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西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814人文地理学(含经济地理学)之人文地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民族
【答案】民族是个历史范畴,它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条件下产生,也会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趋于消亡。民族是随着社会发展的顺序发展的,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民族发展的不同水平和类型。但这并不是说,任何民族都毫无例外地必须经过每一个社会发展阶段,事实上,有的民族从其产生之后,从未经历过奴隶社会而进入了封建社会。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个民族分化为两个民族的现象,也出现了几个民族结合为同一民族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被同化的民族当然不会再经历以后的社会发展阶段,而新产生的民族自然也没有经过其产生以前的社会发展阶段。
2. 集中化指数
【答案】集中化指数是用来分析和衡量区域内工业或经济部门专门化(或集中化)程度的一项重要的数量指标。是与罗伦斯曲线相对应的统计量。其公式如右图。
式中I 为集中化程度指数,N 为某区域某部门产值,A1为整个地区某部门产值,M 为某地区全部产值,A 为整个地区总产值。集中化程度指数取值范围在
些部门的专门化程度越高。I=1时,工业完全集中于一个部门。
3. 人口结构
【答案】人口结构是指将人口以不同的标准划分而得到的一种结果,又称人口构成。它依据人口本身所固有的自然的、社会的、地域的特征,将人口划分为各个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一般用百分比表示,反映一定地区、一定时点人口总体内部各种不同质的规定性的数量比,主要有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它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人类自身发展的历史产物,了解人口结构变动的趋势,对于进行人口预测,制订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制订人口政策和社会经济政策等具有重要意义。
4. 语言
【答案】语言就广义而言,是一套的沟通以符号、表达方式与处理规则。它是指人类沟通所使用的自然语言。在一个先进的社会中一般人都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获得语言能力。语言的目的是交流观念、意见、思想等。语言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交际性、工具性。
之间。I 值越大,工业在某
5. 第二产业
【答案】第二产业是传统产业经济理论中对产业划分中的一个产业部门,指以对第一产业和本产业提供的产品(原料)进行加工的产业部门,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按”三次产业分类法“划分的国民经济中的一个产业部门。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6. 李特尔
【答案】李特尔,德国地理学家,近代地理学创建人之一。最早阐述了人地关系和地理学的综合性、统一性,奠定了人文地理学的基础。认为地理学是一门经验科学,人是整个地理研究的核心和顶点。创用“地学”一词。主张地理学和历史学结合。坚持目的论的哲学观点,认为上帝是建造地球的主宰。著有《欧洲地理》、《地学通论》等。
7. 行为地理学
【答案】行为地理学是指研究人类不同类群(集团、阶层等)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行为类型和决策行为及其形成因素(包括地理因素、心理因素)的科学。是在行为科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带有方法论性质的应用地理学新分支。
8. 环境决定论
【答案】环境决定论是确认自然条件(即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一种思潮,它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环境决定论的最大优势是为人们从自然环境角度理解对人类的极大制约影响提供了良好的思路。但其不足也是显然地,过分夸大地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忽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能动作用,显示出理论认识的局限性。因此,在运用此理论时,须辩证地去发挥出优势来。
9. 城市首位律
【答案】城市首位律是用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来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状况的简单指标。某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全国城市人口的大部分,而且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领导城市定义为首位城市; 城市首位律己成为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状况的一种常用指标,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就叫首位分布。
10.人地相关论
【答案】人地相关论是20世纪20年代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白兰士所倡导的理论。在人地关系中,白兰士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他认为,除了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强调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因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他的理论被称为“人地相关论”。法国的人地相关论思想使人地关系理论研究有了很大的进步。
11.绿色GDP
【答案】绿色GDP 是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就是从现行统计的GDP 中,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从而得出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
12.人地关系图式
【答案】人地关系图式是斯宾塞和托马斯在《文化地理学概论》中提出的。该图式展现的是一个社会文化系统内人地关系的模式。该图式包括人口、自然生物环境、社会组织和技术等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六对联系带,每对联系带义都受到另两个要素的影响,因此,该图式反应出的系统具有复杂的关系。这四个要素组成人地关系的基础,缺一不可。
二、简答题
13.人地关系协调的主要内容。
【答案】人地关系的协调首先要谋求人、地两个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保持相对平衡,这是人地能够长期共存的基础。
(1)协调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既需要生产资料又需要生活资料。这些资料最终都来自自然界。因此,必须协调好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关系,确保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2)协调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必须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在确保自然资源合理开发与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追求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3)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经济的发展必然要破坏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的破坏又对经济发展产生制约,同时,经济的发展也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必须要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4)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经济的发展不等于社会的进步,但社会进步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5)协调区际之间的关系
各区域由于在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等方面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发展程度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要求各区域的经济发展要因地制宜,科学制定区域发展规划。
(6)协调代际之间的关系。
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