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西方哲学2008考研试题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研真题
● 摘要
2008年复旦大学西方哲学考研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泰勒斯:希腊哲学史上最早的哲学学派伊奥尼亚地区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希腊七贤之一,也可以说是哲学的开创者。泰勒斯并没有留下什么著作。根据古代文献资料,可知他在哲学史上的主张。泰勒斯在哲学上的重大功绩,在于他不用传统的宗教的说法来解释万物的起源,即不把万物看做是由神所创造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提出水是万物的本原,实际上就是企图用物质来说明世界的同一性。他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或始基,而地球则像一个圆筒或圆盘漂浮于水上,天上也是水,万物生于水而归于水,水是不变的本体。泰勒斯这种观点的形成,除了有作为其思想前提的古希腊以及东方的神话故事,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生活得观察。这一命题企图以理性思维对宇宙万物的根源作出理论上的概括,这就意味着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哲学的诞生。自此以后,不洗啦的哲学家们沿着泰勒斯所提示的这条道路提出了各色各样的本原论,一步步地加深人们对宇宙本原以及思维和存在关系的认识。 泰勒斯还说过万物都充满着神灵。他并非主张宗教中的神,而是把灵魂看作引起运动的某种东西。从这里可以看出泰勒斯是有原始的“物活论”的观点的,他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和原始的“物活论”观点是相联系的。
2.逻各斯:爱菲斯的赫拉克利特集成了米利都学派的唯物主义传统,但他对宇宙万物的理解更为深刻。他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或始基是物质性的“火”,不但万物是不断变化和更新的,而且万物的本源或始基也是如此的。“火”没有一刻是静止的,而是不断“燃烧---熄灭”周而复始的过程。他认为,火的变化与运动、火与万物的相互转化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赫拉克利特就称之为“逻各斯”。他指出,这个逻各斯是永恒存在的,即使人们对它毫无所知,它仍然存在着。这就是说逻各斯是客观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而且,逻各斯具有普遍的共性,万物都遵循这个“逻各斯”,它不仅是客观世界的规律,也支配着人的主观世界。它是人人所共有的,虽然人们不理解它,对它“格格不入”,但它却是人人“每天都遇到的东西”,是“支配一切”的原则。同时,逻各斯是可以认识的,但多数人不能认识它,只有少数人才能认识它,因为逻各斯不能光凭感觉而要通过理性才能认识。这又涉及到赫拉克利特对感性和理性的看法。
3.四因说:亚里士多德认为,柏拉图的理念论不能说明事物的存在和运动变化,因为理念是与个别事物相分离的。他认为,要说明事物的存在,必须在现实事物内寻找原因。他说,事物是由四个原因而形成,有了这四个原因,事物才能产生、变化的发展。这四个原因是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
质料因就是事物的“最初基质”,即构成每一事物的原始质料,也就是“事物所由形成的原料”,这是“构成了一个物件而本身继续存在着的东西”,它本身不是一种特殊的事物,没有任何特定的规定性。形式因是指事物的形式结构,“事物的形式或模型”,形式是说明事物的本质的,形式也可以看成是事物的结构,因为没有结构,散漫的东西不能表现出事物的本质;形式还可以看做事物的“整体”,因为事物的个别部分不能表现其本质。形式也指事物的“定义”,因为定义规定事物是什么,也就是规定了事物的本质。所谓动力因是指使一定得质料取得一定得形式结构的力量,也就是引起一具体事物的变化者和创造者,是“变化或停止的来源”。所谓目的因是指一具体事物之所以为形式所追求的那个东西,也就是它的产生是为了什么目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任何事物,不管是人造物还是自然物,它的形成都得有上述四个原因。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实质上是一种这种主义的理论,是他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而产
您所下载的资料来源于kaoyan.com 考研资料下载中心
获取更多考研资料,请访问http://download.kaoy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