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日本研究系801经济学原理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生产资料生产较快增长最终必须依赖于消费资料增长的原理。

【答案】(1)生产资料生产较快增长的趋势就是指在科学技术进步并应用于生产过程的条件下,由于社会对生产资料需求的增长快于对消费资料需求的增长,生产资料的生产也就应快于消费资料的生产。相应地,制造生产资料的那部分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又应快于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由于社会的生产资料是由第一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是由第二部类生产的,所以,在技术进步的扩大再生产条件下这一规律就体现为社会总产出中为第一部类提供的生产资料增长最快,其次是为第_部类提供的生产资料的增长,再次是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

(2)承认生产资料生产的较快增长,并不意味着生产资料的生产可以脱离消费资料生产而片面地,孤立地增长。相反,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归根到底要受消费资料生产的制约,

首先,在第一部类生产的发展中,追加劳动力所需要的消费资料,必然要依赖第二部类生产的发展来提供。消费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一切生产最先决的条件,如果没有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为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提供日益增多的消费资料,生产资料的增长是不可能的。

其次,制造生产资料只是提供生产的手段和条件,它本身并不就是社会生产的最终目的,第一部类生产的发展,必然还要依赖第二部类的发展所提供的市场。没有第二部类生产的快速发展,就没有对生产资料需求的增加。

2. 简述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内涵及其特点。

【答案】(1)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内涵

市场经济是指以市场为基本联结方式,即以商品等价交换关系为基础的经济运行方式和管理方式,特别是资源配置方式。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内涵是:在市场经济中构成各种交易关系的交易主体,也就是市场经济的微观经济主体或微观经济单位; 市场经济就是通过交易关系将处于分离状态的具有独立产权的“个体”或“个体单位”连接在一起,构成市场经济“总体”。作为理论分析,市场经济中严格意义的微观经济主体或微观经济单位主要是指居民和企业。

(2)居民作为市场经济微观基础之一的特点是:居民以最终消费主体、投资主体、劳动力的供给主体等身份与企业和政府结成广泛的利益交往关系,构成国民经济的整体。作为微观经济活动主体,它的消费行为、投资行为、储蓄行为、劳动力供给行为等行为方式及其变化,对国民经济运行产生重大的影响。

(3)企业作为市场经济微观基础最重要的部分的特点

①自主经营,即企业拥有经营的自主权,政府不得直接深入企业内部干预企业的合法经营。 ②自负盈亏,即在扣除成本、税收后的盈利归企业所有,亏损由企业自己负责。只有自负盈亏,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才有足够的经营动力和压力。

③自我发展,即企业规模的扩展、经营链条的延伸、跨行业甚至跨国经营,都取决于企业自身能力并由企业根据市场状况及其预期的获利空间自主决策。

④自我约束,即企业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从自身利益出发,要在成本与收益、风险与收益的比较中,形成自觉的约束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

3. 马克思主义关于复杂劳动创造更大价值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答案】(1)复杂劳动创造更大价值的基本原理

不同生产者的劳动不是均质的。商品生产的劳动可以区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简单劳动是指不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就能胜任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虽然在相同的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是相同的,但是,如果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简单劳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劳动计算价值量时,其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可以多倍于简单劳动,“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的不同比例,是在生产者背后由社会过程决定的,是在反复的交换实践中自发形成的。

由于存在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差别,相应地产生复杂劳动者与简单劳动者在收入分配中的差别问题。这是因为:其一,复杂劳动者需要经过一定的学习和训练,必须付出相应的费用。而且复杂劳动者往往要掌握多门科技知识,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其学习和训练的费用也会不断提高。其二,复杂劳动除消耗一定的体力外,还要比简单劳动消耗更多的智力。

由于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复杂劳动者的培养和教育费用也就不断增加,劳动者在学习中的脑力耗费也必然越多。这些培养教育费用和在学习过程中的脑力支出虽然不能直接形成商品的价值,但却必须在劳动者从事劳动之后得到补偿和承认。于是,复杂劳动是倍加的简单劳动,复杂劳动的报酬要比简单劳动的报酬高一些,也就理所当然了。

(2)现实意义

现阶段我国经济结构面临转型升级的难题。由于复杂劳动可以创造更大价值,体现了技术进步,因此,在现阶段,应加大对复杂劳动者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劳动者素质,使得产品质量和效益更高,更有竞争力,从而有利于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另外,由于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教育训练费用的很大部分仍然由私人或家庭提供,因此,复杂劳动者得到较高的报酬也是合理的,并且有利于促进劳动者的积极性。

4. 如何建立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答案】(1)现代市场体系

现代市场体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类市场的有机统一体,它不仅包括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等商品市场,而且包括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土地等生产要素市场。

(2)建立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自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我国的市场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尤为显著。要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必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现

代市场体系。

①发展和完善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商品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基础,是国民经济中物质产品和服务交易的基本场所和主要形式。要发展和完善商品市场就要建立多层次、多类型、多功能的消费品市场体系,使消费品的流通高效、畅通和有序,同时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生产资料市场,使绝大部分生产资料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流通。在重要商品的产地、销地或集散地,建立大宗农产品、工业消费品和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并规范少数商品期货市场,以便沟通产销环节、平抑供求矛盾和减少市场波动。国有流通企业要转换经营机制,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提高经济效益,并在完善和发展批发市场中发挥主导作用。要根据商品流通的需要,构造大中小相结合、各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并存、功能完备的商品市场网络,推动流通现代化。

②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金融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就没有发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和完善金融市场。

③发展和完善技术和信息市场。随着世界科技革命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出现,科学技术和信息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其作用日益突出。实践证明,技术和信息市场是促进科研与生产结合的纽带,发展技术和信息市场,可以使科研单位的科技成果及时向商品转化,为经济建设服务,同时也强化了这些单位的实力,大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④发展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进行流动和交流的场所。建立和发展劳动力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发展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有利于运用市场机制,特别是工资机制调节劳动力的供求关系,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我国劳动力充裕是经济发展的优势,同时也存在着就业的压力,要把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作为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出发点。要广开就业门路,更多地吸纳城镇劳动力就业。要鼓励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业转移和地区间的有序流动。要发展长期工、合同工、临时工等多种就业形式,运用经济手段调节就业结构,形成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向选择、合理流动的就业机制。

⑤发展和完善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市场是我国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和完善房地产市场,对于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带动相关产业、促进居民消费结构调整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⑥发展和完善产权市场。产权市场是能够提供企业产权交易等各类服务的市场。其发展能够活跃企业产权交易,丰富企业配置要素的方式,降低产权重组成本,有利于建立优胜劣汰机制,优化存量资源配置,促进企业改革、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整合。

5. 为什么说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答案】社会资本是连续不断运动的,因此,研究社会再生产,一方面要考察社会总产出的各个部分如何从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即实现价值补偿的问题; 另一方面要考察社会总产出的各个部分在转化为货币形式之后,又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和服务,即实现物质补偿的问题。社会总产品和服务的各个组成部分经过流通进入消费,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使用价值上得到替换,这就是社会总产出的实现。这个过程是在市场上完成的,因此,市场实现问题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