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04管理学基础之管理学—原理与方法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标杆控制? 标杆控制的主要步骤有哪些?

【答案】(1)标杆控制的含义

标杆控制是指以在某一项指标或某一方面实践上竞争力最强的企业或行业中的领先企业或组织内某部门作为基准,将本企业的产品、服务管理措施或相关实践的实际状况与这些基准进行定量化的评价、比较,在此基础上制定、实施改进的策略和方法,并持续不断反复进行的一种管理方法。

(2)标杆控制的主要步骤

①确定标杆控制的项目。标杆控制的项目一般是对企业竞争力影响最重要的因素,同时也是企业的薄弱环节。若一个企业的生产成本高于竟争对手,那么它可以选择成本管理作为标杆管理的项目; 若一个企业的新产品研制速度低于竞争对手,那么它就可以选择研发能力作为对象。一般来说,项目应在对自己状况进行比较深入、细致研究的基础上确定。

②确定标杆控制的对象和对比点。这个对象应当是在同组织、同行业、同部门业绩最佳、效率最高的少数有代表性的对象。标杆控制的对比点应当在标杆控制项目范围内决定,通常为业绩的作业流程、管理实践或关键要素,在此基础上确立测量指标作为控制的依据。

③组成工作小组,确定工作计划。企业层次标杆控制活动的组成人员通常由能够识别专业流程优劣的人士参加,他们大多来自企业的核心部门。

④资料收集和调查。首先收集相关项目、相关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方面已有的研究报告、调查报告或相关信息,在研究这些己有资料的基础上,拟定实地调查提纲和调查问卷。在实地调查之前,要在内部对调查问卷和调查方法进行检验,确定调查问卷和方法的有效性。

⑤分析比较,找出差距,确定最佳纠偏方法。在对调查所取得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并进行必要的进一步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调查对象之间以及调查数据与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的比较研究,确定出各个调查对象所存在的差异,明确差距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并确定出最佳方法。

⑥明确改进方向,制定实施方案。在明确最佳方法的基础上,找出弥补自己和最佳目标之间差距的具体途径或改进机会,设计具体的实施方案,并进行实施方案的经济效益分析。实施方案要明确实施的重点和难点,预测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偏差,确定对实施情况的检查和考核标准。

⑦沟通与修正方案。利用各种途径,将拟定的方案、所要达到的目标前景同全体成员进行反复交流与沟通,征询意见,争取全体成员的理解和支持,并根据成员建议,修正和完善方案,以统一成员思想,使全体成员在方案实施过程中目标一致、行动一致。

⑧实施与监督。将方案付诸实施,并将实施情况不断和最佳日标进行比较,监督偏差的出现并采

取有效的校正措施,以努力达到最佳实践水平,努力超过标杆对象。

⑨总结经验。在完成了首次标杆控制活动之后,必须对实施效果进行合理的评判,并及时总结经验,对新的J 清况、新的发现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⑩进行再标杆循环。针对环境的新变化或新的管理需求,确定下一次标杆的项日和对象。

2. 简述Z 理论。

【答案】Z 理论是由美国日裔学者威廉·大内在比较了日本企业和美国企业的小同的管理特点之后,参照X 理论和Y 理论,提出来的新理论。其研究的内容是人与企业、人与工作之间的关系。Z 理论认为,一切企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信任、敏感与亲密,因此主张以坦白、开放、沟通作为基本原则来实行民主管理。Z 理论强调管理中的文化特性,主要由信任、微妙性和亲密性所组成。根据这种理论,管理者要对员工表示信任,而信任可以激励员工以真诚的态度对待企业、对待同事,为企业忠心耿耿地工作; 微妙性是指企业对员工的不同个性的了解,以便根据各自的个性和特长组成最佳搭档或团队,增强劳动生产率; 而亲密性强调个人感情的作用,提倡在员工之间应建立一种亲密和谐的伙伴关系,为了企业的目标而共同努力。

(1)要在员工文化背景不同的企业中实现向“z 型”企业的转化,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建立支持管理宗R 的“新的”平等关系; ②发展人际关系的技能; ③使雇佣稳定化; ④设立一种缓慢的评价和晋升制度; ⑤扩大职业发展的道路,发展非专业化职业道路; ⑥确立实行参与管理的领域; ⑦使整体关系得到发展。

(2) Z 理论下的团队的突出特点

①任务权力不等同于行政权力,职责规定与完成专业任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任务的完成与个人的能力、自觉性有关。一些非正式组织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行政权力”对工作的影响; ②人员就业和发展是稳定的,但整个外部“赶超型”的经济发展环境维持了个人应有的竞争危机感,从而促进团队的整体性发展;

③强调营造独特的企业文化,对每个人员的行为产生足够的影响力,支持团队宗旨的最终贯彻; ④强调人际关系的沟通技能,实现“日本式”的微妙管理;

⑤决策由集体做出,责任也由集体共同承担。这样,就使得企业所需要的创新性建议和变革,极可能由于被认定偏离企业文化主流而遭到拒绝。这样,以这种团队为基础的企业,在面对环境变化时就无法及时做出反应。

总之,X 理论和Y 理论基本回答了员工管理的基本原则问题,Z 理论将东方国度中的人文感情揉进了管理理论。Z 理论可以看作是对X 理论和Y 理论的一种补充和完善,在员工管理中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灵活掌握制度与人性、管制与自觉之间的关系,因地制宜地实施最符合企业利益和员工利益的管理方法。

3. 领导者应具备哪些业务能力?

【答案】领导者应具有如下的能力。

(1)较强的分析、判断和概括能力。

(2)决策能力。

(3)组织、指挥和控制的能力。

(4)沟通、协调企业内外各种关系的能力。

(5)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能力。

(6)知人善任的能力。

4. 请解释工业社会的企业层级结构及其特征。

【答案】在利用制度结构规范参与者类群间权力与利益关系的同时,工业经济中的企业试图通过层级结构来规范作为单个成员的参与者在企业活动中的关系和行为。层级结构曾是人类组织结构的伟大创新,特征如下:

(1)直线指挥,分层授权

企业的最高行政长官(业主或其代理人)由于时间与精力的原因,必须把本应属于自己的部分工作及其相关的权力委托给一此部属去完成和行使。部属山于同样的原因必须将工作与权力再分解,再委托。其基本特征是利用直线指挥与分层授权来规范成员间的关系,影响他们在企业活动中的行为表现。

(2)分工细致,权责明确

层级结构的工业企业实行细致的劳动分工,分工原则不仅体现在与产品制造过程相关的生产劳动中,而且体现在与生产过程协调有关的管理劳动中。分工劳动不仅严格规定了组织成员应该履行的职责,而且明确了相应职务的工作人员为履行职责而可以行使的权力。

(3)标准统一,关系正式

①作业方法的标准化。在生产过程的不同环节和岗位上,生产者按照标准的方法来完成作业。这种标准化也逐渐被移植到管理劳动的组织中,在处理同类的管理业务时,都按照一套标准的程序和方法来操作。

②企业政策的一致性。制约管理人员行动及其行为的政策和规则由企业最高权力机构统一制定,统一推行。

二、计算题

5. 有一企业准备生产一种新产品,投资2万元。新产品是否能获得利润,主要取决于以下几种情况:

A. 其他企业是否也生产此产品。据市场调查,其他企业生产该产品的概率为0.7,不生产的概率为0.3 0

B. 本企业生产批量的大小。目前本企业有两种生产批量的可行方案:大批量生产和中批量生产。

C. 竞争企业的生产规模。据市场调查,当本企业大批量生产时,竞争企业可能采取两种批量生产方式,一种是大批量生产,概率为0.4,本企业可获利2万元:另一种是中批量生产,概率为0.6,本企业可获利5万元。本企业若中批量生产,在竞争企业采用大批量生产方式时,概率为0.8,本企业可获利润1万元; 在竞争企业采用中批量生产时,概率为0.2,本企业可获利3万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