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815中国古代史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改土归流”
【答案】“改土归流”是指清朝雍正年间在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制度,实行流官制
,云贵总督鄂尔泰数次上书,全面阐述改土归流的必要,奏请立即的政治改革。雍正四年(1726)
推行。雍正帝命其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省,撤销土司,在原土司地区设立可以随时任免的流官,同时清查户口,丈量土地,征收赋税,建城池,设学校;并废除原来土司的赋役制度,与内地一样,按地亩征税,数额一般少于内地。改土归流废除了土司制度,减少了叛乱因素,加强了政府对边疆的统治,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2. 共和行政
【答案】共和行政又称周召共和,是指西周国人暴动后出现的过渡性政权形式。西周中期以后,周王朝逐渐趋于衰落。至周厉王,由于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于公元前841年,发生了
,周厉王被逐,朝政由召公、周公共管,史称“共和行政”“国人暴动”。又厉王出逃后,由共国
(今河南辉县)一位名叫“和”的国君(即共伯和)代行王政,故叫“共和行政”。十四年后,厉王在鼠去世,太子静即位,是为宣王,共和行政结束。从共和行政开始,中国的历史有了确切的纪年,是中国历史得以保证延续性的重要开端。
3. 河姆渡文化
【答案】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首先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而得名,分早晚两个发展阶段,年代为公元前5000~前3500年,该文化种植和饲养经济比较发达,骨器制作比较进步,在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釉稻遗存,是世界上较早的人工栽培水稻,对于研究中国水稻栽培的起源及其在世界稻作农业史上的地位,具有重大意义,房屋建筑颇为特别,是一种干栏式的建筑,先在地上打成排的桩木,上面架梁,然后铺设楼板,形成架空的房基,上面再立柱、架梁、封顶,此外,遗址中发现的水井遗迹,是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水井遗迹。
4. 护乌桓校尉
【答案】护乌桓校尉是我国古代设置的专门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武官。西汉武帝时,霍去病攻占匈奴领地,迁乌桓到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等地区,设置护乌桓校尉,保护内附的乌桓人,之后并为匈奴中郎将。到东汉、魏、晋时期也设有护乌桓校尉。
5. 靖难之役
【答案】靖难之役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皇位争夺的战争,又称靖难之变。明太祖分封诸子为王,各王拥有卫甲士3000人至1.9万人不等,北边各王握有兵权,势力更
大;惠帝即位后,为了解除诸王“尾大不掉”所带来的威胁,采用齐泰、黄子澄之策,先后废削了
,燕王朱棣起兵于北平,以讨伐齐、黄为周、齐、湘、代、岷等内地诸王;建文元年(1399年)
,燕兵破京师(今江苏南京)惠帝死于宫中,燕王即位,名,号称“靖难”;建文四年(1402年)
是为成祖,历时四年(1399~1402年)的内战结束。“靖难之役”是明朝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次政权争夺战,不仅导致明朝皇位归属的改变,也极大影响了此后二百多年明朝政治、思想的走向。
6. 永嘉南渡
【答案】永嘉南渡是指西晋永嘉之乱后,出现的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迁徙浪潮,北方汉族人民为逃避战乱和民族冲突,纷纷举族南迁,大量人口从中原迁往长江中下游,又称“南渡之变”。中原民户有超过百万人迁至长江流域,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士大夫阶层和贵族阶层,南迁时间持续了两个世纪之久,是中国古代出现的第一次人日南迁的高潮,它在客观上促进了长江中下游的经济发展,为之后江南一带以及整个南方的大开发奠定了基础。
7. 达鲁花赤
【答案】达鲁花赤是元朝掌有实权的最高地方长官。在地方上,元朝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
,掌省。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路、府、州、县设达鲁花赤(蒙语为“镇守官”或“亲民官”)
管并督察地方行政。达鲁花赤均由蒙古人和色目人担任此官职,说明了蒙古统治者对汉人官吏的戒备之心。
8. 秘密立储制
【答案】秘密立储制是指清代雍正帝以后皇位继承制度。清朝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初无定制,至雍正,遂创行秘密立储制。具体内容为:皇帝生前不立太子,但选定继位者,等皇帝去世后,朝臣将有关遗诏昭告朝野。一般为皇帝写下诸君之名,密封藏于匣内,放置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另写一道由内务府收藏,以备核对。其特点在于皇帝全权决定储君人选,不受“嫡长”传统观念约束,并且也排除了统治集团中任何其他势力、个人对建储一事的干扰,是皇权强化的重要表现。另一方面,秘密立储之法尽量规避可能的夺位大战起到了减少储位纷争、保持政局稳定的作用,比前代的继承制更具合理因素。
9. 代田法
【答案】代田法是指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由于在同一地块上作物种植的田垅隔年代换,所以称作代田法。汉武帝末,搜粟都尉赵过总结了西北地区抗旱斗争的经验,推行此方法。其主要措施为把一亩地分成三刚和三垄,年年互换位置,以体养地力。下种时把谷物种在酬里,幼苗长出后,把垄上的土推到刚里,这样作物人土深,抗风耐旱。加之配合便巧的农具,实行精细的田间管理,每亩产量增加了一解到三解。它在用地养地、合理施肥、抗早、保墒、防倒伏、光能利用、改善田间小气侯诸方面多建树,是后世进行耕作制度改革的先驱和祖师。
10.黄帝
【答案】黄帝是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为少典之子,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黄帝时各部落之间互相侵伐,百姓受苦,黄帝修德,整顿军队,用武力统一各部落,于阪泉战胜炎帝,又于涿鹿擒杀九黎族的首领蚩尤,得到各部落的拥戴,被拥为联盟共主,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被尊奉为“华夏始祖”。
11.阴阳家
【答案】阴阳家是指战国时期以宣扬阴阳、五行说为主的哲学学派,又称“阴阳五行家”或“五行家”。代表人物是战国末年的齐人邹衍。他用五行相胜说来解释朝代的变更,创立了五德终始说。主要观点为:黄帝是土德,夏禹是木德,商汤是金德,周文王是火德,而将来代周的一定是水德。因为木胜土,土胜水,金胜木,火胜金,水胜火。后来秦始皇就沿用这个说法,把秦定为水德。五行更始,其思想核心为“道”是主宰一切的规律,并周而复始地循环。阴阳学说对秦汉时期的社会思想影响极大。
12.西域都护
【答案】西域都护是指西汉宣帝在西域设置的管理西域事务的最高行政军事长官。公元前60年,宣帝命郑吉监护车师西北方各国的安全,因总领两道,遂号都护,驻地乌垒城。西汉时,都护为加于其他官号上的职称,多以骑都尉领其职,秩比二千石,相当内地郡守,其下设副校尉、压、司马等属吏:东汉时为单任官职。西域都护的设置,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加强了民族间的团结和经济文化交流,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这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
二、简答题
13.清朝设置了哪些特别行政区?采取了哪些不同于内地的管理方法?
【答案】清代在内外蒙古、新疆、青海、西藏、东北地区、西南地区以及边疆等地设置特别行政区,采取和内地不同的管理办法。
(1)满族入关后,为了加强对内外蒙古地区的统治,清政府实行盟旗制度。旗,是内外蒙古最基本的行政单位。旗设扎萨克一人,掌管一旗政令;设协理台吉二人或四人,赞襄旗务。旗下设佐,佐设佐领;佐领听命于扎萨克,辅助管理民事。若干旗组成一盟,初为临时性的会盟,以后则变成相对固定的组织。盟设正、副盟长各一人,是经理藩院从各盟扎萨克及闲散王公中简选后奏请皇帝任命的。盟不是旗的上一级的行政区划,而是代表中央对所属各旗实行监督的机构。有关蒙古的政令、设官、封爵、俸饷、征税以及朝贡、会盟和刑法等重要事务,都由朝廷通过理藩院具体掌管。
(2)在外蒙古、青海和新疆的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库伦、西宁、伊犁、乌鲁木齐、喀什噶尔、塔尔巴哈台等地设置将军、都统、参赞大臣、办事大臣等官员。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掌管各相关地区的军政大权。在哈密、吐鲁番地区,设总理回务扎萨克郡王一人,治理当地部务,又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