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吉林建筑大学思想政治教育61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政治经济学考研题库
● 摘要
一、论述题
1. 结合我国的经济实践,说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
【答案】(1)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因此,把包括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是指优化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区域布局结构、农村经济结构和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等。这里主要是指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特别是第三产业比重的变动。
(2)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国外有许多学者认为,资源在不同的产业结构里生产效率不一样,从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同。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出了称之为“世界性进程”的现代经济增长特征,他认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资源的配置、从而影响资源的使用效率,进而影响经济增长,反过来经济增长会通过人们的收入和需求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罗斯托认为,解释现代的经济增长只能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出发。钱纳里将开放的产业结构理论规范化,并将他用于发展中国家,揭示了一些标准化的产业结构模式,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3)我国的实践表明,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是个农业大国,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达到了30%以上,但是农业部门是个生产效率低下的部门,所以过高的第一产业比重严重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增长,建国后的30年里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年均不到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产业结构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三次产业结构有了明显的变化:第一,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的比重呈不断下降的趋势。第二,第二产业在GDP 中所占的比重呈先降后升的趋势,但总体上看,没有发生大幅度的变化。第三,第三产业占GDP 的比重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我国的实践表明,产业结构调整使得包括劳动力和资本在内的生产资源由生产效率低下的第一产业向生产效率较高的第二和第三产业流动,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
2. 简述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联系与区别。
【答案】(1)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经济全球化是以资本、技术、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和配置,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它具体表现为:贸易自由化程度提高、金融国际化趋势增强、全球生产经营网络形成、区域经济集团化向纵深发展、世界各国在有关全人类共同关心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方面的合作与联系日益加强等。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相邻相近的或者特定的地理范围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为了维护既有的实现未来的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通过签订某种政府间条约或协定,制定和规范共同的行动准则,协调一致的政策,乃至通过建立各国政府一定授权的共同机构,进行长期和稳定的超国家的经济调节,达成和实现经济的甚至是政治的联盟。
(2)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联系和区别
①两者之间的联系
两者的实质内涵都是商品、劳务、技术、信息及资金等生产要素超越国界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自由流动,使被国界分割的世界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联系起来。两者的实现都要靠民族国家经济主权一定程度和范围内的让渡。
②两者之间的区别
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实施的范围与程度的差异。
第一,从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的实践来看,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实现的市场自由化程度一般比经济全球化的多边贸易体制所达到的自由化程度高。例如,欧盟内部不仅形成了生产要素完全自由流动的统一大市场,而且在更加紧密的经济区域欧元区内实现了货币的统一。经济全球化的多边贸易体制最主要的世贸组织规则只是在一定的程度上实现了关税的大幅度削减和对某些非关税壁垒进行了限制。经济全球化下的贸易自由是处在低水平上的。
第二,经济区域化通常使国家让渡的经济主权多一邺,适用的范围小一些,国际贸易的自由化程度高一此; 经济全球化一般使国家让渡的经济主权少一些,适用的范围大一些,国际贸易的自由化程度低一些。
经济区域化与经济全球化之间虽然存在矛盾,但是这个矛盾是相互包容、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只是经济全球化的一种形式或一个发展阶段。在开展对外经济发展时既努力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又积极寻求区域经济合作,在追求本国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注意趋利避害,争取在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相互交织的复杂形势下实现双赢。
3. 论述政府职能转换和政府改革。
【答案】政府职能是政府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根据社会环境的需求而履行的职责和功能,反映政府的实质和政府活动的内容与方向。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发展,我国应该进行政府职能转换和政府改革。
(1)转变政府职能和政府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①转变政府职能是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的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宏观经济调控的主体是政府,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是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实现的。因此,要实现政府对国民经济有效的宏观调控,就必须转变政府职能,这是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的基本前提。
②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的弊端和教训。传统计划经济基础上的政府职能特点,就是直接经营企业和管理经济。在这种体制下,政府通过层层分解的指令性计划直接控制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这就会造成两方面的弊端:一方面,政府按“条块”划分的行政等级隶属关系直接支配
企业生产经营,企业没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能力,经营活动既缺少内在动力,也缺少外在压力,导致效率低下; 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包揽企业的微观经济管理,小可避免地使计划指令在很大程度上脱离实际,缺少科学性,并远远滞后于市场变化。因此政府必须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转变政府职能。
③提高政府效率的需要。在传统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通过层层分解的指令性v 什划直接控制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完全忽略了市场的调节作用,使市场价值规律无法正常发挥作用,以致政府的效率低下,也给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弊端。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要求市场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同时政府的效率与原来相比大大地提高。
(2)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的方法和措施。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彻底转变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具体来说,就是要从直接经营企业和管理经济,转向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间接宏观调控。
①从直接个量管理转向间接的总量调控。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企业的管理是一种个量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从直接经营企业和管理经济转向间接的宏观调控,因而,对宏观经济的管理就转向以总量调控为主。具体说,就是政府通过对市场的调节,使市场向企业发出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目标要求的市场信号,以引导企业按国家计划所规定的轨道运行。总量调控的内容就是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产业政策等,调节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使总需求与总供给保持大体平衡,以保证企业经营的良好环境,并引导企业的经营活动。
②从直接管理实物运动转向间接调控价值运动。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直接管理和经营企业具体表现为对资源的直接行政调拨和直接组织生产。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向间接宏观调控,以市场为直接调控对象,保证各种宏观总量的价值平衡。这种价值平衡主要表现为财政收支平衡、信贷收支平衡、外汇收支平衡等。所以,政府问接宏观调控职能主要是调控价值运动,即通过价值形态的商品货币活动,调节市场运行,最终通过市场调节实现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
③从直接管理经济运行的局部转向间接调控经济运行的全局。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大量基层的微观活动很难实现直接管理和经营,真正实现直接经营和管理的企业是有限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是通过对市场的调控而实现对企业的引导,市场是所有微观组织活动的共同场所,所有企业都必须参与市场活动,所以,政府对市场的调控,事实上是对经济运行全局的调控。企业只要参与市场活动,就要受到政府的间接调控。
④从静态方式的直接经营转向动态方式的间接调控。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计划缺乏灵活性和可变性,政府只注重初始的计划日标的制定,而不注重市场的变化和计划的调整,而企业也无权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生产经营计划。所以,这是一种静态的管理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计划是一种指导性的计划,不仅企业可以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进行调整,而且政府也要根据市场变化及时修改计划目标。事实上,政府计划也只有及时调整才能保证其对企业的指导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国民经济的有效调控。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