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715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政体
【答案】政体是指一个国家政府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和地域,政治体制都不尽相同。政体是与国体相适应的,由于历史条件和阶级力量对比等具体情况的不同,国体相同的国家,可能采取不同的政体,但都体现同一特定阶级的专政。如资产阶级国家有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等等,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 发展
【答案】发展是指在承认现实运动具有三种不同方向的前提下,揭示现存世界尤其是人类社会运动的整体趋势的范畴,其着眼点是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指事物上升的运动。①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中产生的。它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因素,继承了旧事物中某些合理的因素,添加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因素,并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适应己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因而必然产生; 旧事物的结构和功能由于不能适应己经变化了的环境,因而必然灭亡。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是不可避免、不可抗拒的; ②发展的方向性通过发展的过程性体现出来。一切都处在过程之中。每一事物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特定的运动过程,每一事物都有其生成与灭亡的过程,而生成与灭亡意味着事物的个体存在过程从属于另外一个过程。
3. 系统
【答案】系统是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事物以及事物之间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系统论就是具体揭示对象的系统联系及其规律性的观点和方法,它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普遍联系思想的正确性。在系统论中,系统具有相关性、整体性、有序性三个基本特征。
4. 历史唯心主义
【答案】历史唯心主义是指和历史唯物主义根本对立的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非科学的历史观。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会存在是第二性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从这一基本原则出发,历史唯心主义把人们的思想动机、卓越人物的意志或某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
5. 矛盾的斗争性
【答案】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互相分离的倾向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具有广泛含义的哲学范畴,具有无限多样的表现形式,既包
括矛盾双方的激烈冲突,也包括矛盾双方的区别和差异。
6. 矛盾
【答案】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范畴是辩证矛盾、客观矛盾,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也就是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7. 哲学
【答案】哲学是指一种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人类智慧,它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作为理论形态的世界观,既包括对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体理解,又包括对历史以及人与历史关系的总体理解,还包括对人本身以及人生意义的总体理解。哲学的内容极为丰富,是包括自然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等在内的理论体系。
8. 劳动对象
【答案】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在其上的一切物质资料。分为两类:①没有经过人们加工的自然界物质,如矿藏:②经过人们加下的原材料,如棉花、钢铁等。
9. 质量互变规律
【答案】质量互变规律又称量变质变规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的运动、发展是在一定质变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事物的运动发展就是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过程。事物的量变过程表现了事物运动发展的连续性,质变过程表现了事物运动发展的非连续性。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过程体现了事物运动发展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10.质变
【答案】质变是指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渐进过程的中断。其中,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为事物内部的特殊矛盾所规定质变是事物运动发展的基本状态之一其特点是显著的突变,表现为统一体的分解、均势、静止等状态的破坏,它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有两种基本形式,即爆发式的飞跃和非爆发式的坛跃。前者通常是对抗性矛盾的解决形式,后者通常是非对抗性矛盾的解决形式。
11.唯物主义反映论
【答案】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认识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所有的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现代信息科学的发展进一步证明了唯物主义反映论是正确的。
12.“绝对时空”
【答案】“绝对时空”是英国科学家牛顿提出的一种形而上学时空观,绝对时间是指时间的量度和参考系无关,绝对空间是指长度的量度与参考系无关。其特点是将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截然割裂开来,认为是时间是和物质运动无关的绝对均匀流逝的纯粹的持续性; 空间是和物质运动相脱离的绝对空虚的框框,虽然物质充塞其中,但它本身却是不变的。现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非欧几里得几何和相对论的提出,证明了这种“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是不存在的,证明时间和空间随着物质运动的变化而具有多种特性。
13.阶级与国家
【答案】①阶级是指特定生产关系和物质利益的主体和承担者,是在特定经济结构中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群共同体。它在实质上是个经济范畴,是一种历史的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是永远存在的; ②国家是指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所建立的一套具有强制力的机构体系,它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是一种以阶级的统治为其实质的社会权力的组织形式; ③两者的关系: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达到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程度,便产生国家。
14.运动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运动是标志物质根本属性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实在基础;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形式。脱离运动的物质和脱离物质的运动都是不可想象的。
二、简答题
15.价值评价的标准
【答案】价值评价的标准是指主体评价客体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尺度。人们对事物的评价都是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的。评价标准在评价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价值的本质规定了人的需要是最根本的评价标准。对同一事物,人们的评价不同,归根到底是因为人们的需要不同。
(1)原则
在人的价值的评价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①质与量的统一
人的价值评价具有质的规定性。质的规定性就是指人的活动结果的性质是积极地还是消极的,是进步的还是落后的。质的规定性主要是判断人的贡献的有无,量的规定性主要是指人的贡献的大小。在人的价值评价中应将二者结合起来。
②动机与效果的统一
人的活动动机和活动效果之间既可能一致,也不可不一致。对人的价值评价应该将二者结合起来。
③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