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北大学专业学位中心644新闻传播基础[专业硕士]之传播学教程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随机抽(取)样(randomsampling )

【答案】随机抽(取)样是指保证调查对象总体中每个部分都有同等被抽中的可能的调查方法,是一种完全依照机会均等的原则进行的抽样调查,被称为是一种“等概率”。随机抽样有四种基本形式,即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和多级抽样。

2. 《费加罗报》

【答案】《费加罗报》是法国现存历史最久的日报。1854年创办时为周报,1866年改为日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柯蒂集团掌握。1949年售与普鲁沃斯特集团,1975年转手给埃尔桑报团。这是份言论性报纸,政治态度历来保守,内容着重政治新闻、国际新闻及文学艺术,社会和体育新闻也很出色,是法国有名的“质报”。通常三十多版,图文并茂,逐日轮流出各种专版,周末出增刊《费加罗画报》。该报广告收入丰厚,读者对象主要是资本家、经理、政界和社会上层人士。

3. 媒介发展的30年法则

【答案】媒介发展的30年法则是指由美国加利福尼业州未来研究所所长保尔。萨佛提出的关于媒介发展的理论。他认为,在过去5个世纪的人类传播史中,新技术、新媒介取代旧技术、旧媒介的速度(如果可以取代的话),并不如人们想象得那么迅速、那么顺利。它往往至少需要30年的时间,即所谓的“30年法则”。

4. 把关人(gatekeeper )理论

【答案】把关人(gatekeeper )理论是传播学先驱者库尔特·卢因通过对大众媒介“传播者”角色的研究而得出的一种传播理论。把关人又译为“守门人”,是指那些在新闻媒介系统中居于决断性的关键位置,对信息进行过滤和加工的人或组织,而这种对信息进行的过滤和加工的过程就是把关。1947年,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系统论述了这个问题,认为群体传播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这个概念引入新闻研究,明确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中的“把关”模式。这一模式说明,新闻报道是一个对事实加以取舍的过程。传媒内部存在着一系列的把关环节,把关是一种有组织的活动。

5. 选择性接触

【答案】选择性接触是指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活动之际,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媒介和内容,而是更倾向于接触与自己的既有立场、观点、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媒介或内容,而有意无意

地回避那些与自己既有倾向相左的媒介或内容。选择性接触行为更容易在强化受众既有立场和态度的方向上起作用,而不是导致它们的改变。这个概念由美国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人民的选择》中最早提出。

6. 社会责任论

【答案】社会责任理论是继自由主义理论之后出现的又一种媒介规范理论。它由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代表性著作是1947年出版的《一个自由与负责的新闻界》。社会责任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责任和义务,它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社会责任论的内容包括:①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②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 ③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 ④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7. 传播权

【答案】传播权是构成社会的每个成员所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在传统上称为表现自由或言论自由的权利。社会成员是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他们有权将自己的经验、体会、思想、观点和认识通过言论、创作、著述等活动表现出来,并有权通过一切合法手段和渠道加以传播,也包括通过大众传媒渠道进行传播的权利。

8. 第三人效果(第三者效应)

【答案】“第三人效应”(TheThirdPersonEffect )是由戴维森提出的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理论。他的假设是,人们倾向于夸大大众媒介消息对其他人态度和行为的影响。这一假设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与感受有关,假设提出,人们认为大众传播的消息对他人会比对自己有较大的成果; 另一个部分与效果部分有关,假设提出,因为有了这样的感受,人们会采取各种行动。这些行动就组成了原本消息的结果一一虽然不是很直接的效果。

二、简答题

9. 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可以划分哪几个发展阶段,各自有什么特征?

【答案】从语言产生到今天的信息社会,人类传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迄今为止的人类传播活动可以区分为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四个发展阶段。

(1)口语传播时代

口语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一个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就是从人类开口说话到用手写字这一漫长时期。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直到今天,口语依然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传播手段。当然,作为音声符号的口语是有其局限性的,它受到空间和时间的巨大限制。因此,即使在以口语传播为主的时代,口语也并不是惟一的传播手段。为了适应

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生活和越来越大的环境空间,人类不断地发明和采用了一些早期的体外化媒介,如结绳记事,用燃放烟火保持远距离联络等。

(2)文字传播时代

文字是人类传播发展史上第二座重大里程碑。文字的出现使人类进入了一个更高的文明发展阶段。文字发明的重要意义表现在它使人类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两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文字的产生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以文字为核心的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形成和扩展,大大地推进了各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和融合。

(3)印刷传播时代

文字出现以后,人类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手抄传播阶段。手抄传播效率低、规模小、成本高。这种情况,直到印刷时代到来之后才有了改变。15世纪40年代,德国工匠古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并把造酒用的压榨机改装成印刷机,使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可能,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经过欧洲工业革命的推动,印刷技术不断革新,迅速进入机械动力和电力生产的阶段。印刷机的出现迎来了近代报刊的诞生,伴随着读写能力的普及,印刷媒介开始在社会变革和社会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今,印刷媒介己经高度普及,书籍、报纸、杂志等出版物作为人们每天获得信息、知识、娱乐的基本渠道之一,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大的影响。

(4)电子传播时代

伴随着电报、电话、广播、电视、录音、录像、计算机、卫星等电子媒体的出现,人类传播进入了电子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信息社会。电子传播的重要意义表现在:

①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电子通信工具的出现使得距离不再成为人类沟通信息的严重障碍。

②它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随着摄影、录音和录像技术的进步,人类不但实现了声音和影像信息的大量复制和大量传播,而且实现了它们的历史保存。它们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产生了新的飞跃。

③电子技术的发展还推动了计算机的诞生,“电脑”开始执行人脑的部分功能,这意味着人的大脑这一信息处理中枢也开始了体外化的进程。

综上所述,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并不是媒介依次取代的过程,而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进程。这个过程,是人类使用的传播媒介不断丰富的历史,也是社会信息系统不断发达、不断趋于复杂化的历史。

10.请从相关传播学角度谈谈你对博客的认识。

【答案】“博客”也被称作网络日志、网志或部落,对应的英文术语是“B1og ”或“Weblog" ,指人时是“Blogger"o 英文“Blog ”是彼得·麦霍兹于1999年命名的,中文“博客”的冠名则是由博客中国的创始人方兴东于2002年完成的。“博客”具有指代物和人两种区别,指代物时是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