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吉林财经大学金融学801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冲刺模拟题及答案

  摘要

一、辨析题

1. 资本主义信用制度是促进资本集中的强有力杠杆。

【答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发展促进了资本集中。信用是指商品买卖中的延期付款和货币的借贷,特别是货币借贷对资本集中起了加速作用。起初,货币借贷把分散的货币资本吸引到个别或合伙资本家的手中,帮助个别资本实现资本积累。后来货币借贷发展成银行,成为促进资本集中社会机构。银行不仅能够通过信用贷款支持大资本,使其在竞争中加强吞并小资本的实力,还能够有效地帮助并促使分散的小资本联合起来组成规模较大的股份公司。

因此,资本主义信用制度是促进资本集中的强有力的杠杆。

2. 在生产资本中,劳动力的价值与原材料的价值具有相同的周转方式,所以二者之间没有区别。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劳动力的价值和其他商品的价值(如原材料价值)一样,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劳动力是特殊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都有其特殊性。

(1)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劳动力的价值可以还原为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这包括:

①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这用于再生产劳动力;

②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价值,这用于延续劳动力的供给;

③劳动力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这用于提供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在这一点上与原材料价值类似。

(2)劳动力的价值决定具有特殊性,即它包含着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即劳动者所在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历史传统习惯以及自然条件等。

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的差异,各国劳动者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质量和范围是不同的。但是,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来看,在一个国家的一定时期内,劳动者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范围还是相对稳定的。

(3)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劳动,是形成价值的源泉。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更具有特殊性。一般商品(如原材料)被消费或使用,随着它的使用价值

的消失,它的价值也随之丧失或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发生价值增殖。而劳动力这种商品则不同,劳动力的使用或消费就是工人的劳动过程。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小仅能够创造新价值,而且还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其超出原有价值的那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二、简答题

3. 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经济规律?

【答案】(1)剩余价值规律

在一个社会经济形态的经济规律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经济规律,就是基本经济规律。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就是剩余价值规律,它的内容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2)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经济规律的原因是:

①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增殖资本的价值或者说生产剩余价值。资本家从事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决定性动机,就是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只有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劳动者只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工具。工人的个人消费,只有在保证生产剩余价值的限度内,才是资本主义所需要的。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动力。

②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都是以获取剩余价值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剩余价值的创造过程; 资本主义的流通过程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准备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 资本主义的分配过程实质上是分割剩余价值的过程; 资本家的个人消费是消费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 雇佣工人的个人消费是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它是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劳动的必要条件。

③剩余价值规律还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及其历史趋势。资产阶级为了追求剩余价值,总要设法进行技术创新,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销售市场,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正是由于资产阶级为了追求剩余价值,不断扩大和加强对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的剥削,从而不断激化和深化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而这种矛盾的发展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必然为更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方式所代替。

4.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有哪些联系和区别?

【答案】(1)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联系

①经济发展目标必须以经济增长为物质前提。在社会主义下,经济发展的核心在于社会和个人福利的增进以及居民实际生活质量的提高。没有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既不可能实现结构的优化,也不可能实现居民实际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福利的增进。

②经济发展是经济持续增长的结果,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结构和社会形态等的进步也

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济增长。

③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和最为基本的一个方面内容。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的速度、增长的平稳程度和结果,而且还包括国民的平均生活质量,如教育水平、健康卫生标准等,以及整个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等的总体进步。单纯的经济增长可能会出现“只增长不发展”的现象,即只有经济量的增加而没有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2)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区别

①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经济社会的实际产量(或实际收入)的长期增加,即按不变价格水平所测定的充分就业产量的增加。通常以国民生产总值(GNP )的增加来测度。衡量经济发展比衡量经济增长困难得多。一般认为,经济发展的中心意义是社会和个人的福利的增进,因此表明经济发展至少应该包括五个方一面的指标:基本必需品的总消费量、收入分配的均等程度、识字率、健康水平和就业状况。

②经济增长研究的是发达国家如何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增加的问题,经济发展研究的是发展中国家如何由不发达向发达过渡的问题。经济发展涵盖的范围比经济增长要广,不仅有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还涉及社会制度的改良等一系列的问题。

③经济发展所指的“发展”只是经济生活中并非从外部强加于它的,而是从内部自行发生的变化。经济发展不是可以从经济方面来加以解释的现象:而经济在其本身中没有发展,是被周围世界中的变化在拖着走。

5. 怎样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两种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答案】从本质上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1)联系的方面表现在:两种含义具有相关性,由它们共同决定商品的价值。第一种含义是价值决定的基础,第二种含义则是价值的实现。

(2)两种含义在分析角度上的区别表现在:第一种含义是从社会生产条件的角度来说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含义则是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说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 第一种含义所决定的是单位商品的价值,第

一种含义所决定的则是部门总商品的价值; 第一种含义涉及劳动消耗,第一种含义则涉及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实际上,由于社会总劳动时间是有限的,因此,经济调节的目标就是社会总劳动时间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配置到各个部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于商品生产者的成败至关重要。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每个商品生产者都会尽可能降低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耗费,减少个别劳动时间,提高自身竞争实力,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6. 怎样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立的历史事实?

【答案】(1)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制度变革的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