AD 和新的短期总供给曲线AS S ' 的交点E' 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y' ,价格水平为P' ,,这个产量低十原来的产量,但价格却高于原来的价格水平,此种情况表不经济处十滞胀状态,即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状态。

5. 什么是货币创造乘数? 其大小主要和哪些变量有关?

【答案】(1)货币创造乘数指中央银行创造一单位的基础货币所能增加的货币供应量。如果是活期存款,它还能通过活期存款派生机制创造货币,公式为和(D 为活期存款总额,R 为原始存款,r D 为存款准备率,r e 为超额准备率)。如果在存款创造机制中还存在现金流出,即贷款并不完全转化为存款,那么货币创造乘数为:,其中r c 为现金-存款比率。此时,仅把活期存款考虑为货币供给量。如果把活期存款和通货都考虑为货币供给量,即M=D+CU ,

,此时的货币创造公式如下:

同时,引入强力货币H (银行准备金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

(2)从上式可见,货币创造乘数的大小与法定准备率(含超额准备率)、中央银行贴现率、市场借款利率及现金-存款的比率有关,现金存款比率、法定准备率和超额准备率越大,货币创造乘数越小。

6. 滞胀的出现是否证明了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是不正确的?

【答案】滞胀的出现并不能证明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是不正确的,因为当所处的经济环境改变的时候,理论也会随之改变。具体分析如下:

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提出的,当时美国正处于大萧条时期,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认为,如果需求增加,生产确实会增加,因而,对于一个处于经济危机中的国家而言,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是有一定的现实基础的。

自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来,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停滞或衰退、大量失业以及物价持续上涨同时发生的情况。西方经济学家把这种经济现象称为滞胀。在这种情况下,一味强调增加需求,其最终结果可能不是生产增加,而是物价上涨。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认为增加有效需求的办法,实质上是过度发行货币,经济中的自然失业率是无法通过货币发行来消除的。

因此,滞胀的出现并不能证明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是不正确的。事实上,目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共识之一就是:在短期,总需求能够影响一国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数量。

二、论述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