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之社会工作概论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过程评估
【答案】过程评估针对的是机构运行或服务提供过程。过程评估要解决的问题是要搞清楚机构(成员)提供了哪些服务、服务是如何提供的以及服务过程是否指向计划目标。
2. 特殊青少年服务
【答案】青少年群体中有一部分需要予以特别的服务,如残疾青少年,社会工作者应为他们的就学、就业、康复、婚恋提供特别的服务; 再如对一部分违法犯罪青少年,需要提供法律保护、矫正、回归等多方面的服务。对这些特殊青少年,需要通过社会工作使其发扬长处,克服短处,使之贡献社会、回归社会、健康成长。
3. 职业康复
【答案】职业康复是通过帮助残疾人就业来促进他们康复和发展的方法。通过就业残疾人不但获得独立的经济地位和收入,而且可以使某些器官的能力得以某种程度的恢复。此外,就业还可以增强残疾人的效能感和自信心,使他们融入社会生活。职业康复是一种有综合意义的对残疾人进行康复和帮助其发展的方法,在方法取向上也是治疗和发展的统一或整合。
4. 非抽样误差
【答案】非抽样误差是指除抽样误差外,由于其他各种原因而引起的误差。非抽样误差存在于各种抽样和调查中,而且不能通过增大样本量而得到控制。
非抽样误差的类型可分为:
(1)从抽样调查的环节来看,可分为:调查设计过程中引起的误差; 调查实施过程中产生的误差; 数据汇总和处理过程中引起的误差。
(2)按非抽样误差的来源、性质和处理方法不同,可分为:抽样框误差、无回答误差和计量误差。
5. 社会工作
【答案】社会工作是指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这一定义指出社会工作的本质是一种助人活动,其特征是提供服务。这个定义还指出,社会工作以受助人的需要为中心,并以科学的助人技巧为手段,以达到助人的有效性。社会工作是充分考虑到受助人的需要及其主体性,运用尽可能有效的方法帮助受助人满足其需要、摆脱困境的活动和过程。
二、简答题
6. 简述社会福利的分类。
【答案】通常来说,社会福利的分类包括二分法和三分法。
(1)社会福利的二分法
①剩余性社会福利与制度性社会福利
威伦斯基和李宾士在《工业社会与社会福利》一书里,认为社会福利的概念主要包括两种: a. 剩余性的社会福利(或残补性的社会福利)。剩余性的社会福利是指当家庭和市场等常规机制瘫痪时,国家的干预必不可少,从而满足公民的社会需要,解决社会问题。这种福利带有明显的针对性和排他胜,同时多数福利项目也需要通过家计调查的监督与评估手段来完成。
b. 制度性的社会福利。制度性的社会福利是指为所有公民提供的福利津贴或服务,这种福利不需要通过家计调查来完成,它有利于公民之间实现社会平等,并消除社会差异。
②积极的(社会)福利与消极的(社会)福利
根据福利的目标(或功能)、影响与后果,社会福利还可以分为积极的福利与消极的福利。消极的福利意味着福利的给予须附带辱化条件,通常接受者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积极的福利是指福利本身不是单纯为了经济的目标,而是在满足经济利益的基础上促进个人的人格发展。
③公共福利与私人福利
根据福利提供者的区别,还可以将社会福利区分为公共福利与私人福利。
a. 公共福利主要是指由国家提供的、用于满足公民的社会需要的资源和相关社会服务,其目的是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进步与社会整合。在某种程度上,公共福利又可以被称为国家福利,在这里国家是生产并分配福利的主要行动者。
b. 私人福利主要是指山市场与家庭提供的用来解决公民个人需要、改进个人物质与精神状况的物质资源与相关的社会服务。
(2)社会福利的三分法
①英国社会政策学者R. 蒂特姆斯在《福利的承诺》一书中,在阐述福利的“普惠主义”与“选择主义”双重原则基础上,对社会福利进行丁进一步的分类。他认为,社会福利从概念上可分为:剩余性社会福利(主要是指社会服务)、财政福利(通过税收渠道安排的相关福利津贴和待遇)以及职业福利(以就业为基础的福利津贴和服务)。
②在1974年出版的《社会政策导论》中,蒂特姆斯再次将社会福利归结为三种模式,分别是剩余性社会福利、工业成就一表现模式和制度再分配模式。在上述三种社会福利模式中,第二种模式体现了社会福利作为经济发展产物的意义,不仅总体社会福利同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而且个人福利也同其在就业市场中的业绩表现紧密联系在一起。第三种模式则是指以公民需要为原则,在市场外通过国家再分配的方式为所有公民提供的福利津贴和社会服务。
7. 简述家庭社会工作的任务。
【答案】家庭社会工作的任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提供物质性的服务,协助家庭生活有序运转
家庭社会工作将对贫困家庭予以帮助,在我国,城市救贫依照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农村则有扶贫、救灾的专项款项。
(2)提供法律及心理援助,增强家庭的应变能力
大城市开展的法律咨询援助及婚姻家庭心理辅导是专业人员进入家庭社会工作领域的标志,家庭社会工作专业化有利于家庭增强因应变化的能力。
(3)开展教育与培训,提高家庭整体素质
知识具有时代性,针对家庭开设的婚姻、家政、家教等教育与培训,目的在于向家庭传授现代生活观念,以推进家庭的发展。各级妇女组织、教育部门以及社区都在积极致力于这些工作。
8. 什么是社区? 社区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答案】(1)社区的含义:
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社区一般包括以下四层含义:
①社区总要占有一定的地域,如村落、集镇等,其社区形态都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空间中。 ②社区的存在总离不开一定的人群。人口的数量、集散疏密程度以及人口素质等,都是考察社区人群的重要方面。
③社区中共同生活的人们由于某些共同的利益,面临共同的问题,具有共同的需要而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
④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
(2)社区的基本要素:
我们认为社区的构成主要包括五个因素,即地域环境、人的因素、文化、社会活动和时间的分配。
①地域环境
社区地域环境包括地理环境(社区的位置、地状、大小、气候等)、资源环境(水资源、能源、土地、矿物等)、人工环境(交通通讯网、建筑群、各种城乡设施等)三部分。社区地域环境的建设主要是协调好两方面的关系。一是社区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关系; 二是地域环境与社区其他构成要素的关系。
②社区发展中人的因素
社区中人的因素包括人口、社会群体和个人体系。人口对社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一是人口数量的影响。我国人口数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1%,这给城乡社区发展带来了很大负荷。二是人口结构的影响。我国现阶段城镇化水平约为36%左右。属于发展落后型的人口城乡结构。三是人口素质的影响。四是人口密度分布不均的影响。我国人口分布呈东多西少的态势,五是人口流动和迁移的影响。
③文化与社区发展
文化是人类对环境的调适。社区文化包括物质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两方面。前者主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