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沈阳大学F06普通生物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光饱和点。
【答案】光饱和现象是指当达到某一光强时,光合速率就不再随光强的增高而增加的现象。光饱和点是指开始达到光合速率最大值时的光强。
2. 不完全花。
【答案】不完全花是指缺乏花萼、花冠、雄蕊和雌蕊中的一部分或几部分的花。例如:黄瓜。
3. 稳态。
【答案】稳态是指生物通过许多调节机制,保持内部条件相对恒定的状况。也称内稳态。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主要调节机制是反馈。
4. 自然选择。
【答案】自然选择是指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过程。
5. 系统。
【答案】系统是由多个器官组成的,以完成相关的功能的结构体系。
6. 顶极群落。
【答案】顶极群落是指一个地区的植物群落,在不受外来因素的干扰下,通过顺行演替发展成为与当地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结构稳定的群落。又称演替顶极。
7. 上位子房。
【答案】上位子房是指花萼、花冠和雄蕊着生点都排在子房的下面的结构。这样的花称为下位花。
8. 化学渗透假说。
【答案】化学渗透假说是1961年英国生物化学家Mitchell 提出的解释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理。该学说认为:在电子传递过程中,伴随着质子从线粒体内膜的里层向外层转移,形成跨膜的氢离子梯度,这种势能驱动了氧化磷酸化反应(提供了动力),合成了ATP 。这一学说具有大量的实验证明,得到公认并获得了1978年诺贝尔化学奖。化学渗透学说可以很好地说明线粒体内膜中电子传递、质子动势的建立、ADP 磷酸化的关系。
二、简答题
9. 何为临界夜长? 假如某一短日植物的临界日长时Bh ,请判断下列光周期情况下该植物能否开花,并说明其原因:
(1)14h 光照+10h黑暗。
(2)12h 光照+12h黑暗。
(3)12.5h 光照,随后11.5h 黑暗,并在第17h 给以一次红外闪光。
(4)11h 光照,随后13h 黑暗,并在第16h 依次给以一次红光闪光和一次红外闪光。
(5)10h 光照,随后14h 黑暗,并在第15h 给以一次红光闪光。
【答案】临界夜长是指在昼夜周期中短日植物能够开花所必需的最短暗期长度,或长日植物能够开花所必需的最长暗期长度。某一短日植物的临界日长是13h ,开花决定于暗期的长度11h , 而不是光期的长度。将短日植物放在人工光照室中,只要暗期的长度超过临界夜长,不管光期有多长,它就开花。
(1)14h 光照+10h黑暗,暗期的长度未超过临界夜长11h ,短日植物不开花。
(2)12h 光照+12h黑暗,暗期的长度超过临界夜长,开花。
(3)12.5h 光照,随后11.5h 黑暗,并在第17h 给以一次红外闪光。暗期的长度超过临界夜长,但对短日植物而言,红光抑制开花,而远红(红外)光促进开花,开花。
(4)11h 光照,随后13h 黑暗,并在第16h 依次给以一次红光闪光和一次红外闪光。对短日植物而言,植物能否开花往往决定于最后一次光照是红光形式还是远红光形式,远红光促进短日植物开花,最后一次光照是远红光形式,开花。
(5)10h 光照,随后14h 黑暗,并在第15h 给以一次红光闪光。对短日植物而言,红光抑制开花,不开花。
10.以心脏结构的变化说明脊椎动物各纲血液循环系统的进化。
【答案】(1)鱼纲:一心房、一心室,单循环;
(2)两栖纲:—心房、一' 心室,不完全双循环;
(3)爬行纲:二心房、一心室,心室有纵隔,不完全双循环;
(4)鸟纲、哺乳纲:二心房、二心室,完全双循环。
以上各纲脊椎动物心脏结构的变化说明,脊椎动物各纲血液循环系统的进化与脊椎动物及其心脏进化程度密切相关。
11.简述人类骨骼的组成和特征?
【答案】人全身共有骨206块,通过骨连接构成人体骨骼,按其所在部位,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
(1) 颅骨连接成颅,可分为脑颅和面颅。
(2)躯干骨包括椎骨、肋骨和胸骨。椎骨又可分为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和尾椎,他们通过骨连接构成脊柱。胸椎、胸骨和肋骨通过骨连接构成胸廓。
(3)四肢骨包括上肢骨和下肢骨,上肢骨和下肢骨又分别可分为上(下)肢带骨和上(下)
肢游离骨。上、下肢带骨分别把上、下肢骨与躯干骨相连结。
全身骨的结构特点是与人类直立行走、劳动和中枢神经系统发达相适应的,如颅骨的脑颅发达,上肢骨轻巧,下肢骨粗壮等,骨盆和足弓也有相应的形态特征与之相适应。
12.神经系统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是如何产生的?
【答案】神经元是一种可兴奋细胞,受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沿轴突传导出去。
(1)静息电位的形成
静息电位是神经元未受刺激时膜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膜内的电位低于膜外的电位,此时膜处于极化状态。静息电位产生的原因有:
泵维持②膜对和离子在膜内外的不平均分配,使膜外正电荷,膜内负电荷; 的透性不同,加强了膜外的正电性;细胞内存在的很多带有负电的大分子,使膜内的负电性加强,从而产生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
(2)动作电位的产生
动作电位是可兴奋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神经冲动是动作电位。动作电位产生的原因:
当神经某处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透性发生急剧的变化,
大量流入和
无,传播快速。
13.什么是大脑皮层联络区?
【答案】大脑皮层联络区是指(1)感觉区、运动区以外的部分;(2)负责语言、学习记忆等高级神经活动的区 域。
14.风媒花与虫媒花的结构各自有哪些特点?虫媒花与传粉者之间如何协同进化?
【答案】(1)风媒花一般较小,颜色不鲜艳;没有蜜腺,没有花香。花粉小而轻、干燥,易于飞扬。虫媒花大多色彩鲜艳,香味浓郁,有蜜腺;花粉相对少一点,黏度小。
(2)关系密切的生物,如虫媒花与传粉的动物,一方成为另一方的选择力量,因而在进化上发展了互相适应的特性。植物的花和采粉昆虫协同进化、互相选择的结果,使不同的植物需要不同的昆虫采粉,而不同的昆虫也以不同的植物为采粉对象。显然,采粉的“专门化”防止了遍身花粉的昆虫飞到其他植物的花中,白白浪费花粉。
离子通道张开,神经冲动伴随大量流出,发生一短暂的可逆性的周期变化,即动作电位。动作电位的特征:全或
三、论述题
15.试述细胞核的组成,并阐述其生物学功能。
【答案】(1)细胞核由核被膜、核基质、染色质和核仁等部分组成。
核膜是双层膜,分内膜与外膜两部分,外膜上附着核糖体,内外膜联合形成的圆形小孔是核孔。核膜是细胞核、质之间的屏障;控制细胞核内外的物质交换。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