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工程硕士教育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在人才竞争决胜一切的知识经济时代,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力量。我国工程硕士培养制度的建立打破了以往工科类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的状况,为培养能够承担企业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的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但是与发达国家的工程教育相比,我国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还缺少适应性和灵活性,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评价标准等方面还有许多亟待充实、改革和完善的地方。与发达国家的工程教育比较,今天中国工程教育的差距在于观念落后、目标含糊、教育制度和教育计划有待完善,整体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针对工程硕士教育中的问题,目前的研究大多从教育系统内部探讨模式的构建问题,集中在培养模式的某个局部或某个层面,而缺乏对工程教育外部环境以及环境对培养模式构建影响的考察。本研究以教育社会学的视角,运用模式理论、教育和社会环境能量交换理论,在对中美两国工程硕士培养模式进行比较的同时,从教育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了改革路径与方法。首先,从中美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发展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出发,比较分析了中美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形成的原因,勾勒出社会环境对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发展形成的影响。随后,通过比较分析中美工程硕士培养目标、培养制度、培养过程、培养评价,揭示两国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特点,以及政府、企业及相关中介机构对培养模式的影响,指出我国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在分析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借鉴软件工程专业培养工程模式——这一面向社会需求培养适应性应用型人才的模式特点,提出如何利用当前的社会环境,发展和完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